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R读城系列 | 巴金故居在此处,此处无处不是书
一座令人向往的卓越的全球城市,该为安居其中的人们呈现怎样一幅画卷?上海给出了这样的答案:“建筑是可以阅读的,街区是适合漫步的,公园是最宜休憩的……城市始终是有温度的。”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1904年出生于四川成都,是一位享誉海内外的文学大师,鲁迅曾称赞他:“是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
上海巴金故居-故居大门
位于武康路113号的巴金故居,建于1923年,曾作为苏联商务代表处,住宅由一座主楼、两座辅楼和花园组成。1955年9月,巴金一家迁入,并在此生活了半个多世纪。巴金在这里完成了《团圆》、《随想录》等诸多重要作品。
上海巴金故居-花园
故居花园四季如春,玉兰、樱花等花木多为主人当年手植,在院子的步道上曾留下巴金先生沉思的足迹。半个多世纪以来,这座小院见证了一代文学巨匠后半生的生命历程和中国文学的风风雨雨。
上海巴金故居-一楼会客室
巴金在客厅接待过无数中外宾客,与朋友们聚会、畅谈。法国作家萨特和波伏娃是第一批来宾。老舍、曹禺、沈从文都在此留下过足迹,同住在徐汇区的柯灵、张乐平等更是这里的常客。靠阳台门边的小桌子是巴老晚年经常写作的书案,《随想录》后半部分的一些文章就是巴老在这儿伏案写成的。
上海巴金故居-一楼饭厅
这间餐厅中的家具是按巴老的妻子萧珊老师当年亲手布置的原貌来陈设的。以前主人经常在这里招待他的亲朋好友前来聚餐,包括曹禺在内的诸多名家都曾是座上客。厅内的钢琴是萧珊老师用第一部翻译作品《阿细亚》的稿费买来送给女儿的,整间餐厅复原了巴老家中的温馨生活图景。
上海巴金故居-一楼临时展厅
天穹无数星星,有一颗名字就叫做巴金。展厅内陈列有一颗小行星命名的证书,这颗星被发现的时间是1997年11月25日,正好是巴老的生日。
这里还收藏了巴金著作《家》的部分外文译本,语种已达40余种。柜子里摆放着巴老创作的手稿,其中有《怀念萧珊》、《我和读者》等,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作品,十分珍贵。
上海巴金故居-二楼卧室
这间是巴老和萧珊老师的卧室,大床旁边的小床是他们的外孙女端端以前睡的。巴老称端端是“我们家最忙的人”,在《随想录》里有三篇是专门写她的。《再说端端》一文中曾经这样描述:“每天清早她六点起床后就过来给我穿好袜子,轻轻地说声‘再见’,然后一个人走下楼去。……她不会想到每天早晨那一声‘再见’让我的心感到多么暖和。”
上海巴金故居-二楼书房
巴金先生的书房内摆放着一个大写字台,连同外廊的写字台,构成了巴老1982年前的工作区,他在这里看书、思考、创作了大量的散文、小说,包括《随想录》的前三集,和散文集《友谊集》《赞歌集》《贤良桥畔》《倾吐不尽的感情》《爝火集》等。
上海巴金故居-二楼书房阳台
书籍是巴金的最爱,就算生活拮据,他拿到稿费还是会先去买书,正所谓“巴金故居在此处,此处无处不是书”。
扫描下方二维码
观看巴金故居VR视频
▼
□编辑 木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