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读懂四川5万亿!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你追我赶,看看有你家乡吗?

川观新闻 2022-05-16


5.38万亿元!


1月19日,省政府新闻办举行2021年四川经济形势新闻发布会,公布了四川省2021年GDP数据:


2021年,四川省经济发展跑出8.2%的增速,经济总量首次迈上“五万亿”新台阶。



此前,全川多个市州也陆续通过当地“两会”预告“成绩单”:宜宾首次突破3000亿元大关,紧追绵阳。宜宾身后,德阳、南充、达州、泸州和乐山进一步站稳“两千亿”台阶。


在1000亿元至2000亿元的区间,竞争更为激烈。凉山身后,攀枝花与广元,广安、自贡、遂宁、内江和眉山,差距最小只有数十亿元,你我争我赶的态势更加明显。四川经济版图上,以成都为中心的“众星拱月”之势越发明显。


时间回到2017年。当年,全省经济总量逼近4万亿元大关,其中,成都GDP接近1.4万亿元,而其身后,只有绵阳一个市州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000亿元。彼时,有专家评价,四川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可谓“月明星稀”。


2018年,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作出部署:实施“一干多支 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战略。四年来,主干引领带动、多支竞相发展、干支协同联动的鲜活局面,正在形成。


看首位城市:

四年实现全国排名进位和“长大”


不出意外,2021年,成都的地区生产总值在全国城市中的排位仍将保持全国第七的位置。


2017年,成都在全省首位度达37.56%,经济体量相当于跟随其后的8个市州的总和。


2018年,省委书记彭清华指出:四川地处西部地区,整体发展水平与发达地区存在一定差距,必须有一个综合实力较强、产业和人才集聚度较高、创新力竞争力优势明显的经济中心城市,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吸纳优质资源要素,辐射带动全省经济发展,成都已初步具备这方面的条件。


换言之,成都实现能级提升,既是对内内辐射联系互动持续走深走实的现实需要,也是对外链接合作不断拓展延伸的客观要求。


从全国经济“大盘”寻找成都方位——


过去四年,成都经济始终保持平稳快速发展。2019年,成都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0万亿元,同比增长7.8% ,实现对天津反超,在全国城市中的排名由原来的第八位晋升位第七位。


这仍是一个“后有追兵,前有标兵”的位次。


先看追兵——


在2020年之前的一段时间内,成都与武汉相互“紧咬”。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后,武汉和成都之间的差距暂时被拉开。不过,不久前举行的武汉市“两会”透露,去年全市GDP增速12%以上。


另一个与成都保持你追我赶态势的,是杭州。2021年,杭州市经济总量在1.8万亿以上。


再看标兵——


目前,成都身前最近的城市,是苏州。预测显示,2021年,苏州GDP总量有望继续保持对成都的领先姿态。业界认为,苏州能够在与成都的竞争中稍胜一筹,关键在于工业。去年,苏州工业产值突破4万亿元大关,工业总产值位居全国城市前三。


苏州再往前,是重庆和广州。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双核之一,初步预测,重庆去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78万亿元,同比增长8.3%。截至记者发稿时,广州的2021年经济数据尚未出炉,不过,在2020年,广州经济总量已达到2.5万亿元。


从全省看成都的担当与作为。


近水楼台先得月。2018年以来,省委将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作为实施“一干多支”发展战略的牵引性工程,成都进一步协同德阳、眉山、资阳,构建“科技创新—产业革新—经济转型”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链条,成都平原经济区一体化和成德眉资同城化进程明显加快。


细节更加彰显:2020年4月获批成立的成都东部新区,诸多定位中有两项功能异常突出,即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新平台、成德眉资同城化新支撑。


主干与极核还在扩大。去年11月29日,《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印发。成都都市圈的横空出世,再次改变四川区域经济发展格局。最为明显的是,《规划》明确成都的极核和主干功能将拓展至成都都市圈。


2020年,成都都市圈拥有人口2761万人,经济总量达2.23万亿元。以体量来看,可在当年全国城市中排名第六。


在晋升为都市圈后,一个新的未来值得期待:成德眉资四市将实现更加自由的资源要素流动,更加高效的要素配置和更加紧密的产业配套。


看经济副中心:

