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世界性重大考古发现!四川稻城惊现大型旧石器遗址

川观新闻 2022-05-13


青藏高原是什么时候有人类足迹的?

让川观新闻告诉你

这个答案

起码是【13万年前】

9月27日,国家文物局举行“考古中国”重大项目进展工作会,宣布在四川稻城发现一处面积约100万平方米的旧石器遗址——皮洛遗址。



这处遗址不仅年代至少在距今13万年以上,更为重要的是它位于青藏高原东麓,海拔高度达到了3750米左右。


在遗址发掘以来,考古人员在此发现了包括手斧在内的近万件石制品,证明了至少早在13万年以前,人类就已经开始踏足并不适合人类居住的青藏高原;更以制作精美的手斧等阿舍利产品组合,证明“东方早期人类文化落后于西方”的学术论调,纯属无稽之谈。


皮洛遗址


专家认为,皮洛遗址是一项具有世界性重大学术与社会政治意义的考古新发现,将在国内外产生重要学术影响力。


专家考察皮洛遗址


为探寻东亚手斧和人类适应高海拔极端环境的历史过程,2019年起,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旧石器研究室主任郑喆轩组织相关团队在川西高原开展了旧石器时代考古专项调查工作,发现了稻城县皮洛遗址,并联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于2021年4月对遗址进行了正式发掘。


发掘调查工作表明,皮洛遗址是一处时空位置特殊、规模宏大、地层保存完好、文化序列清楚、遗物遗迹丰富、技术特色鲜明、多种文化因素叠加的罕见的大型旧石器时代旷野遗址。


专家查看皮洛遗址出土石器


·遗址共发现近万件石制品和用火遗迹,系统展示了“砾石石器组合-阿舍利技术体系-石片石器体系”的旧石器时代文化发展过程,首次建立了中国西南地区具有标志性的旧石器时代文化序列;


·遗址发现的手斧是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阿舍利技术遗存,也是目前东亚地区形态最典型、制作最精美、技术最成熟、组合最完备的阿舍利组合,为研究、旧石器时代东西方文化交流提供了关键的证据;


·遗址连续的地层堆积、完好的埋藏条件和清楚的石器技术演变序列展现了早期人类适应高海拔极端环境的能力、方式和历史进程,为研究人类扩散、适应高海拔环境提供了重要信息。



这些发现表明,皮洛遗址是一项具有世界性重大学术与社会政治意义的考古新发现,将在国内外产生重要学术影响力。


它只是普通石头?

不,它们是旧石器时代人类适应自然的工具


皮洛遗址发现的旧石器一公布

网友们不淡定了

它们看上去就是一块块普通的石头

为何能看出来是古人使用的工具?


对此,川观新闻记者请出了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旧石器研究室助理馆员谭培阳为我们一一释疑。


旧石器是指主要通过打制的方式生产的石器,使用打制石器的时代称为旧石器时代。这个时代根据石器技术特点可划分为五种技术模式,分别为奥杜威文化(砾石石器、石片石器)-阿舍利文化(手斧等)-莫斯特文化(勒瓦娄哇技术)-石叶-细石叶等五个文化阶段,每个技术模式在不同区域的延续的时间并不相同。



皮洛遗址出土石器可分为三个石器技术模式(包括砾石石器-阿舍利技术-小石片石器),三个完全不同的石器技术模式形成罕见的旧石器文化三叠层,表明遗址存在着不同人群活动,或者为同一人群为了适应环境所做出的技术适应。


砍砸器。这种"石头",居然是工具!我只能想到它的一个使用场景,那就是狩猎的时候拿它扔猎物。


而不同石器有其独特的功能,比如这件砍砸器,它看上去和普通石头最像。但在考古人员眼里,这件石头有钝厚曲折的刃口,可起到劈砍、砸击等作用,因而可以用于砍树、做木棒、砸坚果等工作。


手斧。仔细看,一头粗大便于手握,一头尖薄的确可以用来当刀用。


这件手斧,在东亚地区都可称得上非常精美的一件。


手斧加工比砾石石器更加复杂。古人通过对石块两侧进行敲打,最后形成两面对称的手斧。手斧也是史前时代第一种两面打制、加工精细的重型工具,在非洲发现的巨型手斧有的近30厘米长。


早期的手斧打制较粗糙,到晚期,石器加工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手斧器形较为规整,加工精湛。手斧的使用价值非常大,早期人类多用来挖掘根茎、加工木头、刮兽皮,也用于宰杀大、小猎物和割剥兽皮,被称作远古人类的“瑞士军刀”。


小型两面器。好吧,只能说早期人类要生存实在是太难了!


