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川观深度| 都江堰三获世界遗产!你可能误会了都江堰!

川报观察 2019-04-01

好消息!


我们大四川的“伟大工程”——都江堰


又获得一块“世界遗产”金字招牌!


图据航拍四川


北京时间8月14日凌晨

在加拿大召开的

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ICID)理事会传来消息

四川都江堰水利工程和灌区配套工程

正式入围“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川观妹第一反应是:怎么才获奖?!


此前,都江堰水利工程已经拥有两块“世遗”的牌子。


2000年,都江堰水利工程和青城山景区联手申遗,当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2006年7月,作为“四川大熊猫栖息地”的一部分,都江堰——青城山风景名胜区被列为世界自然遗产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是世界上最大的灌溉排水非政府组织——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ICID)评选并授予的荣誉称号,被称之为“灌溉工程界的诺贝尔奖”,每年审定一次。迄今已经评审至第五届。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与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景观、世界农业遗产、国际湿地遗产并称为世界遗产。 


这也是四川第二处获此殊荣的灌溉工程。2014年首次评选,四川乐山的东风堰入围。


历年入围的国内灌溉工程名单——


2014年入选名单:


四川乐山东风堰、浙江丽水通济堰、福建莆田木兰陂、湖南新化紫鹊界梯田。


2015年入选名单:


诸暨桔槔井灌工程、寿县芍陂、宁波它山堰


2016年入选名单:


陕西泾阳郑国渠、江西吉安槎滩陂、浙江湖州溇港


2017年入选名单:


宁夏引黄古灌区、陕西汉中三堰、福建黄鞠灌溉工程



2275年前,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时至今日,都江堰灌区已经发展成为灌溉面积超过1000万亩的超大型灌区。工程的伟大性,早已不言自明。


此次入围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是以什么为标准?加冕“世遗”之后,灌溉工程该如何保护?对灌区今后的发展有哪些影响?


川报观察记者采访了中国水利科学院、省水利厅和省都江堰管理局相关负责人。


申遗有啥要求? 

10项硬指标,“一个都不能少”

 

什么样的工程才能入围名录?翻看国际灌排委设置的“申遗”门槛中,里面包含10个硬性指标:


●是灌溉农业发展的里程碑或转折点,为农业发展、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做出了贡献


●在工程设计、建设技术、工程规模、引水量、灌溉面积等方面领先于其时代


●增加粮食生产、改善农民生计、促进农村繁荣、减少贫困


●在其建筑年代是一种创新


●为当代工程理论和手段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在工程设计和建设中注重环保


●在其建筑年代属于工程奇迹


●独特且具有建设性意义


●具有文化传统或文明的烙印


●是可持续性运营管理的经典范例。



“这10项缺一不可。标准不可谓不严苛、门槛不可谓不高。”中国水利科学院水利史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刘建刚认为。



申遗过程首开先例

部分工程“年龄不够”,超七成灌面为近70年新建


作为世界史上最高老的无坝引水灌溉工程之一,狭义上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渠首引水部分)一直被认为是水利工程史上的杰作。


按照要求,入围工程的建成投用时间,应在100年以上。但记者注意到,本次申遗的范围,涵盖整个灌区7市38县(市、区)的灌溉工程体系。


而省都江堰管理局提供的数据显示:纵观整个都江堰灌区,1076万亩灌溉面积中有800万亩均是1949年新建的,换言之,整个灌区中超过七成“年龄”不到70岁,并没有达到“申遗”的年限门槛。


“这里面涉及到一个概念性问题。”省水利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去年11月,都江堰管理局启动“申遗”程序。今年1月、4月,出国“赶考”——参与初审前,国际灌排委、国家灌排委先后组织国际和国内专家对都江堰灌区工程进行考察。


在大量的事实面前,“国际灌排委明确表示,肯定和支持灌溉工程不断建设与发展。这也算破了先例了。”


“这么多年来,灌区一直在改扩建,一直没有失去活力。这就是都江堰灌溉遗产与其他静态遗产最鲜明的区别。”省都江堰管理局高级工程师旷良波说,在国际国内专家的眼中,都江堰水利工程,杰出之处绝不只是宝瓶口、飞沙堰等渠首工程,而是整个灌区工程体系。


省都江堰管理局党委书记杨斌认为,“申遗”带来的直观影响是保护思路的转变,“过去,不同程度存在着只注重保护渠首枢纽工程;今后,管理38个县(市、区)的配套工程都将纳入保护范围。”



今后灌区咋管理?

推行用水强度和用水总量“双控”,灌区“提质”先于“扩域”


作为水利工程,都江堰已经滋润了成都平原两千多年。那么,申遗之后,灌区如何管理,是否还会扩域?


旷良波认为,相对于灌区“扩域”,更重要的是,要提升既有灌溉范围内的用水、管水和护水能力


这个观点,也得到了省农水局相关负责人的印证。“‘申遗’成功后,都江堰灌区更要修炼的是‘内功’。”前述负责人认为,相较于“扩域”,灌区当务之急要做的是“提质”。 


统计显示,目前,都江堰水利工程水资源使用率已经接近70%。近年来,都江堰水利工程年平均供水量80亿方,供水人口已达2300万人。与此同时,由于气候变暖等影响,工程水源岷江上游多年积雪不足。积雪,恰是都江堰水利工程在大春用水之际,补给岷江上游来水的主要水源。


换言之,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水资源承载力,也有其“天花板”。


相关专家表示,“提质”的思路是,要在全力保障灌区供水安全的同时,对用水总量和用水强度的“双控”,以尽可能节水和提升用水效率。


 

“今后整个灌区内要‘以水定产、以水定城、以水定人’。”杨斌表示,今后水资源将成为灌区内制定产业布局、城乡布局和人口分布规划的前置要素,“原则上,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决不能再布局。就是说,不能超出供水能力,也不能破坏水源。”


同时,以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农业水权制度改革、节水灌溉等方式,倒逼用水户提高用水效率、减少输配水过程中的损失,“灌区今后的发展,要建立在水资源承载力之上。”杨斌建议。


在几千年的光阴里,

都江堰为旱涝无常的成都平原

提供了庇护和濡养

作为大四川人

衷心希望这项伟大工程

越来越好!




喂奶、分手都找警察,派出所“包打天下”? 基层民警生存调查

一分多钟就从四川跨到贵州!赤水河特大桥明年底建成通车

养老保险缴满15年就不用再缴?权威说法来了


王林 川报观察记者 王成栋

图片由都江堰管理局提供

编辑 孙琪 

校对 陈俊

审核 曾东平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