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极高荣誉!全国道德模范!四川2人!提名8人!他们是谁?

川观新闻 2022-05-13


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座谈会5日在京举行
会上,张桂梅等68名同志
被授予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荣誉称号
李增军等254名同志
被授予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

其中,四川2人当选全国道德模范

周永开  四川省达州市纪委离休干部

盛恩利  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眉山市彭山供电分公司谢家供电所台区经理



8人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

张崇华(女)  国家税务总局泸州市纳溪区税务局退休干部

梁  强  四川省遂宁军分区政治工作处原主任鲁  鹏  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德阳供电公司共产党员服务队队长樊建川  四川省建川博物馆馆长梁宗安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张信威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九所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李  凯  西南石油大学党委宣传部网络文化与管理科科长董贵生  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听涛园老兵俱乐部负责人



周永开,男,汉族,1928年3月生,中共党员,四川省达州市纪委离休干部,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


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在京表彰,已经93岁的周永开没能亲身前往北京领奖,但他一直很关注这次表彰,专门打电话叮嘱代表自己领奖的孙女周婧,一定要多向在现场遇到的各位先进和榜样学习。


长期以来,周永开坚持离休不离志、离岗不离党,一直在传承红色文化、保护生态环境、捐资助学、扶贫帮困等方面传递正能量,展现了一名老党员“不忘初心、发挥余热、老有所为”的良好风貌。


1995年,周永开组织发起“巴山渠水共产主义运动友好学校联谊会”,深入开展革命传统教育。他以12所红色学校的史实为蓝本,拍摄《巴山教魂》电视教育专题片,编纂了《热血》系列丛书。还在张爱萍将军的母校——现达州市通川区蒲家中学,自费建起“蒲家英烈园”,确立“热血”纪念日,设立“热血”奖励基金,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他先后捐赠40余万元,在家乡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奇章中学、化成小学等12所学校倡导设立“共产主义奖学金”。目前,已颁发20多届,共奖励师生1000余人。


离休后,周永开来到万源市花萼山,与另两名退休老同志自发组成义务护林队,扎根花萼守山护林,一干就是20多年。在他的感召下,村民们主动加入义务护林员行业。20多年间,他在花萼山义务植树造林1500多亩,硬是把荒山变成了绿林,这些山林被村民亲切地称为“清风林”。2007年4月,花萼山被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周永开一直把群众当亲人,总是慷慨解囊做好事。1994年起,周永开带领花萼山村民们修建通村公路,帮助最偏远的项家坪村告别不通电的历史。他还动员家人、朋友为贫困户捐钱捐物,修缮破旧的校舍,引进经济作物萼贝,使村民们平均每年增收4万多元。在这里,他先后资助10多名孩子上学,鼓励他们好好学习走出大山。


2008年汶川地震,周永开个人捐款、交纳特殊党费1.3万元;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他和老伴捐款10万元;2015年以来,他3次交纳特殊党费20.7万元,以行动诠释了老共产党员的淳朴品质。


今年,周永开被授予“七一勋章”。近年来,先后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四川省百名优秀志愿者等称号。





盛恩利,48岁,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眉山市彭山供电分公司谢家供电所台区经理。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

过去20多年,为了救人,他不顾个人安危,曾5次冲进火海,3次跳入湍急的水流,是名副其实的“水火英雄”。


表彰大会结束后,川观新闻记者第一时间和盛恩利电话连线。电话那头,他难掩激动地说:“我做的都是小事,却得到这么隆重的表彰,此刻的心情已无法表达,感谢大家!”


