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被暗访组响鼓重锤点名批评后,这位干部做了这件事

川报观察 2019-04-22

凉山州盐源县巫木乡花龙村


3月7日天刚亮,凉山州盐源县巫木乡花龙村贫困户杨林推开门,伸个懒腰,顺手抄起门旁扫把,扫起了院子……新修的水泥院坝其实很干净,几乎未见尘土扬起。


晨起洒扫庭除,已成为杨林每日“第一课”。几个月前,想养成好习惯,也没有条件。“那时是土坝坝,太阳烤,风再刮,灰尘大得关门都挡不住。”说话间,杨林瞥见一个熟悉的身影远远走来,赶忙招呼,“老米来啦!”


被村民亲切喊作“老米”的人叫米扬洪,盐源县政协副主席,是联系花龙村脱贫攻坚的彝族干部。


“自打老米卷起铺盖住进村,这几个月一天一个样!”村民发现,老米变了,花龙村也变了。


变化要从一条短信说起。


花龙村新貌

一直觉得自己干得不错

暗访一来却被查出6个问题

“老睡不着,干脆起来发个信息给你,简单汇报一下工作……”去年9月27日一早,凉山州分管扶贫工作的副州长向贵瑜一睁眼,看到一条凌晨5点51分的未读短信。


短信来自米扬洪:“暗访组反馈会后第二天,巫木乡召开整改会,17日我就住进花龙村,对6个问题逐一落实整改措施,还在3个易地扶贫安置点排查出其他问题13个……”在这条500多字的短信结尾,米扬洪说:“现在我已住进杨家坪村……我要一个村一个村的驻扎工作,一个点一个点的排查整改,一户人一户人的落实到位。”


去年下半年,凉山组建脱贫攻坚暗访组,对11个深贫县全覆盖暗访,花龙村被抽中。在意见反馈会上,当着所有县级干部和部门、乡镇负责人的面,米扬洪等被“毫不留情”点名批评,并被要求在全县干部作风整顿大会上深刻检讨。


“说实话,有委屈,但更多是震惊。”在领导和同事眼里工作勤勉的米扬洪,之前一直觉得工作推进得还不错:产业发展顺利、安置点提前完工、群众习惯慢慢改进……“没想到还有那么多问题。”


部分房屋屋面漏雨;安置点入户路未硬化;村民入住率待提高;明白卡内容重复较多……6个暗访问题清晰在目。


“服气!”拿到问题清单,米扬洪坦言,乍看都不是啥特别大的问题,但就像暗访组说的那样,这些小问题叠加起来,就会严重影响老乡获得感,就会影响脱贫质量。



老米(右一)在村民家



卷起铺盖住村“绣花”

问题不整改过来觉都睡不着

“老米,你住这里要冷!”“你不管,我铺盖卷带得够。”


作为县级干部,挨了一顿批,米扬洪觉得“老脸挂不住”。“不整改好,觉都睡不着!”他没赌气消沉,而是作出一个决定:卷起铺盖,直接住到村里。


花龙村村委的一间办公室,成了米扬洪的临时住所。白天铺盖一卷正常办公,晚上棉被扑在长椅上就当床。在长椅旁的口袋里记者看到一些蔬菜,这是米扬洪自带的伙食。


“整改两条线同时进行。”刚把铺盖放下,米扬洪就安排起工作:一组人着手整改暗访问题,一组人按暗访组思路,把全村各个角落地毯式地再捋一遍,全面自查。


整改同时,花龙村又查出如火塘使用率不高、柴火堆放杂乱、预留菜地使用率不高等13个问题,很琐细,但都不容忽视。



不光是花龙村。米扬洪在巫木乡还联系杨家坪、巫木河等5个村。他这个村住上三四天,再换下一个住,逐村排查整改。“细节工作,马虎不得,不能再犯同样的失误了。”除了春节放假和县政协开会临时离开,米扬洪全部守在村里。


米扬洪也把这种紧迫感传递给每位驻村干部。“刺刀见红的时候了,如果还不干好,就自己去感受下丢脸的滋味。”每次开会,他都督促大家再快一点,工作再细一点。


接了地气,米扬洪对问题琢磨得也越来越细,用起了“绣花”功夫——问题整改,逐一落实到人,并制定验收期限;建立定期排查制度,反复查,确保各类问题随时动态处理;6个村建一个微信大群,干部村民都在其中,随时通报,即使回县上开会,工作也随时掌握……想整改,想发展,有时想得自己都激动起来。


