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新视界丨蜀间何处寻青绿?见山、见水、见生活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天府新视界 Author 岷江轩
2024世界环境日如约而至,今年的主题为“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穆穆群山寂寂大地,万物生长,何以为美?
作为全球36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在四川,万类霜天竞自由是为美。
自古被誉“天下山水之观在蜀”,千年以来,文人墨客在此寄情山水,留下的诗句讲述,同样为美。
万物之美、文化之美,本就相互成就。它们在这片土地上有着更为具象的呈现。
且将画面定格。
朝阳初升时,顺着三江汇流处而下,长江鲟们缓缓游向清澈最深处。或许千百年前,它们激荡而起的水花,启发了某位江边诗人,最终成为四川一河一诗的一抹星光。
视线上岸,四川宝兴的大山里,一只大熊猫懒洋洋地从梦中醒来,打个滚,再熟练将竹子咬开,嚼得脆脆响。作为大熊猫的故乡,熊猫文化正成为四川的新名片,向世界讲述着保护与发展的新故事。
而在城市里,正以“天府蓝”下又见雪山,开启都市繁忙的一天。同样的景致,也是杜甫先生笔下的“窗含西岭千秋雪”。
——生命如此丰富多娇。我们在人与自然的平衡中,不断有着对于自身、对于世界的凝视和思考。在让蓝天永驻、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的努力中,更有着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内在逻辑。
山河之间,一川风月,若问蜀间何处寻青绿——
见山、见水、见生活。
见山,独木已成林,青山相向开。
作为全国三大林区、五大牧区之一,四川山地广布。垂直落差超过7000米的地形,是生物多样性的天然宝库。
这样的原生环境中,青山本不语,万物述不朽。
那是千年蜀道满眼绿,拥有2万株古柏的翠云廊,一枝一叶总关情。
——这些活了很久很久的树,就像活了很久很久的人,天然带着历经沧桑的岁月故事。
它们会讲述什么呢?讲述在蜀道翠云廊,流传着历朝历代的保护制度,以及当地百姓的世代守护。其中,最广为人知的,就是从明代开始,州官在交接任时,要相互清点古柏数量,把古柏保护情况作为政绩来考核。
这一特殊的“离任审计”,被传承至今。
翠云廊景区 摄影/新华社记者 刘坤
若是将视野放大,青山葱郁,无声充盈着的还有泱泱5000年中华文明中,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智慧。
那是“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哲学思想,是“劝君莫打三春鸟,儿在巢中望母归”的人文理念,还是“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的朴素自然观。
曾经,古蜀先民将对大自然的崇敬,凝聚成了那棵3.96米高的三星堆青铜神树。时间往后,相传东坡先生的母亲程夫人曾定下“不残鸟雀”的家规,于是有了每年暮春时节,小鸟桐花凤成群飞来的多彩。到如今,群山之间,人与自然的平衡依然在时间长河中脉脉流淌。
独木成林,不止山间,还在人心。
当下,大熊猫受威胁程度等级已从濒危降为易危,四川正与甘肃、陕西一起,携手建设大熊猫国家公园,保护好这片全球最大的大熊猫栖息地。
同时,在与大熊猫有关的艺术创作中,熊猫文化早已成为四川最亮眼的“名片”之一。
在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上,吉祥物是名为“蓉宝”的大熊猫卡通形象;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优秀影视作品评选活动,名为“金熊猫奖”;眼下正在进行的成都世园会,会徽也以熊猫轮廓为基础。
除了大型活动,还有《熊猫花花》《熊猫香香》《熊猫萌兰》等一大批热销的文学作品;有舞剧《大熊猫》诠释“国宝”的文化内涵;还有我国首部熊猫主题驻场音乐剧《熊猫》,讲述关于爱、成长与和谐共生……
当然,人们在珍视、保护之余,更有理性。
大熊猫国家公园核心区,雅安市宝兴县硗碛藏族乡,这里被称为偶遇大熊猫最多的“熊猫村”。对于越来越常见的偶遇,当地人能卡曼总结为:“我们和熊猫、和很多动物都是邻居。和邻居互相尊重就行,没必要太亲密。”
大熊猫国家公园里的大熊猫 摄影/C视觉 王超
见水,大江日夜流,绿水逶迤去。
若是将视线从群山转移到大江,自然又是另一番景致。
地质时代,汇聚在古蜀巨湖中的江水冲破巫山的桎梏,惊涛滚滚夺峡而出,浩浩汤汤、横无际涯。至此,成就了天府之国的“天下粮仓”,也汇聚出四川“千河之省”的纵横交错。