与此时的激动和惊喜相比,提及见义勇为的经历,盛恩利显得有些不好意思:“救人是本能反应,我是党员,当过兵,现在又在电力公司上班,胆子也比较大,理应冲在前面。”


2020年3月28日,眉山市彭山区公义镇街道一户居民家中突然失火,当时,盛恩利刚刚买回水泥,准备维修自家房顶。看到不远处浓烟滚滚,他立刻骑着三轮车赶赴火场。穿过围观的人群,盛恩利冲进一楼,关火关电。突然,二楼玻璃炸了,碎片砸落到地上。“有人喊,二楼还有人”,他转身就冲了上去。


盛恩利看到,地上趴着个老人,她背后的房间已经被火焰吞噬了快二分之一。他背起当时104岁的康婆婆,转移到楼下安全的地方。安顿好后,他第二次冲进了火海,爬上楼顶揭掉屋顶的瓦片,空出了1米多宽的防火隔离带,控制住了火势的进一步蔓延,为消防救援赢得了时间。当晚,盛恩利辗转难眠——背上被瓦片砸出了二十多处“青疙瘩”,根本睡不下去。


类似的事情,不止发生过一次。


1998年夏天,一个17岁的孩子一个猛子扎进公义镇通济堰里,被河底尖利的东西划破了腿,在剧烈的疼痛下不停挣扎。恰巧路过的盛恩利把他救上岸,还脱下衣服为他绑扎伤口。


2000年,一个14岁的孩子在通济堰河边摘野果时,不小心掉进湍急的河流里,正在河边维护电力线路的盛恩利连忙跳入河中,奋力将他救起。


2015年6月,一户人家家中失火,当时家中只有两位老人,盛恩利正巧在附近,听到呼救声后二话不说冲进火场,组织周围居民有序灭火。


2020年8月,彭山遭遇特大暴雨洪灾,他第一时间冲在洪灾最前沿,挎上电工包,逆流抢险保电,协助政府转移受灾群众。


从看到有人受困到冲上前去,盛恩利几乎不会犹豫,“别人遇到困难的时候,帮一把,是很平常的事情。”他打了个比方——一次,看到有老人摔倒没人敢扶,自己于心不忍,上前搀起:“如果我现在不扶,晚上回去都睡不着。”


救人后,盛恩利也习惯了悄悄离开,消失在人群中。甚至,同床共枕的妻子也对他的事迹知之甚少,“还是怕她担心,在此之前,她可能只知道两三次。”


在表彰大会前几天,盛恩利都没怎么睡着觉:“没想过能到北京来,因为跟其他道德模范相比,我做的实在是微不足道。”


回到四川,考虑疫情,盛恩利要做的第一件事情,是向社区报备,“不给组织添麻烦。”他说,第二件事儿,是想跟领导反映,为供电所争取一辆供电抢修车。之前的一辆坏了,他一直挂念到现在。“我会把今天放在心里,继续努力工作!”电话那头,再次响起盛恩利爽朗的笑声。



张崇华,女,汉族,1942年3月生,国家税务总局泸州市纳溪区税务局退休干部,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


一名普通的退休干部,何以获得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张崇华用53年助学路传递人间大爱。


1968年冬天,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张崇华偶然得知一个小女孩因家境贫寒未能上学。她主动走访女孩家庭,耐心做通父母思想工作,积极联系就读学校,为小女孩缴纳学费。


张崇华自幼家境贫寒,在求学、工作道路上受到过诸多帮助。“别人帮助了我,我要回报别人。国家培养了我,我就要回报社会。”张崇华53年的助学之路就此开启。


53年来,张崇华崇德行善,坚持捐资助学,用自己的无私爱心和平凡善举托起贫困山区学子“求学梦”,用行动演绎了感恩与回馈爱的延续,源源不断地传递着温暖人心的力量。


多年来,张崇华坚持拿出自己的大部分工资,默默资助贫困学生,为他们缴纳学费、补贴生活、购买文具。而她对自己却特别“抠门”,至今仍蜗居在40年前的老屋,过着极尽简朴的生活,一件旧棉衣穿了10多年仍舍不得丢,一双老棉鞋补了又补也不肯换,一个搪瓷杯用了30年还继续用。


这些年来,到底资助了多少钱,她也记不清了。据估算,仅2015年至2020年,张崇华每年资助1名贫困大学生直至大学毕业,累计捐款就超10万元。张崇华说:“看到一个个帮助过的孩子考上研究生、参加工作后,努力回报社会;看到一点爱心可以改变他人一生的命运,我心里就有一种幸福感和成就感。”