这块有一端很尖的石头,据说叫小型两面器,看上去和手斧有点像,但比手斧小很多,目前在国内旧石器时代尚属首次发现。原来,它就是从石块上打下的石片经过加工后而成。它的边缘颇为锋利,端部尖锐,同样具有切割、钻孔等多种功能。


揭秘13万年前人类在青藏高原活动痕迹

有临时营地、有石器“加工厂”、习惯用火


13万年以前的早期人类

如何在青藏高原驻足?

他们又是如何在这里生存?


根据现有考古材料,考古学者揭示了他们生活的点点滴滴——即使在生产力极不发达、距今13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人类在气候冷期和暖期都已经能够在青藏高原生存。他们有临时营地,有石器“加工厂”,能用火,成为早期人类登上高海拔高寒、缺氧和低压等极端环境的一个缩影。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旧石器研究室主任郑喆轩介绍,青藏高原由于海拔太高,也由于常态性的大风、季节性的冷热交替和冰雪融水等原因,地层堆积情况一般特别不理想,许多露天遗址一般没有地层或仅有1、2个地层,即使有发现也很难做深入的研究工作。


而皮洛遗址不但有清晰的地层,而且有7个连续的文化层,可以说是目前青藏高原上最丰富的地层堆积,清晰的展现出年代框架和古环境背景。



在考古探方剖面,可以清晰看到文化层从第二层开始,地层是黄色和红色交替变化的,其中灰黄色代表的冷期,气候相对干冷,红色是暖期,气候相对暖湿,水热条件比较好。


“过去我们一般认为人类频繁或长期的进入高原是在4万年左右的暖期,是会盖房子会做衣服的现代人,但是皮遗址在13万年以前就上高原了,而且暖期、冷期都能上高原,说明早期人类的能力和模式也远超出过去的预期。”郑喆轩说,这种连续堆积、反映冷暖交替的地层的发现,不仅是考古学意义的,也为生物学、全球变暖等气候演化等地学研究提供了难能可贵的标尺。


此外,皮洛遗址也有其他它发现。

首先是多个早期人类的活动面,这些活动面上有古人的用火和加工石器等行为。


第二层活动面上红色的是烧石,就是有灼烧痕迹的石头,烧石密集的区域应该曾经是火塘,说明那时的人类早就习惯使用火来烹饪食物、驱除寒冷或者抵御野兽。蓝色的是石制品,部分区域还发现了石器拼合组,密集区应该曾经有加工石器的行为。


同时,在第三层底部还发现有弧形的“石圈”,第四层在一块石头上发现有比较复杂的“刻划”行为,“石圈”和“刻划”痕的性质都有待于进一步的实验室分析。

这些发现为完整复原高海拔极端环境下顽强生存与发展的历史,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证据。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川西高原上,皮洛遗址并非一个孤立的点,而是目前已发现的60余处旧石器遗址点的突出代表,这些遗址点中有如皮洛这样的中心营地,有临时营地,有石器“加工厂”,通过它们,能让今人认识到早期人类的栖居形态和迁徙扩散的过程。


新发现价值

将在国内外产生重大学术影响


“价值重大!”“石破天惊!”在9月12日的专家研讨会上,专家们对遗址价值形成了一致认识,“这不光是中国的考古成果,更是一项具有世界性重大学术与社会政治意义的考古新发现,将在国内外产生重大学术影响力。”


皮洛遗址三大价值,点击查看>>>



高星表示,皮洛遗址集中了国际研究的热点,旧石器时代人类技术与认知能力发展、远古东西方人群迁徙及文化交流与融合、古人类对青藏高原适应进程等等。“未来皮洛遗址的相关研究,将提升我国学术界在这些热点问题上的学术影响力和国际话语权,有助于追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远古根系和源远流长的华夏民族与中华文明的史前根脉,建立文化自信,提升软实力。”


专家同时认为,稻城亚丁是一处自然风景名胜和旅游热地,皮洛遗址的发现为这一自然旅游名胜区增加了亮丽的文化名片,对该地区文旅资源的开发和文化教育科普事业发展,提升知名度和影响力,具有重要社会政治价值与意义。


据悉,未来考古人员还将继续在这一区域展开工作,逐步构建涵盖多学科合作的国际化科研平台,遗址未来也将展开相应保护工作,为未来打造遗址公园等做好准备。


推荐阅读·千万读者都在看

·成渝中线高铁建设全面启动!线路图公开、站点亮相

·张正红当选攀枝花市委书记;5市最新人事

·突发!天全县泥石流灾害致10余人失联,救援力量已前往搜救


近期热门视频



点击“阅读原文”,来川观新闻APP看更多


川观新闻记者 吴晓铃

编辑 王博尔

校对 黄颖

审核 黄志凌


  点个赞加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