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哈尼卡:剪出来的乐趣


“梳着”精美的头饰,可立于桌面的圆锥状“身体”,或“拿着烟杆”或“抱着达斡尔族传统摇篮”或“手握弓箭”······这一个个用纸剪出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就是达斡尔族的传统纸质玩偶——哈尼卡。


“独一无二”的玩偶


哈尼卡是达斡尔族的传统美术工艺,在达斡尔语里有“眼仁”的意思,形容非常小巧。这种纸偶玩具也很小巧,一般有10—15厘米高,这是伴随着萨满教文化而兴起的民间艺术。在纸张传入之前,达斡尔族就已有剪皮花、剪桦树皮及皮偶的艺术形式。皮偶神的制作为以后的纸偶艺术形成奠定了基础。



在莫旗尼尔基镇的西博荣村,我们见到了正在这里教小朋友学习哈尼卡剪纸的旗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苏攀。只见她舞动着灵巧的手指上下翻转手中的纸片,流畅的线条、细致地雕琢,苏攀游刃有余地在纸张上裁剪着一个个玲珑剔透的图案,宛若跳动着优美的指上芭蕾,不出一会儿一个精美的哈尼卡头饰便被裁剪出来。



坐在一旁的小女孩也有模有样地拿起自己的小剪刀学了起来,苏攀不时地对她进行着指导:“颈部要留得长一些,方便从娃娃‘身体’顶端的小孔里插入。”原来,哈尼卡在制作时要用较厚的纸张叠成圆锥状作为身体,顶部留有小孔。然后以彩纸或白纸对折,运用想象力剪出自己想要的头形和发饰,在头部靠下的地方留出颈部的位置,颈部要留得长一些,方便从圆锥体顶端的小孔里插入,这样哈尼卡纸偶的头部和身体就拼接为一体了。



“以前的生活条件不好,穿得也不好。但是我们都非常渴望穿上漂亮的衣服,所以就会给哈尼卡剪出漂亮的衣服‘穿上’,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苏攀对记者介绍道。我们在纸偶的身上还能看到,有彩纸剪成的图案粘贴在上面,有的还要再给哈尼卡的身体配上双臂和短夹袄,图案考究、样式大方美丽的服饰让哈尼卡娃娃看起来更加精巧逼真。


身体部分完成后还要为哈尼卡的头部精心绘制五官、黑发饰及头上的珠、花、簪、帽子等。制作者在剪脸形和发式佩饰时要非常下功夫,制作的哈尼卡纸偶是男是女、是老是少、是扎双马尾还是头戴各式帽子都是通过头部剪纸的形状来体现的。由于是手工剪纸玩偶,所以每一个哈尼卡娃娃都会有一些差异与不同,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存在,有些达斡尔族小姑娘拥有的哈尼卡可达上百个。


在玩乐中懂生活知礼仪


有着五十余年剪哈尼卡娃娃经验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孟金芬,目前已经拥有几百个哈尼卡女娃娃,数十个哈尼卡男娃娃。为了好好保存自己精心剪出的哈尼卡作品,孟金芬特意买了很多大小不一的摆台和类似相册的大册子,将一些裁剪精致的头饰和较小的哈尼卡娃娃放进去保护。


记者见到她时,她正轻轻地揭起册子单页上面那层透明的保护膜,将一对儿哈尼卡娃娃小心翼翼地从册子中拿出立在桌子上,纤纤玉指分明,花式精美的烟荷包,还有男士“戴着”的、仿佛吹一口气上面的毛发就会随风摆动的皮毛帽子。“我们小的时候不像现在条件这么好,都没有什么玩具,也没有手机和电视,我就喜欢玩哈尼卡。哈尼卡是妈妈教我剪的,我十来岁的时候就能熟练地剪出哈尼卡娃娃,哈尼卡得两个人以上才能玩,我们小时候经常跟小伙伴一起玩,其实就是小孩子玩的‘过家家’。”



哈尼卡的玩法很简单,这是孩子们通过观察大人的生活方式来模拟生活场景的游戏。“你看这个像凤凰尾巴似的头饰是我剪出的一个女孩,我拿着她假装到外面采柳蒿芽去了,等她‘回来’的时候我再剪一个装着柳蒿芽的筐粘在她的‘手’上。”说起哈尼卡的玩法,孟金芬向记者娓娓介绍起来,“我们在玩哈尼卡的时候还会用纸壳给她们剪出屋子、院子、大轱辘车等生活用品,这个哈尼卡的头饰剪法和玩法都是发挥自己想象的。



早年间,大多数达斡尔族女孩的童年都是在哈尼卡游戏的伴随下度过的。她们用哈尼卡娃娃来做打猎、劈柴、挑水、婚宴、过年、串门等游戏场面,能连续玩好几个小时。游戏中既能寄托孩子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大人教授孩子们礼仪规矩的一种工具。孟金芬说:“比如拜年,去别人家要有礼貌······我们都会用娃娃来模拟,在玩的过程中学习生活礼仪。”


在保护传承中创新发展


传统的哈尼卡不仅有用纸裁剪的,还有用桦树皮、蛋壳等材料制成的头饰。虽然蛋壳做成的哈尼卡头饰看起来要立体很多,但是其易碎的属性让蛋壳哈尼卡不易保存。人往往是这样的,喜欢什么便会在心里反复地琢磨什么,哈尼卡的非遗传承人也在生活中为自己的心头好——哈尼卡寻找各式各样的素材进行创新制作。


偶然一天,孟金芬发现一种类似蛋壳形状的实心硅胶玩具,心里便想用这个来做哈尼卡头饰。孟金芬在其表面绘上了精致的五官后,又将时尚的发饰品粘在了上面,如此一来,一个精致的“东方芭比娃娃”便初具形状,她随即又用刀将其下面割出一个小口,插上木棍,这样哈尼卡的颈部也制作完成了,再配以华丽服饰的“身体”,一个创新版的哈尼卡娃娃便呈现在她眼前。


除了创新之作,在普及哈尼卡的制作、裁剪工艺上,哈尼卡的非遗传承人们也花费了很大功夫。“非遗”进校园、进社区,哈尼卡作品展······在莫旗,各项非遗传承活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非遗传承人们都在为哈尼卡的传承发展、走向全国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如今的哈尼卡,也正受到越来越多人的知晓和喜爱。


声明: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呼伦贝尔日报》官方微信




记者:董晓波秋月 图:

主编:王亚男 美编马海文

监审:侯跃峰 

监制:付惺

总监制:张晓琦

呼伦贝尔日报出品


点分享

点点赞

点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