张崇华的义举也深深影响着家人。她的女儿坚持自立自强,不管自己多困难都默默坚守,还主动为贫困孩子们做饭打扫,参与到做各种公益活动中来。她和丈夫一起成为了母亲的铁杆粉丝,默默支持着母亲的“助学事业”。


2020年,在各方指导帮助下,“崇华之家”工作室、“崇华爱心帮扶基金”和“崇华爱心驿站”相继成立,以张崇华之名,引导并集聚税务系统和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到爱的接力中来。越来越多被资助的孩子们在走出困境后陆续加入到“崇华之家”捐资助学、志愿服务的行列中,将这份爱永不停息地传递下去。




梁强,男,汉族,1974年7月生,中共党员,四川省遂宁军分区政治工作处原主任,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


时间退回到26年前,在探亲归队途中,长途汽车突发大火,梁强挺身而出,在危难关头以己身之“危”换得了群众之“安”。他用实际行动诠释着生命至上的理念。


1995年3月21日,梁强乘坐长途汽车探亲归队。由于驾驶员违章操作,用半截汽车内胎从加油站买来满满一袋汽油,对抛锚的天然气汽车直流供油引发大火,浓烟烈火瞬间弥漫了整个车厢。


在全车27名乘客生命安全和国家财产受到严重威胁的紧要关头,梁强毅然冲上前去,抢过熊熊燃烧的油袋,撞碎车窗,跳出车外。一连串的动作,只有几十秒的时间,却让汽车上的27名乘客转危为安,而他却身负重伤。


年仅19岁的梁强全身烧伤面积达85%,其中60%为3度烧伤,在医院经历了大大小小40多次手术,梁强终于奇迹般地重新站立了起来,然而却留下了永远的伤残。梁强见义勇为的事迹很快在部队广为流传,大家交口称赞。


这场意外并没有将他打倒。在工作中,梁强始终怀着对人民的深情传递大爱。20多年来,他为部队官兵、地方党政干部、学生和群众作事迹报告、国防教育辅导300多场。他还拿出自己工资累计10余万元帮助贫困学生、孤寡老人、受灾群众和困难官兵。2015年,他负责扶贫工作。不管刮风下雨,还是严寒酷暑,他坚持带着工作队走村入户,贫困户的田间地头、房前屋后都留下了他的身影。几年下来,他成了村民们的知心人,帮扶村也全部实现高质量脱贫摘帽。


鲁鹏,男,汉族,1972年7月生,中共党员,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德阳供电公司共产党员服务队队长,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


49岁的鲁鹏,是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德阳供电公司共产党员服务队队长,曾荣获全国最美志愿者、四川省道德模范等称号,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荣登“中国好人榜”,其家庭被评为全国五好文明家庭。


因为对母亲的承诺,有了18位“爷爷奶奶”;因为对福利院孩子的承诺,有了几十个“儿女”;因为对老百姓的承诺,成立了“鲁鹏志愿服务队”。鲁鹏以“用一生践行诺言,凭奉献点亮未来”的精神带动着一群人、温暖着一座城。


对母亲的诺言,二十五载不改。鲁鹏的母亲是上世纪70年代德阳市的一名民办教师,经常带孩子们到村敬老院慰问。受母亲影响,鲁鹏从小就与敬老院的孤寡老人们结下不解之缘,并向母亲承诺:“妈,您年纪大了,敬老院的事交给我!”从此,他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诺言,坚持每月上门看望、照料老人,25年来从未间断。  


对孩子的诺言,坚守质朴的约定。福利院的孤残儿童也是鲁鹏帮扶的重要对象。有一次,一位身患自闭症的孩子脱口而出喊他“爸爸”,鲁鹏接受了这个特殊的身份,答应孩子们:“从今往后,我就是你们的爸爸,拉钩!”他觉得找到了一条路,一条用“成为孩子父亲”的承诺去换取孩子幸福的路。他定期上门看望这些特殊的孩子们,带来糖果和玩具,陪他们做游戏、说心里话。在他的坚持带动下,很多同事、志愿者纷纷加入帮助弱势群体的队伍中,帮扶范围也逐渐扩大至当地多个敬老院、福利院。


