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原住民“讲读”老建筑:做传承文脉的“小蚂蚁”

上海徐汇 徐汇文旅 2021-09-11

为期近4个月的上海市“建筑可阅读”全民讲故事大赛活动一二三等奖名单出炉了!经过专业评委组的商议,在上千条参赛作品中,共产生了30名一等奖,84名二等奖,150名三等奖。其中,约有70余位来自徐汇~ 更有意思的是,本次参赛选手中,年龄最大的80岁老人和年龄最小的4岁萌娃都来自徐汇,分别获得了二等奖和三等奖的好成绩!


如今的上海,每逢节假日,探访名人故居、阅读老建筑、走走逛逛64条永不拓宽的马路,已经成为不少市民最喜欢的休闲方式之一。

原住民讲述身边的老建筑,会有哪些不同的味道呢?本期,就让我们一起来听听此次比赛最年长的参赛者“老克勒”陈理兆老先生带来的故事。↓↓↓




原住民眼中的老建筑





复兴西路44弄建于上世纪四十年代,总共7幢花园洋房用了七种不同的颜色,因为原屋主孙科二夫人蓝妮的名声,这里又被称作蓝妮弄堂。


蓝妮所住的2号由新中国第一代建筑师奚福泉精心设计,圆角阳台和简洁的建筑外立面保留完好,门窗上的铸铁花饰和几何图案则显示出装饰艺术派风格。这栋楼的三楼曾经是表演艺术家秦怡、金焰夫妇俩的居所。那玫瑰别墅又是从何得名的呢?
“原先地上,白色的马赛克打底,上面是红色的、紫绛红的马赛克拼出四个字:玫瑰别墅,因为弄堂蛮宽的,字蛮大的,下面一排英文:ROSE HOUSE 。”在陈理兆的回忆里,气派的logo令人难忘,“有没有办法可以让它再现出来?”

今年80岁的陈理兆1941年出生在玫瑰别墅的斜对面,复兴西路23号,当年德国人开办的百达理医院里。
从自家居住的五原路76弄华村,到永福路、复兴路、淮海路一带,是他从小读书上学、骑脚踏车上班的必经之路,这一带穿的弄堂,进的家门,春夏秋冬四季更迭的人文景物,于别人而言,可能是老照片里的印象,对他就是从未离开过的家园。
在湖南街道金波居委文教干部邱瑞看来,“老先生说的这种东西对我们年轻人来说,听的就是历史,听的就是故事。”

退休前,陈理兆在航空航天工业部所属研究院工作,是个标标准准的理工男。退休后,爱好摄影的他,重新打量起生活了一辈子的衡复街区。
老陈说:“湖南社区学校办了一个班级,叫‘优秀历史建筑及人文’,2009年办出来,这个班级当时是全上海第一家,全国第一家,我蛮感兴趣的,就报名进去了,变成了第一批学生,吸引我们的是这些老建筑背后的人文故事。”
一个班35人的名额很快满员。从原先琐碎的见闻掌故到系统的建筑、历史、人文梳理,陈理兆和他的邻居伙伴们越学越有意思,课程毕业不舍得解散,索性成立了“老房子沙龙”,走访居委、听老住户讲述,继续探索挖掘老建筑背后的故事,而社区学校开出的“老房子工作室”,不仅邀请”老克勒”一起人文行走,也为他们搭建了文化志愿者的舞台。

“大批学员毕业都去做了宋庆龄故居、柯灵故居、张乐平故居的志愿者,也参与到我这里面,成为社区学校相关课程的讲师。去年因为疫情,课程搬到了云上,我就跟他们一起分分工,录线上课,也有直播课。”湖南街道社区学校教师赵继竹告诉记者。

“我们大部分都是这里的原住居民,所以比较熟悉,大家通过一些行走活动,通过一些资料,一些采访,进一步把内容丰满起来。”陈理兆口中的“班长”,湖南街道“老房子沙龙”负责人陶云飞介绍。

当天录制的线上课,讲的是生活在湖南街道区域内的音乐人,聂耳、贺绿汀、陈传熙、黄准……为了备好课,前一晚,陈理兆稿子写到半夜。这门他12年前选修的“优秀历史建筑与人文”,如今的名字是“走近身边的老洋房”,而从学员到讲师,这些风貌区里的原住民乐在其中。

“他们从小生活在这里、长在这里,像湖南街道的电影人、音乐人、戏剧人,从小他们就经常见到,很熟悉,就是邻居,所以他们讲出来的东西很有趣,而且很贴切。”赵继竹说。

“现在越来越重视老房子研究,包括挖掘它背后的人文故事,其实都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我们相当于传承过程中的一个小蚂蚁一样,做点力所能及的事。”老先生这样比喻。



END



编辑丨HA.z
部分信息来源丨上海徐汇

转载请注明出处



RECOMMEND
建筑可阅读系列报道

谁是那个最会讲故事的人?你来决定

名家说徐汇,这些老房子个个有故事

他们笔下的建筑,个个风情万种,邀你“配音”
龙美术馆展览建筑统统上镜好拍一位建筑师的上海胶片日记1930
宋庆龄故居主楼3月2日恢复开放钱学森图书馆3月17日恢复开放
留言送武康大楼打卡神器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