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川观夜读丨姜射坝、罢刀,这些地名和他有关

川观新闻
2024-10-18


我是来拜谒姜维的。当站在阿坝州汶川县城的较场坝上,仰面向着对面山上的姜维浮雕轻轻唤出他的名字时,仿佛一霎时回到了三国时期。山风呼啸,姜维策马扬枪,好像正从巨大的山岩里面飞驰出来,身后千军万马,呼吼声如雷。


位于阿坝州汶川县的姜维城遗址。张婉 摄


姜维(公元202—264年),字伯约,天水冀县(今甘肃甘谷)人,是三国时期蜀国名将。早年他担任曹魏的中郎将,曾让北伐的诸葛亮吃过败仗。不久,姜维被上司猜忌,走投无路之际被迫投奔蜀国。诸葛亮非常欣赏姜维的才能,不仅对姜维给予极高评价,还让他做了自己的徒弟。姜维有勇有谋,二十多岁便担任了征西大将军,为蜀国立下汗马功劳。一名降将能得到如此优待,这是三国乃至历朝历代都少有的事。或许,姜维深知一切荣誉都源于恩师诸葛亮的赏识,因此能把报答诸葛亮的知遇之恩和建功立业的志向结合在了一起,这也注定他荣耀和悲壮的一生。

七月的阳光宛如万千支金色的箭镞,天空光洁得如同一面倒悬的大镜子。我们驱车蜿蜒而上,仿佛在小心翼翼地换着角度向着蓝天行进。尘土和碎石的碰撞声被抛于车后,逼仄的道路上不时扬起漫漫黄尘。终于,眼前豁然明亮,远处的群山仿佛已低下头颅。

我们把车停在树荫下,刚好看到右侧的山坡上,有一处关于姜维城的介绍:姜维城遗址位于汶川县威州镇西北部二级台地,占地面积约0.067平方公里。据《旧唐书》记载:“蜀刘禅时,建兴九年(公元231年)汶山羌暴动,大将姜维、马忠、张嶷领兵征讨汶山叛羌,曾先后在汶山、理县维关和杂谷脑等地屯兵筑城。延熙十年(公元247年)前后,姜维又在威州岷江东岸台地上筑城”,故称“姜维城”。

位于阿坝州汶川县的姜维城遗址。张婉 摄 

路的左侧,是一片十分平坦开阔的空地,荒草丛生。空地中间矗立着黄土堆,略显方正的是点将台,另外一长段是城墙。这两处黄土堆,都致密、坚固、厚实,中间有凹槽和用以加固的小圆木,夯筑的痕迹十分明显,但已经是颓圮的模样了。山风过去,草浪起伏,周遭寂静无声。我的心中有说不出的怅然与失落,这就是赫赫有名的姜维城吗?一千七百多年的沧海桑田,鼓角争鸣远去,烽火边关荒芜,唯有这两个土堆还在细数历史的风流云散。我脚下的黄尘覆盖过他的战靴,我耳畔的风曾拂动过他的衣衫。能想象,在烽烟漫漫、黑云压城之时,姜维是如何在点将台上一次次慷慨陈词,举起令旗,将士们是如何凝神静听,大声呼喊口令……

公元231年的那场讨伐叛乱的战争后,姜维并没有对汶山郡一带采取任何暴力措施,而是继续贯彻诸葛亮的“和夷”政策。他一边安抚少数民族,一边以汶山郡为根据地,长期在此驻兵、练兵。为了实现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提到的“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这一宏大目标,公元247年前后,姜维带着数十万士兵在杂谷脑河沿岸安营驻扎,此后还出兵陇西等地,两次与魏将郭淮、夏侯霸大战于洮西。

姜维的“安抚”政策在汶川留下很多传说。“姜射坝”就是其中一处。相传,姜维战胜叛兵后,与对方协商,要求他们退兵到“一箭之地”以外。叛兵首领答应了。姜维于是举箭射出,且预先安排士卒在选中的地方插好箭矢。对方找到箭矢,大为吃惊,不过还是心服口服地退了兵。箭矢插入的地方就是今天的“姜射坝”。还有一处村庄叫“罢刀”,也与姜维有关。据说,一次打仗之前,姜维来到叛军驻扎之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说得叛军士兵们竟不约而同地放下了手中的刀,不愿再打仗了。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姜维的高明之处,也是战争的最高境界吧。

诸葛亮死后,姜维苦苦支撑着蜀国的江山,并执着地要实现恩师的遗愿:北伐曹魏、兴复汉室。以至于刘禅已经投降,而姜维还不甘心地苦苦寻找出路,像极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先师诸葛亮。然而,在历史的风云际会中,仅靠一己之力怎能扭转整个王朝的颓势?为拯救蜀国,姜维不惜肝脑涂地,哪怕明知蜀国气数已尽,哪怕明知有扶不起的阿斗。这是怎样的壮烈啊。


千年风雨的侵蚀,姜维城当初的恢弘场景已荡然无存,金戈铁马都淹没在历史的深处了,眼下,唯有山风扑面,荒草在风中摇曳。

川观夜读 期待您的加入


川观新闻微信《夜读》邀请您成为“川观夜读”的分享人,让阅读真正成为一种习惯和生活方式。


撰文 罗鸿
编辑 王诗侠
校对 罗玉龙
责编 邓强
审核 赖永强

点个赞加在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川观新闻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