那条凌晨5点发出的短信,正是米扬洪在经常熬夜工作和失眠中发出的。



收获村民更满意的笑脸

带领老乡用产业憧憬美丽未来

扎在村里,米扬洪也把每一丁点变化都看在眼里,村民更满意的笑脸更让他乐在心头——


花龙村村民罗夫光的女儿在绵阳读书,今年寒假回家,惊喜发现父母已能熟练使用村里统一配发但闲置很久的火塘,再也没有飘浮过满屋子的烟尘。杨家坪村的蒋尔呷主动在房前屋后种上白菜、蒜苗,还破天荒用上了护肤品,“擦一些脸上确实舒服。”蒋尔呷边说边捂嘴害羞地笑。



“不冷!” 今年春节前,在自家新房外,巫木河村二组村民马子祥搭了个帐篷,一家四口搬了进去。


大冷天,为何守着新房住帐篷?“去年出去打工挣了点钱,就想着把房子装修巴适点再搬。”马子祥推开门介绍,水泥地面正在做找平,接着就是贴瓷砖。“3月份春暖花开,温差小,贴瓷砖不易开裂,我都算好啦。”马子祥的精打细算中,满是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米扬洪也在憧憬。巫木河村上游10公里便是花龙村,河流平缓曲折,沿途风景秀美,颇有“小新都桥”风韵。“我们要搞个漂流项目,争取打造成乡村旅游特色支撑。”指着波光粼粼的河面,他告诉记者,中长期规划正联系专家论证。


梦想已有基石——村里的鱼塘、庭院已修好,民族风格浓郁的建筑也进入装修尾声,河道修缮基本完成,“近期就是发展农家乐,让老乡吃上旅游饭。”米扬洪说,还要成立合作社,在河道养鱼,给农民添个产业。



类似的发展规划,在米扬洪6个联系村均已落地,他和帮扶干部们,正带领村民们憧憬着脱贫奔小康的美丽未来。


不久前,背着铺盖继续转战时,米扬洪看到工作群里蹦出一张图片——一个安置点里,驻村干部正挥着锄头帮村民锄草。“不是我布置的,是他们主动作为。”米扬洪很欣慰。


米扬洪说,很感谢暗访,才看到自己曾经的浮躁,“让老乡变,先自己得变,静下心来、扎入泥中,‘绣花’一样细之又细,才能真正换来老乡的获得感和满意笑脸。”


记者手记

响鼓用重锤

打通彝区扶贫干部作风转变“最后一公里”


在凉山,“米扬洪”越来越多。


凉山州脱贫攻坚暗访组工作半年来,全州已有238名干部被点名批评并做检讨,其中县级干部达78人。这刺痛了干部的神经,引起了强烈反响,使得作风明显转变,不少背起铺盖下村整改,有的还立下“干不好不回家”的誓言。


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甘肃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脱贫攻坚越到最后时刻越要响鼓重锤,并强调脱贫攻坚任务能否完成,关键在人,关键在干部队伍作风。


这对作为全省脱贫攻坚控制性因素的凉山彝区来说,极具现实指导意义。凉山贫困程度深、历史欠账多、群众内生动力不足,还有禁毒防艾等特殊问题,攻克千年难题,关键要靠一支干劲足、能力强、作风实、敢担当的干部队伍。


凉山各级扶贫干部的基本面是好的,但因各种主客观原因,的确不少干部存在庸懒涣散、敷衍塞责甚至急功近利、弄虚作假现象,但也有的是因眼界、能力和经验不足导致干扶贫方法不当、细致不够、毅力不足。


这些问题亟需解决,既需要持续响鼓用重锤,让干部作风实起来,也需要进一步加强帮助指导,让扶贫能力强起来,务实高效打通作风转变的“最后一公里”。


近期,凉山将启动新一轮暗访,继续把没有落实的事、不在状态的人找出来;省脱贫办日前也启动督导,不仅找问题,还要指导咋个干。这还不够。时不我待,越是吃劲的时候,省州各级各部门、各对口帮扶单位、综合帮扶队等各方力量,都应该进一步强化各种精准高效措施,进一步倒逼压力、激发动力、增强能力,确保各项帮扶政策措施通过扶贫干部在大凉山落地生根,用干部“脱皮”,也要换来群众如期脱贫。


更多新闻,点击下图进入专题↓↓


四川拟建7个自贸试验区协同改革先行区!有你的家乡吗?

最新消息:川藏铁路控制性工程争取年内开工,成南达万高铁年底开工



川报观察记者 吴浩 余如波  

摄影 李向雨

编辑 张通

校对 陈俊

审核 钟莉

文章已于修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