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鸭先知 | 从垃圾艺术家到气候行动者
「 行动带来改变 」
Positive Change Through Action
请查收本周的气候领域大事
从垃圾艺术家到气候行动者
提到垃圾,也许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垃圾分类、垃圾回收,好像没有任何新鲜有趣的事情和垃圾产生联系。猴仔是一名气候行动者,在她眼里,从垃圾源头采取减量措施,也是城市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环节。她以垃圾作为切入口,通过戏剧、影像、音乐、绘画、装置等多种艺术体验方式,引领参与者在一次次有趣的工作坊中体验垃圾与我们的关系,思考气候变化如何作为系统性问题的指征与我们的生活相互影响。
本期的气候行动者实践案例分享中,绿和君采访了自然之友公民气候行动计划——“玲珑计划”第三期的伙伴之一,“垃圾艺术家”项目发起人猴仔,和她聊了聊“垃圾艺术家”的行动故事,以及艺术之于气候变化等社会议题能否承担起推动改变发生的重任。
绿和君:“垃圾艺术家”是一系列通过戏剧、影像、音乐、绘画、装置等多种艺术体验方式引导参与者思考环境与气候变化问题的公共艺术项目,你为何想要发起这样一个项目呢?
猴仔:跟这个社会中的大多数人一样,以前我会觉得环境问题应该是大人物——政治家、经济家、企业家……去关心的事,就像网友们的留言“富哥开私人飞机”——普通人的生活会给环境造成多大破坏呢?直到我看到王久良导演的纪录片“塑料王国“,才了解到原来影片中惊心动魄的垃圾问题背后捆绑的是一个社会生产生活发展方式的系统问题,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相关。从此我开始关注垃圾治理问题和环境议题,开始探索如何用我自己擅长的方式——艺术、教育……帮助跟我一样的普通人关心环境问题。
在参与“玲珑计划”后,我发现气候变化和垃圾议题一样,是一个系统性问题,而且是更宏大的议题。”垃圾艺术家“是公共参与型的项目,所以选择垃圾作为切入点的重要原因,也是因为垃圾是每一个人都会接触到且有话可说的,不会像能源、大气等专业领域词汇让人产生距离感。同时我认为想要推动行为上的改变,只了解科学数据还不够,我们必须从情感上产生共情,才有可能促发行为上的改变。而艺术最大的好处是可以从情感上与人沟通。因为我自己是这样被改变的,所以我想今年垃圾艺术家实践更像是一个测验,测验用艺术的方式沟通气候和环境问题,是否对别人同样适用。
绿和君:你是如何将垃圾与气候变化通过艺术体验的方式融入进工作坊当中的呢?
猴仔:我认为“垃圾艺术家“主要是做从零到一这个阶段的工作,就是帮助人们从不了解环境问题,到意识到问题并想试图参与解决。所以我希望工作坊首先是好玩儿的,因此我不会把太多时间放在知识科普上,而是在艺术创造的过程用各种办法融合垃圾和气候变化的内容,邀请大家亲手实践与体验。比如我们会用厨余垃圾植物用果皮做印染或者果皮做拓印、以城市高温为背景来即兴改编一首气候主题歌曲“好热歌”、用戏剧的方式表演城市公园建造过程中各方的利益角逐,体会系统性里不同集团的利益纠缠、以垃圾为原材料,进行非常个人化的自我表达作品,最后形成一个具有参与性的展览等等。通过这些有趣的活动,大家首先会玩得开心,从而关注到对自己的爱、对环境和自然的爱,这些感受和爱都很重要,不只是“救地球”,现代生活中的人们还需要自我疗愈。
猴仔带领音乐共创《好热歌》©️猴仔
玖玥吉市里的可持续即兴剧场©️猴仔
绿和君:这一年举办工作坊的过程间,有没有一些发现或收获可以与我们分享?