7个“种子选手”你追我赶


宜宾GDP首破3000亿元的消息刚刚传出,便引发热议。短短两年,四川“3000亿元俱乐部”从诞生到扩容——2020年,绵阳率先跻身这一成果。


扩容,透露出竞相发展和彼此赶超的强烈信号。


“四川的自然条件与历史基础,造就了成都长期一枝独秀的局面。但这并不意味着‘大树下面不长草’。”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陈耀说,放眼全国,一个省市有两个地级市经济总量突破3000亿元并不少见。


但于四川,这样的局面意义重大。


从势头与体量来看,四川经济地理格局正在加速重塑,意味着四川在成都之外找到了更多的发展新支点。学界公认,无论城市功能如何完善、经济体量如何巨大,在空间距离150公里之外,其辐射带动的作用便会锐减。幅员面积位居全国第五、户籍人口超过9100万的四川,当然期待更多的城市为成都“补位”。


不只是“补位”,与其他城市而言,更大的雄心指向一顶“桂冠”——全省经济副中心。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明确,绵阳、德阳、乐山、宜宾、泸州、南充、达州7个区域中心城市,作为争创副中心的“种子选手”。


四年来,7个市州一直处于比拼状态。


内核是产业的竞争。2018年以来,宜宾一直是全省经济增速最快的城市,原因在于当地抓住了产业分工和创新创造的机遇,从无到有培育出了动力电池、智能制造等制造业集群。作为四川2000亿俱乐部的“守门员”,乐山同样抓住了“双碳”的风口——过去一年,已有5家全球光伏领域头部企业通过直接或参股方式落户当地。


比拼当然是全方位的,抓住机遇、乘势而上正是其中一项。2020年的1月3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两年来,七个市州纷纷摸索出各自融入双城经济圈的抓手和载体。


宜宾、绵阳和南充率先尝到甜头:全省首批设立的四个省级新区中,有三个落子前述三市,赋予了当地更多更大的发展空间。


达州和泸州也是受益者。在达州,明月山绿色发展示范带、城宣万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示范区先后落地,作为全省少数同时拥有两个平台的市州,达州正在加速毗邻地区融合发展。在泸州,泸永江融合发展示范区则带来探索建立跨区域产业转移、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园区合作等重大利好。


“重装之都”德阳也等来了机遇:去年底,川渝两地明确,共同把装备制造业打造成下一个万亿级产业集群。


纵观2000亿俱乐部成员,谁会下一个撞线3000亿元,答案尚不得而知。但能够肯定,全省GDP第四名的“门槛”将会越来越高。


还是回到最初的问题:全省经济副中心城市究竟花落谁家?


从总量上看,绵阳仍然保持领先位置;从速度来看,连续多年经济增速全省前列的宜宾也势头强劲。此外,作为“副中心”,不仅需要数量,更强调质量。对此,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用“一高三强”予以精准画像:经济总量占比高、综合承载能力强、创新发展动能强、区域带动作用强。


其实,早在2018年的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上,省委书记彭清华就《决定》作说明时已经给出了答案:“相信经过几年努力,一定能够形成几个经济总量3000亿元到5000亿元左右的城市,到时候我们会敲锣打鼓把’副中心’的桂冠给你戴上。”


看底座:

区域经济板块做大做强


作为西部欠发达省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仍是四川最大省情。一个明显的案例是,2020年,全省排名第一的成都与排名21位的甘孜,经济总量相差40多倍。


现象的成因有很多,但出路只有一条:做大总量、提高质量,实现“百花齐放”。


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后,我省旋即成立省推进区域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在五大经济区建立片区联席会议制度,以解决“抓什么”和“怎么抓”的问题,提高推进全省区域协同发展的决策效率和执行力度。


产业协作是“起手式”。不到一年时间里,成都与川内其余20个市(州)签署全面合作协议,并探索建立“存量不动+增量分成”区域利益分享模式,加快构建“总部研发在成都、生产配套在市(州)”新型合作关系,各市州重点产业加速发展。