对社会的承诺,感动一座城市。2012年,以鲁鹏名字命名的“鲁鹏志愿服务队”正式成立,逐步发展成为拥有2300余名志愿者的志愿服务联盟。他们向社会公开承诺:“我在您身边,城市更美好”。脱贫攻坚,他们到偏远山村与留守儿童“结对子”;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他们走进小区测体温、发物资,协助登记来往车辆、进行人员排查……无数个“鲁鹏”活跃在大街小巷、城市乡村,践行着承诺,让志愿服务在当地蔚然成风。



樊建川,男,汉族,1957年9月生,中共党员,四川省建川博物馆馆长,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


从2004年破土动工到如今,位于成都市大邑县安仁镇的建川博物馆聚落已从开馆时的7个展馆,发展成为包括抗日战争、红色年代、汶川地震、民俗文化四大系列的33座博物馆,建筑面积超过10万平方米,拥有藏品1000多万件,其中国家级珍贵文物4800件,推动博物馆实现快速发展的是博物馆的主人樊建川。


樊建川曾说:“捐100座博物馆,让一己之藏成为国家和民族的共同财富。樊建川以文博事业的赤诚追求践行诚实守信,用收藏历史的匠心匠行守护文化传承,用共产党员的满腔热忱写下践诺的注脚。


受父亲影响,樊建川从小就对抗战前辈充满敬意,很想通过收藏,去挖掘英雄故事,传承民族精神。从军人、教师,到官员、商人,再到博物馆馆长,年逾花甲的樊建川经历过多次身份的转变,唯独几十年来对守护文化传承的执着追求丝毫未变。


在收藏梦里,樊建川找到了更大的人生意义。他从来没把耗费财力、物力与精力建成的博物馆看作是自己的私有财产,而是为这个民族留下记忆。目前,他已通过法律文件明确表示,将建川博物馆等所有资产全部捐赠给成都市人民政府,让一己之藏真正成为国家和民族的共同财富。


建川博物馆自开馆以来,已接待2000余万人次,成为传播先进文化,弘扬抗战精神、长征精神、抗震救灾精神,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场所。


樊建川把博物馆建成服务民生、服务发展的新窗口。始终承诺低票价开放政策,每年受惠观众150万人次以上。建川博物馆聚落将众多资源优化整合,汇集多业态文化与服务配套设施,带动了当地文博、文旅、文创产业发展。博物馆聚落所在地成都安仁镇被列入全国首批“中国特色小镇”。


樊建川同时投身公益事业,以博物馆为平台践行社会责任。多年来,樊建川向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抗日战争纪念馆、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纪念馆等捐赠文物3000余件。2016年,他投入1000万元建成纪念抗战援华义士的群雕广场,免费对外开放。



梁宗安,男,汉族,1962年8月生,中共党员,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


作为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梁宗安虽然人在北京参加道德模范表彰活动,但也时刻关注着四川的疫情防控,当成都出现本土确诊病例时,他第一时间和同事们进行了交流。


对于自己获得的荣誉,梁宗安非常谦虚地表示,这是所有医护人员共同取得的成绩,自己是非常幸运的领奖代表。


梁宗安长期致力于呼吸治疗与危重症医学领域的临床、教学、研究工作,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作出重大贡献。他用自己的仁心仁术,践行着医务工作者的初心使命。


尽管行政工作繁重,但是梁宗安每年仍要完成呼吸内科专科门诊约2500例次,每周都要组织和参加全科大查房(疑难重症病案诊治)一次。他心里装着的都是患者,只要是患者的事,他记得清清楚楚,也总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与患者交流。


