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死要面子活受罪的中药(一)

2017-01-04 蒲公英

作者:  yuansoul    来源:蒲公英


中国人死要面子的故事久已有之,比如:项羽百战百胜的最后一战同样是胜利,虽死却将骂名留给了成功称帝的刘邦。他一声长叹:“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项羽觉得自己打了败仗,没有面子再去见江东父老,饮酒中,对着宠姬唱起悲壮的:力拨山兮力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姬也为楚霸王起舞做歌后拔剑自刎,随后项羽还自手持短兵搏杀汉兵数百余人,并将自己的首级赠与故人。果然被后代人称为“千古英雄”,还留下“无颜见江东父老”的典故。


面子这东东,是很派用场的,说你的姓,可能就是要面子的最好例子。比如:

你要说自己姓秦,你不会说自己是秦桧的秦,一定是说秦始皇的秦。

姓李的,不说是李莲英的李,一定是说李世民的李了。

姓高的不说赵高,必说是赵匡胤的后人。

你姓高,还可开个玩笑说是高尔基的高。

就连AQ也因为希望自己想姓赵,在灌了几两黄汤后公然宣布自己也姓了赵,因为在未庄姓赵本来就是个有面子的事情,何况后来还出了个秀才。自然后来被赵太爷不能容忍:“你怎么会姓赵!你哪里配姓赵!”于是AQ从此就不敢姓赵。


说到AQ,确是个没有什么资本却最爱要面子的人物。自己没有胡子,却要笑王胡有胡子,结果被王胡打得满地找牙。自己有辫子的时候,瞧不起假洋鬼子,结果又挨了假洋鬼子的打。最后只好去欺负小尼姑,竟然将酒店里杂人的喝彩声觉得被赏了脸有了面子。他因为看过杀革命党,未庄其它人没有人看过,于是就有了资本跟人炫耀,还可以将唾沫飞到赵司晨脸上,还有资格在讲述中扬起右手,朝王胡的后颈“直劈下去”。那次那王胡却不敢还手,还“瘟头瘟脑许多日”。就因为那回AQ面子实在够大之故。

 

邹衍为了面子,也为了里子,迎合秦始皇的心态,弄个火德星君转世、五星连珠,但是他没有想到后世2300年后有计算机可以算出还差2年。不过,他这么一弄,将《周易》、《周礼》的“尊六”的金交椅砸碎,延续了“阴阳五行论证”没有人能够推翻。要不是汉代古墓出土的竹简、木简、布帛、玉器、漆画提供了证明,恐怕就连张仲景都要“哑巴吃黄连”。

 

好在人体长的是对称,实在无法跟海参、海星一样“轴对称五辐”,也就留下了12条经和“六经传变”。后人也发现这个五与六实在是无法自圆其说,借着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机会,托做出很多“壁藏”版。最终名的就是“阴中之阴,阳中之阳”的哲学黑洞,凭你怎么问,都能回答圆满。

 

也许真是曲高自挂,也许是沉浸自淫,无所谓啦。该说还是要说。

下面先看一张纸:

和朋友聊天提起这么一张纸。丹砂,朱砂。原来是讨论语文的。然后想着想着就不仅是语文。

先看一下简体字,这是我的断法:丹砂,味甘、微、寒,无毒。主,身体,五脏,百病。养精神,安魂魄,益气,明目,通血脉。止,烦满,消渴。益,精神;悦泽,人面;精魅;邪、恶、鬼,除;中恶,腹痛,毒气,疥,痿,诸疮。久服,通神,明不老,轻身,神仙。能化,为汞。作末,一名,真朱。光色如云母,可析,者,良。生,符陵山谷,採,无时。

另一位朋友的断法:丹砂,味甘、微、寒,无毒。主身体、五脏、百病。养精神,安魂魄,益气,明目,通血脉。止烦满,消渴。益精神、悦泽人面精魅;邪恶鬼,除中恶,腹痛,毒气,疥,痿,诸疮。久服,通神明,不老,轻身,神仙。能化为汞。作末,一名真朱,光色如云母,可析者,良。生符陵山谷,採无时。

有些诧异。但是这个不是本帖的主要讨论的内容。

至少“丹砂,味甘、微、寒,无毒。”我们观点一致。

下面看看

局部放大一下:


问题出来了:
1、肉桂的性味是:辛  甘  大热


2、朱砂的性味是:甘  微寒


3、我俩的看法,朱砂的性味:(味)甘  微   寒

问题在于“寒”还是“微寒”?

到底谁错了呢?

本来打算直接给出我查出的资料。但是,思考了一下。。还是留个空间,一起讨论吧。

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自说自话是精神分裂的最佳状态。

  

1、还是不太清楚你想表达的意思?是人云亦云的中心思想吗?

对,一个人错了,后面跟着都错。

2、“微、寒”。与“微寒”。个人认为你们断句不太贴切。在中医理论性味归经中貌似没有“微”,微寒应该是对的。

恩,说明你在一起期考问题。四气五味,性味归经。

四气:寒(冷)热温凉,对四季,起源于《易经》、《黄帝内经》。即使有长夏一说,也应该是“很热”,但是木有“微寒”。“微恶寒”倒是有,参看《伤寒杂病论》。

五味:酸﹑甜﹑苦﹑辛(辣)﹑咸。起源说法不一。有说《内经》,有说《周礼》(周礼其实是六味、六谷),也有说阴阳家。。。

3、“在中医理论性味归经中貌似没有“微””是的,微不在性味归经里面。问题就在于此。

“微寒应该是对的”不同意此观点。《内经》: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故此,“微寒”不妥。是“气微”、“寒”。

也许你还会问,也许昨天讨论的友人也要问:火星人凭什么说是“气微”?一张纸上可没有“气”,只有“微”。这么问也有一定道理。但是文献需要看年代。那个年代的药的味、气、属性书写是有规范的。

举个现代例子:郭德纲出名了,所以北京土语“二”全国都知道什么意思了。但是,你能说“只要文中有二”就是恶语?

