其他

【思客】中国哲学的“差不多”哲学

2017-06-22 李钊 法律博客

“差不多”是不是值得讽刺的?按照中国人的逻辑,差不多就行了。


文 | 李钊

来源 | 李钊的法律博客

(首发于多维新闻网)


哲学家胡适先生曾经给中国人做过一个画像,名曰差不多先生。这个差不多先生有一双眼睛,但看的不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但听的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记性却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细密。


 

的确,“差不多”实际上就是很多中国人的精神状态,难得糊涂,何必较真,差不多就行了,这是中国哲学文化锻造的国民性格。事实上,差不多的态度是中国哲学携带的一种传统,且不说后来佛门《金刚经》中“一切有为法,皆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的处世态度,自轴心世纪(Achsenzeit)中国哲学缘起时,很多内涵就不是十分清楚。


人们都知道的《易经·乾卦》卦辞中的第一句:“乾元亨利贞”,这句被一些现代易学家认为是周易的总纲。我们姑且不论其是否为总纲,这五个字到底是什么意思?很多经学家见解不一。


 

在今天的出版物中,大多解释为:“乾卦:开始,亨通,吉利,复归。”但是,这看来似乎有些望文生义,两千年前的中文文意难道能与今天的文意相同吗?其实,在中国历史上,无数人在这四个字上下功夫,但是给出的解释却是南辕北辙。


宋代学者龚原说,乾是道,元亨利贞是德。意思是乾是天道,元亨利贞是天道的四个属性,也就是春夏秋冬,对应到人世上就是仁义礼智,此谓易道“四德”。同样是宋代学者熊禾,他说“元”指得是皇帝,“亨”就是亨通,利的意思是适宜、适合,贞的意思是坚贞、坚定。因此这句话的意思就是:皇帝要想大道亨通,就到有毅力、行动适宜。


当然,宋儒还有人认为,卦辞爻辞都是卜辞,无非是断吉凶。《彖》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因此,乾卦就是元卦。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乾卦又称元卦,占到此卦,大道亨通、十分吉利。


 

宋代以前,中国人喜欢微言大义,万事讲求一个“悟”字,当时的哲学家说话也就追求一个“差不多”而已,论述只说一个大概轮廓。宋代以后的儒者,开始对中国哲学中的传统概念进行厘清。因为古人表意模糊,宋儒难度实在不小,但正因如此,异见甚众,反而生发出了中国哲学在宋明的繁荣,“差不多”反而成为了思想开放的注解。


著名社会学家郑也夫先生说,文明从来不是“有心栽花”,而是“无心插柳”,文明是副产品。站在现代社会回望中国哲学的发展,似乎不无道理。然而,如果说中国哲学的繁荣是“差不多”的结果,今天中国所谓的“国学热”显然也是摘食“差不多”的结果。


古人的“代圣人立言”成为现代人的思想资源,现代人对古人的再注解可能会引起中国哲学庸俗化,但是从现实的角度看,其实也在丰富中国哲学的思想资源。圣人“差不多”,古人来注疏;古人“差不多”,现代人再注疏;现代人“差不多”,未来人再注疏。


“差不多”在胡适先生眼中看来可能是值得讽刺的,但是在今天看来,似乎也不一定。至于“差不多”是不是值得讽刺的?按照中国人的逻辑,差不多就行了。



本期编辑 | 王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