同事们评价他治学严谨,学术成果丰硕,非常关注新技术新进展。上世纪90年代,他率先组织建立呼吸ICU,开展和使用呼吸治疗和气道管理技术,使华西医院在该领域一直处于国内先进水平。他先后担任四川省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临床救治专家组副组长,在一场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里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一线,梁宗安勇挑重担。作为四川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救治专家组常务副组长,他不惧生命危险,参与构建全省医疗救治模式,多次参加全省危重患者远程会诊,多次在现场指导危重患者救治。2020年1月29日,和17年前带队抗击非典一样,梁宗安率华西医院专家组,进驻成都公共卫生中心,指导确诊患者救治工作。2月16日,他作为领队率领华西医院69名医务人员,全面接管成都公共卫生中心重症病房,成功救治危重症病例23名,不仅保证医务人员零感染,还以硬实力交出危重症病例零死亡的优秀答卷。


结束国内救治任务后,3月11日,梁宗安加入中国红十字会志愿专家团队赶赴意大利,分享我国防疫实战经验,支援医疗同行携手抗击新冠肺炎疫情。


近年来,梁宗安先后荣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防治非典型肺炎工作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



张信威,男,汉族,1938年1月生,中共党员,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九所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


“科学研究是种很艰难的也是枯燥的工作,但是要持之以恒才可能取得重要的成果。我自己现在就有个体会,觉得对我来说,科研工作是我生活的第一需要。”张信威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在60多年的职业生涯中,根据国家需要,张信威不断转换研究领域,几十年如一日,殚精竭虑地埋首于核武器、高技术研究、国家攀登计划、基础研究等不同领域,哪里需要去哪里,干一项精一项,为我国核武器研制和科学技术发展作出突出贡献。


1960年,张信威从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后,被分配到核武器研制单位从事核武器研究工作。他靠着扎实的专业基础和“拼命三郎”的工作精神脱颖而出,不久便独立承担科研任务。在大量的理论模拟基础上,张信威探索出一种全新的设计原理和具有强抗干扰能力的新型武器结构。


1986年,张信威转向高技术研究,从事国家高技术某主题总体研究和论证。他的研究对象从地面延伸到太空,一系列新知识需要学习和补充。通过勤奋学习和不懈努力,他率先在该研究领域提出“瑞利信标”概念,并且对信标的建立做了大量重要基础性工作。


1996年,他再次转换研究领域,参加国家攀登计划中“计算材料科学的物理基础及应用”研究工作。他创新性地率先使用计算代替实验手段,以第一性原理计算方式对材料性质进行研究。与他人合作,开展贮氢金属与氢及氢同位素的相互作用、氢的吸放动力学、碳60及其掺杂第一性原理等研究,在国际上较早完成有关系列理论计算。


近十几年来,张信威又开始致力于没有传统理论支撑的异常核聚变实验和理论研究。他首先推出小氢原子的能级公式,并在国内外异常核聚变国际会议上发表文章,明确表述小氢原子模型。目前,此项研究已取得重大进展。


如今,他已经83岁高龄,但每天仍提着一个塞满资料的包搭乘班车上班,一头扎进办公室,常常到了晚上10点才回家。除了春节休息几天之外,他从来不休节假日。



李凯,男,汉族,1990年8月生,中共党员,西南石油大学党委宣传部网络文化与管理科副科长、凉山州昭觉县三岔河镇三河村第一书记,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


这次北京之行,李凯在空闲之时想了不少村里的发展思路。


李凯是西南石油大学党委宣传部网络文化与管理科副科长、凉山州昭觉县三岔河镇三河村第一书记。临行前几天,他刚参加完县里的党代会,对县里的发展规划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对自己接下来的工作有了更加坚定的信心和不少新的想法。


“这次获得的荣誉,是群众的信任和鼓励,我会再接再厉。”作为一名“90后”驻村第一书记,李凯在2018年6月响应号召,由四川省委组织部选派到四川省凉山州昭觉县参加脱贫攻坚工作,自此便扎根彝区,为大凉山扶贫工作四处奔走忙碌。


李凯初到大凉山时,在昭觉县日哈乡力史以等村参加扶贫工作。尽管当地的贫困状况让李凯失眠了一周,但是当地群众的真诚、淳朴和热情让他倍感温暖,也让他下定决心,要踏踏实实把工作做好。平日里,李凯配合各级干部和帮扶队员,走村入户,访民情、听民意,扎实推进村落环境卫生整治、基础设施建设和医疗健康、法治文化宣传等工作。2019年5月,他担任日哈乡综合帮扶队办公室主任,牵头制定的队伍管理制度成为全县综合帮扶工作亮点,所在工作队荣获“凉山州脱贫攻坚十佳乡镇工作队”称号。