所以,说药典错了也冤枉它,因为它是引用的别人。。。至于别人。。这个人可太多了。。。

4、跟不上外星人的思维。

哦,那我再说点:五行论对应五谷、五味、五气、五音、五感、五知、五色、五律、五体。。。。诸多。气包括:阴阳、气机、气(味)。。。。


附注:


《黄帝内经太素》,简体《太素》,又名《黄帝太素》。隋唐间医学家杨上善编撰。《黄帝内经太素》是《黄帝内经》18卷的一种传本,全书共20篇,其篇目分别为摄生、阴阳、人合、藏府、经脉、腧穴、营卫气、身度、诊候、证候、设方、九针、补泻;伤寒、寒热、邪论、风论、气论、杂病。唐初政府令杨上善主持整理校定古代医书,杨氏将《太素》一书在原20篇的基础上,增补扩充为30卷,南宋后国内一度亡佚。然《太素》一书问世不久,很快传入日本。19世纪初日本仁和寺等古本《太素》陆续被发现后,引起我国学者的重视。光绪六年至十年(1880~1884)我国学者杨守敬(惺吾)在日本访书时影录而归,并对此书进行了考证、注释、校勘工作。现存《太素》已有部分内容残缺,1987年日本东洋善本医学丛书影印本为最好版本。我国常见版本为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年据肖延平兰陵堂本影印本。


西汉汉成帝时,刘向等人曾大规模校理古籍,李柱国则负责校理方伎,原书目先载于刘向《别录》,后载于其子刘歆《七略》,今二书已佚,但其目录内容被东汉班固引录于《汉书》〈艺文志〉中,后世仍可以推见其原貌。《汉书·艺文志·方技略》载有医经、经方、神仙和房中四种中医典籍。其中医经有:


《黄帝内经》十八卷,《外经》三十七卷;


《扁鹊内经》九卷,《外经》十二卷;


《白氏内经》三十八卷,《外经》三十六卷,《旁篇》二十五卷。


这是历史上对《黄帝内经》最早的记录,学者认为《黄帝内经》的编著及命名很可能是成自刘向之手。


在南北朝的时候,《黄帝内经》已经因传抄及战乱而散失,分成《素问》及《针经》两种版本,分别流传。最早对内经进行整理的学者,是晋朝的皇甫谧,他根据《素问》、《针经》及《明堂孔穴》,编著成《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一书。在《甲乙经》序中,他说:“按《七略》、《艺文志》,《黄帝内经》十八卷,今有《针经》九卷,《素问》九卷,二九十八卷,即内经也,亦有所亡失。”


南北朝时出现了第一本为《素问》作校注的书,作者为全元起。全元起校注的《素问》本,北宋时尚存,以后便散失不见了。今从林亿等所校订的《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中,尚可看到全元起编排的卷目次第和少量注文。
唐初杨上善将《灵枢》、《素问》的条文,根据内容重新分类,编次成《黄帝内经太素》三十卷。此书虽然早于王冰,但流传不广,对于后世的影响较小,在宋朝时已经失传。


《隋书·经籍志》中记载有黄帝素问九卷,梁八卷;黄帝针经九卷。这个版本应该就是全元起及杨上善所采用的底本,其中有许多重复及错误难解的地方,因此并没有吸引很多医家对它进行深入研究,在王冰本出现之后,就被取代了。


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内经版本,首推唐代王冰注释的《黄帝内经素问》。王冰深入研究《素问》,对当时通行的版本提出批评并决心进行整理,耗时十二年,在唐朝宝应年间完成出版。王冰以其师的“张公秘本”作为蓝本,补入原本失传的七卷,并参校其它流传版本的《素问》加以整理、注释、编排次序,完成二十四卷的巨著。王冰将原来的内容用黑笔来写,他加上的注释用红笔来写,以区分原文与注释之别。但在后来百年的传抄之下,红字又被写成黑色,何处为王冰注释,又难以区分了。王冰补入第七卷的七篇大论-《天元纪大论》、《五运行大论》、《五常政大论》、《六微旨大论》、《六元正纪大论》、《气交变大论》、《至真要大论》是运气学说的主要依据。


王冰版的素问,后经北宋林亿等重新校著后,称为《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又称《新校正》本),成为最完整的《素问》善本,也是官方考试的依据。现今流传的《黄帝内经》就是这个版本,金元明清的医家,注解内经时,也都采用这个版本。


内经“刺法论篇第七十二”和“本病论篇第七十三”两篇,在王冰注释时已经失传。北宋林亿校正《素问》时,曾提及当时有《素问亡篇》的流传,刘温舒《素问入式运气论奥》中附有此两篇原文,署为《素问遗篇》。后世大多认为出自唐宋间人伪托。


本篇可能有些不好读懂,下一篇就好了:


死要面子活受罪的中药(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