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王小波,末代文学偶像

2017-04-11 连岳 连岳

Pieter Claesz


有位老友,10多年没见,最近见了两次,聊天的主题一大部分是王小波,我们都是他的读者。我一直读到了现在。


你问我王小波的作品好不好?当然好。你说不好,我也没意见。文学的价值很主观,再好的,你认为不好,也是可以的,我想王小波也同意。


今天王小波去世20周年,有很多关于他的议论。也就是说,足够多的人认为他的文字足够好,20年后还记得这样的一个作家。这本身说明问题了。


王小波去世时,大我18岁,当父亲小一点,当兄长大一点。文化也有基因的话,我的80%是来自他的。


如果你也是一个想好好说话的人,那你跟我一样,很容易被他的文字征服。这个逻辑学教授的儿子,说人话,讲道理,让很多人明白,文字的技术并不复杂。


文章可以单纯得像杯水,干净,透明,解渴。你喝水不觉得水了不起,但几天没水,你却受不了。


许多人的写作潜能被他释放。我算是其中一个,到今天还有口饭吃,得感谢他。


王小波英年早逝,留下的作品并不算多。这让人有错觉:我花几年时间,可以超越他——你听了很烦吧?没办法,文学界就是自大狂与精神病患者扎堆的地方。


我是希望有人超越他,可目力所及,没有。


一个作者成为王小波这样的现象级人物,三个条件不可或缺:才华、读者、时机。才华因为某个时机引爆,吸引了足够多的关注,才可成就一个作者。


你或许很有才华,但其他两个条件不具备,没人看你的作品,你是不存在的。你很不幸。有些人于是变得灰心,或者愤世嫉俗。


1997年,王小波去世那一年,文学已接近黄昏。


在此之前,文学的正午,北岛舒婷,这些文学偶像,是摇滚巨星,是天神下凡,孩子们个个想成为诗人。诗人即使用斧头砍了老婆,舆论都会原谅。


1997年的年轻人,还残存一点文学梦,王小波在此时去世,为年轻人提供了随笔与小说写作的新技术,死亡催生了名声,一直成长到现在。


严格来说,王小波之后,还有一代全民性文学偶像:安妮宝贝,韩寒,郭敬明。你或许不喜欢其中某人,但他们各自拥有巨大的读者群,碾压其他竞争对手。


之后,就再没有人了。也不会有了。文学,回归到小众范畴,有业内名人,但大众不再关心了。


孩子们想成为什么?答案是:影星,体育明星,马云马化腾,企业家,亿万富翁,至少,尽早成为房东。


对这潮流,太多知识分子(包括文学家们)如丧考妣。王小波还活着的话,应该不会加入这丧尸大合唱。


他反而会感到开心。追逐财富,追逐名声,这样的人,活得多真实,他们终于不再扭曲自己的欲望。而财富,名声,包括买套房子,不像有些空想家以为的那么容易,它包含勇气、智力和运气。


大家都追逐财富,而又有所得,这才是黄金时代,比大家都想当文学家的时代,正常得多,有趣得多。


喜欢一个人,可能连他的缺点也喜欢。


所以提醒一下,王小波有两点是不能学的。


不要学他抽烟。没有证据证明抽烟增加创造力,但有足够证据证明它损害健康。


不要学他不修边幅,把自己收拾得整洁一点,是好习惯。


文学梦不再是主流,但每个人都该掌握王小波倡导的写作技术:从常识出发,用逻辑推演,不压抑人性,多追求智慧。


今年我47岁了,王小波还是45岁,他变成我弟弟了。我会继续写的,我的读者也会持续增加,我能做到的,就是让自己的读者知道存在过王小波,我们都应该像他一样,成为一个自由自在的人。


不会每年写文章纪念他,那样有点造作。但我到75岁,一定会再写一篇,那时王小波还是45岁,像我的儿子。


推荐阅读:提升小朋友作文水准的简单原则

上篇文章:我爱你,所以我废话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