基础设施加速“补短板”。四年来,成自宜、成南达万、成渝中线等高铁和一大批高速公路、城市快速通道建成投用或加速建设。在各经济区内部,市州之间联系更加紧密、经贸活动更加活跃。


作为“川藏铁路第一城”,雅安雄心勃勃:建设涉藏地区物资(农产品、生活用品等)线上交易平台,打造进出康藏第一物资集散中心。


经济总量加速成长。去年,成都平原经济区经济总量32927.8亿元,是2017年的1.42倍;川南经济区经济总量达8761亿元,是2017年的1.48倍,在全省占比由15.6%提升至16.3%;川东北经济区经济总量则是2017年的1.38倍。


基础牢固,四川经济大盘一派兴旺之势。去年,全省经济总量首次突破5万亿元,达到5.38万亿元,占全国比重不断提升,四川在全国经济大省的地位不断稳固。


有专家指出,当人均GDP在一万美金上下、经济总量达到一定规模的阶段时,省级单元内部“由点及面”、“点面结合”的发展趋势会更加明显,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也将进一步缩小。


1月18日,《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打响“发令枪”:推动区域协同发展再加力。项目化清单化推进五大片区“十四五”发展规划和国土空间规划实施。在区域中心城市开展城市功能品质提升行动,壮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相关阅读>>>


这是一条怎样的进阶之路?


从4万亿到5万亿,四川用时3年。


对于一个拥有8367.5万常住人口的西部经济大省而言,当经济总量到达一个特定的节点,应该怎样理解这一数据的分量?


三年再上新台阶


一年365天,5.38万亿元的经济总量,平均到每一天超过147亿元。新中国成立之初的1952年,四川的GDP仅为24.6亿元,这意味着,2021年四川每一天的经济总量是1952年全年的近6倍,也相当于改革开放初期四川一年的经济总量。


再来看增量。与2020年相比,2021年四川GDP的增量达到5000多亿元,高于2002年四川全年的经济总量。


2007年四川地区生产总值首次超过1万亿元,2011年、2015年分别突破2万亿元和3万亿元大关,2018年迈上四万亿元台阶。从1万亿到2万亿、2万亿到3万亿,四川用了4年时间;从3万亿到4万亿、4万亿到5万亿,仅用了3年时间。“面对各种复杂困难的局面,我们只用了三年再上一个新台阶,充分体现了四川经济稳定性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更加从容稳健。”省统计局总经济师、新闻发言人曾俊林说。


“将时间线拉长,四川经济规模实现跨越的用时在逐步缩短。”省统计局相关负责人分析,四川GDP跨越百亿元、千亿元、万亿元,分别历时21年、18年、16年。


从全国来看,四川是第六、西部第一个经济总量超过5万亿元的省份。排在前五位的广东省突破5万亿是2011年,江苏省和山东省是2012年、浙江省是2017年,河南省是2019年。


2011年,当广东省GDP总量在全国率先突破5万亿元大关时,四川的GDP数据为2.1万亿元,与广东的差距为2.52倍。10年之后,从2021年三季度的数据来看,两者差距缩小到了2.26倍。事实上,如果以前五名跨越5万亿的时间节点为坐标计算,四川与五个省份之间的差距,都在不断缩小。


“5万亿是一个‘门槛’,可以看作衡量国内省(区)市经济发展的一条重要指标线。”四川省发展与改革研究所所长鲁荣东注意到,从4万亿到5万亿,广东和山东分别只用了一年时间,而江苏用了两年,河南和四川用了三年,这表明,全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换挡降速的特征已经鲜明体现。


支撑力是什么?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然来袭,稳步前行的四川经济遭遇急刹车。当年一季度,全省GDP总量同比下降3%,创改革开放40多年的历史最低。然而,仅仅3个月后,四川即在全国经济大省中率先由负转正,一系列主要经济指标呈现持续回升态势,好于全国水平。


“追赶”,则是2021年四川经济发展趋势的关键词。


2021年一季度,四川的经济增速比全国低2.5个百分点,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更是低于全国18.7个百分点,这种“慢”对于四川来说并不寻常。“承压前行、逐季追赶、持续恢复,我们是咬着牙关一步步赶上来的。”省统计局总经济师、新闻发言人曾俊林说。


