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都百余年的阴晴雨雪竟都藏在徐汇的这座洋房里!
时光,是经不起记录的流沙。毗邻徐家汇天主教堂的徐家汇观象台旧址,而今变身成“上海气象博物馆”,145年间的风起云涌,不止是墙上那张城市天际线般错落起伏的平均温度柱状图,还有法籍监测员画笔下“郊野徐家汇”的暮色天光。寄给台长的明信片上,赫然印着大清国邮政的1分龙票,从台长办公室退役并在茶水间再就业多年的雕花红木桌,被茶杯暖瓶的水印刻上了新的年轮。一切,都是时光。
▲法籍监测员手绘的徐家汇的流云霞光
▲徐家汇观象台收到的各国明信片
拜徐光启所赐,科学的基因始终流淌于徐家汇的血脉之中,历久弥新。当我们今日顺着光启公园中“夜观天象”雕塑的视线仰望苍穹,殊不知,举步之遥,一座低调雅致的西洋小楼正以百余年的坚守,承载着这位科学先驱的演算天文之路,这就是被国际天文协会确定为标准时计处的徐家汇观象台。
▲上海气象博物馆外景
百年时光荏苒,传递气象数据的方式从自行车“快递”到无线电台,再到电脑网络,伫立于外滩的气象信号塔也化身成了观光地标。
▲三楼展厅展示了气象数据记录工具的演变
▲外滩信号塔模型
唯一不变的是,145年间源于同样位置、同样高度的监测记录,还是在每天的清晨从徐家汇观象台发出,完好保存的砖木结构老建筑里,传递着环境演变的微妙讯息,这也使得徐家汇观象台宣布的“百年不遇”更具权威性。
▲监测用的百叶箱
▲145年间的上海年均气温变化柱状图
走进这座浑身散发着罗马风格的沉稳建筑,迎面而来的是地上用大理石镶嵌的32位制罗盘图案,满满的科技感。
▲地上的罗盘图案
▲站在“船上”可以真切体验海浪起伏的感觉
挑高的拱形玻璃窗,暖色的木地板,从窗旁立着的大幅旧照中可以看出,一切还都是百年前的模样。
▲时任气象部主任的龙相齐神父(左)
▲小型会议空间会定期举办论坛活动
由徐家汇观象台的第一任台长能恩斯手绘于1879年的台风眼模拟图,更像是一幅美妙的现代抽象画,在那个没有卫星设备能够俯视苍穹进行观测的年代,凭借数据及想象绘出的台风眼,竟然极其接近“真相”,难怪他总被赞为“开了天眼”。
▲首任台长能恩斯凭想象手绘的台风眼
1872始建、1901年迁至新址的徐家汇观象台,在无数航海人员的心里,更像一位看得到、摸得着、靠得住的“妈祖娘娘”——每次飓风袭卷上海期间,商船和定期航行的船只在离港前,船主总要忐忑不安地前来询问天气情况。从这里发出的飓风警告,使得出入上海的险恶海路多了几分平安,正如一位英国海军的评论:“徐家汇气象台应受全航海界之感激。”
▲二十世纪20年代的徐家汇鸟瞰图
▲馆方从国外收集来的“气象古董”
▲中外文对照的气象民谚
▲中外员工合影
▲复古的旋转楼梯给人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
▲杨绛《劳神父》
而今,你可以在这里细细品读杨绛女士在96岁高龄之时著作的《走在人生边上》,其中一个章节讲的便是她与曾掌管徐家汇天文台30年的劳积勋神父的故事。
“我小时候,除了亲人,最喜欢的人是劳神父。什么缘故,我自己也不知道。也许因为每次大姐姐带了我和三姐姐去看他,我从不空手回来。我的洋玩意儿都是他给的。不过我并不是个没人疼的孩子。在家里,我是个很被娇惯的女儿;在学校,我总是师长偏爱的学生。现在想来,大约因为劳神父喜欢我,所以我也喜欢他。”
昔日上海的法租界内有一条“劳神父路”,便是以劳积勋命名。这条路现已更名为“合肥路”。
▲旧上海法租界时期地图
145年时光流逝,天气的晴雨冷暖仍旧是人们热切关注的信息,如今,在气象博物馆的“气象预报演播厅”里,你可以站在绿色背景布前,亲身体验一回气象预报员的感觉,天顶喷薄而出的人造雪花,在聚光灯下美得如梦似幻。这座百年观象台,也以上海气象博物馆的身份焕发新生,等候你的到来。
▲气象预报演播厅
*游客也可到徐家汇源游客中心现场预约
□ 文/摄影 子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