2020年2月,因工作能力出色,工作成效显著,昭觉县委调整李凯任三河村第一书记。他和同事们一起,规划建设9个易地搬迁安置点152套安全住房,惠及816人;在13公里外找到稳定水源,实现安全饮用水入户,彻底结束了老百姓背水吃的历史。同时,村里建成了9.6公里的通村柏油路,20.3公里通组入户道路,为老百姓解决出行难和农产品优质难变优价问题。李凯还利用捐赠资金在全村规划建设4处幼教点,90余名儿童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与城镇幼儿园一样的设施和师资,全村群众也实现签约医生服务,贫困户医疗保障实现100%,有效阻断了因病致贫。


2020年,三河村贫困户人均纯收入达到11245元,比2015年的2284元,增长了近4倍。2021年2月25日,三河村荣获党中央、国务院授予的“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李凯代表该村在京接受颁奖。


这些年,李凯先后荣获四川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四川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等称号,被授予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董贵生,男,汉族,1963年12月生,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听涛园老兵俱乐部负责人,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


“冲锋前,战友之间就互相承诺,哪个死了,父母就由活着的兄弟伙照顾。这些年,我做到了。”近日,在一场主题为“讲述红色故事 传承革命精神”的报告会中,董贵生这样说道。


1982年冬天,董贵生入伍。1984年底,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他和战友们每天都面对着生死考验,在并肩作战中结下了深情厚谊,他们约定:如果有人牺牲,活下来人的就要替牺牲的战友照顾父母。退伍后,董贵生一直坚守这个约定,近30年来,董贵生悉心照顾几十位“爸妈”,代牺牲的战友赡养父母、尽孝养老,用实际行动演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人间大爱。


董贵生退伍后当过送货工,做过小买卖等,无论面临怎样的困难,都从没想过放弃照顾“爸妈”,他始终用自己的爱心和坚实的臂膀呵护着“爸爸妈妈们”。他开办农家乐,取名“听涛园老兵俱乐部”,大部分经营所得都用于孝敬老人们和接济困难战友。


每逢春节、建军节、重阳节等节日,董贵生都会提前将老人们接到农家乐住上一段时间。冬天,怕老人们冷着,董贵生会提前备好新棉被、电热毯、暖手宝;夏天,怕老人们热、被蚊虫叮咬,便在房间里安装风扇或空调,备好驱蚊液。董贵生觉得老人们年纪大了,应该尽可能多的陪伴他们。陪他们散步,为他们做可口饭菜,还给饮食习惯特殊的老人单独开小灶,在老人们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带他们到成都周边郊游……多年来,董贵生细致入微地关心着这些老人,早已把他们的身体状况、喜好牢牢记在心里。


从2009年开始,每年清明节前夕,董贵生会分批次带老人们或家属远赴云南麻栗坡烈士陵园等祭奠战友。那里山高路远,出发前几天,董贵生都会带老人们做体检,并准备好药品和生活用品。去往烈士陵园的最后一段路,要走过900多个台阶,“爸妈们”走不动,董贵生便将他们一个个背上去。董贵生说,他已嘱托自己儿子,万一哪天自己走不动了,就让儿子来接班。


近年来,董贵生先后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全国最美志愿者、四川省模范退役军人等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



推荐阅读·千万读者都在看

· 成都本土新增“3+2”,现感染10人均为一条传播链,传播关系清晰!

·秋冬季流感高发,如何防范与新冠疫情叠加?听专家解答→

·朋友圈刷屏!院士拿布袋领回这个一等奖……

近期热门视频



点击“阅读原文”,来川观新闻APP看更多


川观新闻记者 吴浩 袁婧 文露敏 

制图  刘津余 王博尔

编辑 孙琪 梁庆

校对 黄颖

审核 钟莉


  点个赞加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