猴仔:我上面说到今年的垃圾艺术家实践是一个测验,而今年最重要的发现是这条路行得通,除了我自己,别人也可以通过艺术的体验产生触动,改变对于环境问题的视角和看法,我觉得这是最大的收获。比如在一次为期五天的工作坊后,还是初中生的参与者就完全理解了“气候变化是系统性复杂问题”这句话的意思。当时正值一场关于塑料污染的国际会议即将召开,有学生会像关心自己的事一样感受到无力感、会问怎么办。我特别喜欢她带着郁闷的小脸,因为就像玲珑伙伴们说的“无力感就是行动的开始”。
关于怎样使公共教育更有效,给参与者之间的交流互动留出空间也很重要。比如在一次围绕高温主题展开的活动中,虽然每位参与者对气候变化的认知程度不同,但是当一部分参与者分享高温之下自己的经历和感受时,其他人也产生了共鸣,这时气候变化下的极端高温一下子变成了与每个人有关的事情。所以有些东西不是自上而下给的,通过参与者间的互动有时更有效。
绿和君:在今年“玲珑计划”项目结束后,“垃圾艺术家”是否还会继续做下去以及会往哪个方向做呢?
猴仔:我想我会一直做“垃圾艺术家”项目,因为我最关注的还是人、人的权利、人的价值以及生命与生命的碰撞。“垃圾艺术家“能让我接触到不同的人,他们从中获得的体验和反馈是我继续下去的动力。在通过“垃圾艺术家”接触气候变化的过程中,我自己也逐渐意识到过去社会发展的“成功经验”在某种程度上产生了许多不公正的现象,如消费主义对资源的过度开发而导致环境污染与气候变化。所以从气候变化的视角出发思考社会问题会让我们对过去的“成功”进行反思,也帮助我们重新看到人的价值。在一次次的工作坊过程中,我们不断在探索“系统问题”到底是什么,这一年下来,我自己的答案是——就在每个个体,这也是我继续做下去的另一个理由。
本月开启今冬寒潮暴雪过程[1]
11月4日,中央气象台发布今年下半年来首个暴雪橙色预警。次日,气象台寒潮、暴雪、大风、强对流天气预警齐发。今年冬天的第一个雨雪降温过程拉开帷幕。据预报,此次冷空气将影响我国西北和中东部大部分地区,气温将普遍下降6到10摄氏度,并伴随明显的大风天气。此外,内蒙古中东部和东北部分地区还会自西向东出现大到暴雪。此次降温过程中,0度线将南移至河北东北部、北京中南部及山西南部和陕西南部一线。
根据国家气候中心监测,今年秋季以来(9月1日至11月1日),全国平均气温为15摄氏度,较常年同期偏高1.4摄氏度,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2]气温骤降对人体健康有显著影响,例如温度急剧变化容易造成血压波动,进而增加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风险。冻雨、大风、暴雪等极端天气则可能使北方地区的农牧业生产受到较大损失。
气候变化“适应缺口”报告敲醒警钟[3]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上周发布了2023年的“适应缺口”报告。这份命名为“资金不足,准备不足”(Underfinanced. Underprepared.)的报告强调了气候适应方面投资和规划的不足导致的风险。研究发现,发展中国家的适应资金需求是现有国际公共资金流量的10至18倍。尽管资金缺口显著且需求紧迫,流向发展中国家的公共多变和双边适应资金仍在2021年下降了15%。气候适应资金需求不断增长和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导致发展中国家的适应规划和实施工作近乎处于停滞状态。气候变化的加速恶化和气候适应行动的放缓无异会对社会脆弱人群的生活和生计带来更大的挑战。在中国,气候变化带来的灾害性后果已经在过去的几年里凸显,这给中国适应气候变化工作敲响了警钟。
影像推荐
下沉/上升(SINK/RISE)
水下影像[4]
太平洋岛国斐济是地球上处在气候危机最前线的地方之一。和许多其他生活在南太平洋上的人们一样,斐济人正因极端天气频发和海平面上升面临着失去土地、家园和传统文化的威胁。不过,对于没有生活在这些岛屿上的我们来说,这些损失与痛苦似乎过于遥远。所以,摄影师Nick Brandt协同斐济岛本地居民创作了一系列海底人物影像。这些作品融入了日常生活中的家具等物件,结合沉入水底的人物一起传递了一条鲜明的信息:如果我们不能阻止气候变化,这些在海边生活了世世代代的人们将失去一切,永远沉入水底。
下沉/上升(SINK/RISE)水下影像
参考资料:
[1]https://www.cma.gov.cn/wmhd/2011wzbft/2011wftzb/202311/t20231105_5870143.html
[2]https://mp.weixin.qq.com/s/YMDc65Ak9XL8wOGPdGXIrw
[3]https://www.unep.org/resources/adaptation-gap-report-2023
[4]https://edition.cnn.com/interactive/2023/11/world/underwater-portraits-climate-cec-cnnphot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