作为中华民族两大母亲河干流都流经的省份之一,四川的地表水资源占长江水系的1/4,贡献了黄河干流枯水期40%、丰水期26%的水量。
大江日夜流,赋予这一方水土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中的重大责任,也孕育出一川风月的山水灵气、激流浩荡。
“千河之省”,一步一景。从“千里雪山开,沱江春水来”,到“蜀国春与秋,岷江朝夕流”,再到“嘉陵江上万重山,何事临江一破颜”……在四川,每一条河都有属于它自己的诗句。
作家阿来在64岁生日时,再一次从若尔盖,也就是他进入文学殿堂的起点出发,一路上溯到黄河源头。眼下,他正在创作的作品就聚焦黄河上游。在他看来,自己是跟自然发生越来越深的融合,就会产生越来越深的敬畏,激发出越来越深厚热爱的书写者。
文以咏志,绿水逶迤。2023年,四川全省国省考断面水质优良率达到100%、跃居全国第1位,长江、黄河干流水质连续多年稳定在Ⅱ类及以上。
换句话说,身处长江上游,四川正源源不断地输出滔滔清水,奔向下游的山川江河。
一江清水向东流,也有溯游而上归乡的“游子”。
今年4月,“长江鲟天然水域产卵场改造与自然繁殖试验”成果在四川省宜宾市江安县通过专家鉴定,填补了长江鲟野外种群重建关键一环。
宜宾三江口水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摄影/C视觉 罗顺
胸怀“国之大者”,更怜草木青青。
长江“游子”归来,背后是随着十年禁渔启动,长江水生生物保护的新阶段。有着一代渔民的转身上岸,千万企业的转型升级,无数科研工作者的努力付出……
统计数据显示,长江禁渔3年多来,四川累计在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监测到鱼类205种,占历史曾分布鱼类总数的84%,长江鲟、胭脂鱼、岩原鲤等保护鱼类出现频率大幅提升。
大江大河有大鱼,这些正在归来的鱼儿们,正游进属于它们的新故事。
见生活,人在自然中,一川风月明。
事实上,所有对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篇章的谋划,最后都会直指一处——更美丽的家园、更幸福的生活。
这是以生态为特质的未来之路。绿色与生活、与文化,在此正碰撞出更多更具有持续性、更可触可感的“火花”。
山河之间,激荡的江河奔腾,独特的地貌构造与自然景观,丰富的人文地理资源……都是创作者眼中大自然给予的恩赐。在“繁荣生态文学、弘扬生态文化、讲好美丽中国四川故事”座谈会上,知名作家蒋蓝坦言,当置身一片土地,发现个人的创造性和自然之美相结合,那就是最美的风景。
在成都,一年里能看见雪山的天数,具象化了一座城市空气质量的变化。逐年增加的“雪山指数”背后,是四川将大气污染防治作为成都平原生态环境保护的一号工程,更是人们对于生态保护最直观的感知。
成都遥望雪山朝霞 摄影/C视觉 周琦
另一方面,在厚植绿色本底中,同样也拉开了生态文学创作的大幕。
从2018年到2023年,被读者称为“熊猫作家”的蒋林,以7部关于大熊猫的作品勾连起大熊猫80余年的保护史。2023年5月出版的《熊猫花花》更是掀起阅读狂潮,被译为多国语言。
见山、见水、见生活。于是,我们见到了积蕴深沉的文化厚度、城市乡村复得返自然的生态维度,更有四川文脉传承的历史温度。
以黄河流域为例。截至目前,黄河流域四川段共有不可移动文物195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1座,世界级非遗名录项目3项、四级非遗名录400余项、四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500余人,各级各类非遗基地(工坊)30家。
黄河流长,文脉绵延。2023年,阿坝州黄河流域共接待游客1594.6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36.19亿元。
而正在举办的成都世界园艺博览会,在关于守护与平衡的阐释中,正将园林带进城市,让自然融入生活。
毫无疑问,绿水青山,不仅滋养浸润天府亿万斯年,而且成为了助力天府跨越式发展最深沉、最长久的力量之一。
天府四川,山河之间,弥漫着生活味儿的是人间烟火,流淌着热闹劲儿的是烟火人间。从当下延展至未来,自是只见青绿在蜀间。
本期话题
· 天府新视界丨会跳舞的名作,不止《红楼梦》
· 印度总理莫迪宣布,执政党主导的全国民主联盟在大选中获胜
近期热门视频
点击“阅读原文”,来川观新闻APP看更多
来源 天府新视界
编辑 郭书琼
校对 李祺
责编 杨昕
审核 任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