顽强的追赶态势下,四川2021年“成绩单”亮点纷呈:不仅经济总量增幅跑赢全国,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速等多项经济指标也实现“反超”;固定资产投资连续5个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连续7个月高于全国。


“不管是从‘三驾马车‘还是‘三次产业’的维度,都显示出四川经济发展的支撑力正在进一步巩固。”盛毅说。


梳理三年来四川经济发展的高频词,“稳中求进”“新发展理念”“高质量发展”被反复提及,成为核心词汇。


“从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当年的近4000亿元,到2018年的4万亿元,总体上是以数量增长为主。从4万亿到5万亿的跨越,则是‘稳中求进’取得的成效,是量与质的同步推进,挑战更多,难度更大。”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盛毅说。


应该看到的是,前所未有的挑战之下,三年间,四川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2020年,《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发布,翻开了西部大开发的新篇章;同一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隆重“登场”,定位之高,能级之强,空间之大,前所未有。


2020年2月3日,春节假期后上班第一天,四川在全国率先推动重点企业有序复工。这是在科学分析省内疫情发展态势基础上,省委省政府作出的果断决策。各项配套政策随即快速出台,为实体经济送去“及时雨”;2021年,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四川接连推出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财金互动新政20条、支持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发展等政策“组合拳”,夯实经济发展基础。


“从两年平均增速看,四川经济恢复的态势没有改变,强大的韧性也没有改变。”曾俊林说。韧性的背后,是四川真抓实干抓发展的专注力。


2020年,四川连续召开四场大会,分别聚焦“农业多贡献、工业挑大梁、投资唱主角、消费促升级”四个主题,稳住疫情后的经济基本盘。2021年,四川坚持“稳农业、强工业、促消费、扩内需、抓项目、重创新、畅循环、提质量”的工作思路,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农业生产总体稳定、工业生产稳步向好、服务业保持较快增长。”分析2021年四川“成绩单”,曾俊林表示,三次产业尤其是二三产业的增长,成为“五万亿”的强力支撑。


动能转换带来质的提升


“突破”,是曾俊林在发布会上提及的另一关键词。在他看来,四川的突破不仅在于GDP总量的跨越,还在于增长动能的转换。而动能的转换,带来的是经济发展“质”的稳步提升。


质的提升,体现在创新驱动。“把高质量发展的基点放在创新上,坚定以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成为四川近几年发展的核心内涵之一。去年,四川首次以省委全会的形式安排部署创新发展工作,并出台“科创十条”全力破解四川科技创新的短板。新成果、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规模以上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比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高出近10个百分点。”曾俊林说,同时,限额以上企业(单位)通过互联网实现商品零售额增长达23.1%。


质的提升,体现在投资拉动。去年10月,全省2021年第四季度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总投资达1798亿元,其中,1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53个。三年间,四川坚持“抓项目”工作思路,把项目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引擎,让投资这个“主角”继续担重任、当尖兵。2021年,随着乌东德水电站、白鹤滩水电站、天府国际机场、四川时代动力电池等一大批重点项目的建成投运,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进一步增强。


质的提升,体现在格局之变。围绕厚植支撑国内大循环的经济腹地优势,提升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门户枢纽功能,“四向拓展、全域开放”战略在新阶段有了新内涵。三年来,西博会、科博会、中外知名企业四川行等大型展会活动接连举办;成都国际铁路港综合保税区、泸州综合保税区、宜宾综合保税区等先后封关运行;四川对外通道不断延伸……2021年,四川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9513.6亿元,规模位列全国第8,创下历史新高。


跃上5万亿台阶的四川,未来更值得期待。


推荐阅读·千万读者都在看

·四川疾控发布返乡提示!倡导所有省外人员来(返)川后均进行1次核酸检测

·帅气有才华!四川高校博士实现Nature、Science双发

·全国首条红色主题高速!镇广高速四川重要路段通车


近期热门视频



点击“阅读原文”,来川观新闻APP看更多


川观新闻记者 张彧希 王成栋

编辑 王诗侠

校对 黄颖

审核 黄志凌


 点个赞加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