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与她为林丨二十年,从种子到森林

森林修复 绿色和平行动派
2024-10-01


修复一片森林,远不是种下几棵树那么简单。从发现一颗适合当地环境的种子,到照顾它生根发芽,再到种下树苗,将它养护成一片庇佑一方水土、养育万物生灵的森林,需要科研、技术与资金的支持,也需要在地社区的参与以及本土智慧的运用。

绿色和平在大陆开展森林保护工作的二十多年间,深入走访了云南多地,见证了一个个生动的森林修复故事。在这些项目当中,有很多当地女性活跃的身影。怀抱着让家乡的森林恢复生机的期待,她们有人成为了对滇西北植物如数家珍的技术专家,有人成为了连接外部社会与雨林村寨的桥梁。

这次,我们与海仙和布鲁都聊了聊她们的故事。虽然在修复森林的过程中时常面临诸多挑战,但她们不断突破困境,随着自己亲手种下的森林一起成长。



海仙:
在香格里拉的“后花园”,与植物为伴
作者:严怡如

一个年轻的纳西族女孩,踏入高山植物园的第二十个年头,躬身山野与苗圃间,一步步成长为高原植物与植被修复的专家。

2001年,在云南省迪庆州香格里拉市区北郊10公里,纳帕海湿地北山海拔3200米至3600米的地方,一座低纬度、高海拔的民营植物园正式建立。这个扎根于本土的团队专注从事滇西北的植物、植被调查和研究工作,希望通过繁育实现保护和利用。

三年后,20岁的纳西族姑娘——海仙,因为勤工俭学的需要进入植物园实习,出生于农民家庭的她对于种植、浇水除草这类活计并不陌生,第二年毕业后便正式留在了这座植物园,开始了高原上漫长却并不孤单的“植物之旅”。

与流石滩上的稀见植物塔黄合影。(海仙供图)


行过山野川流,遍访高原植物

创建这座植物园的初心,是为高海拔地区的珍稀濒危和特有植物提供就地和迁地保护的场所。老园长方震东十分重视培养年轻的科研队伍。“人的生命有限,遇上生长周期很长的植物,要研究它的整个生活史,在一代的人手里面可能完成不了,要靠下一批科研人员介入。”

在打理苗圃一年后,海仙便和其他几位老员工一起,开始跟随方震东学习植物鉴别,从标本鉴定开始。但光看标本是远远不够的,烘干后植物的形态、特征和颜色都发生了变化,也无法完全捕捉到植物的变异和复杂性。因此还要结合野外考察,观察植物在真实生境中的样子,才能更准确地确定植物的身份,理解它们如何适应不同的生态条件。

在高山植物园工作日常。(海仙供图)

这也是海仙在所有工作中最喜欢的内容。在高海拔地区出野外是对体力的极大考验,以高山监测为例,海拔4000米以上的山峰要走遍3-4个,一次行程就要花上5-6天时间。遇上下雨下雪,或者上到海拔5000米以上,身体疲累不堪,出现高原反应,对于她来说好像不算事儿,“休息一会儿就缓过来了”。“可以到处看风景,心情像是在旅游,而在办公室对着材料看半天,绞尽脑汁,那种累,休息都没用。” 

在野外遇到的特殊路况。(海仙供图)


修复一片土地:远比想象的更复杂

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滇西北地区经历了快速的经济发展和工程建设热潮。大量的基础设施项目,如水电站和公路,为满足能源需求和促进区域交通发展而兴建。新建项目在施工前需要经过科学评估,高山植物园便经常承接这类工作。海仙参与了多个工程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开展植物调查并负责撰写生态环境评价报告。2015年以后,随着周边地区开发基本完成,为了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当地政府开始重视生态恢复和环境保护。修复工程成为滇西北地区的重点之一,海仙的重心也从环评转向支持当地修复工作的实施。

她发现很多事情并不是原来以为的那么简单,也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就能完成。随着对植物世界了解越深入,她对于自己掌握的知识也越谨慎。一方面,植物分类是一门动态的学问,海仙对自己的要求是自己心里要过得去,“不能随便忽悠”。另一方面,植被修复是一件追求长期效益的事,绝非面子工程,“绿”一阵,应付完项目验收就行。

生态修复监测工作。(海仙供图)

了解需要修复的土地上,适宜生长什么样的物种,找到合适的种子,等待它们结果,从野外收集种子,到在苗圃里育苗,再等开花结果,下一代的种子能够生长,才算一个完整的周期。繁育的每一步都会有意外,要不断地从头来过,原本已经很漫长,放到高原上就更显漫长。对于海仙来说,见证一片土地从荒芜到繁茂的完整过程,就是这份工作具象、可以触摸的意义感。



凭热爱可抵过难关


民营属性、加上地处西南地区边缘,植物园的运营绝非易事。为了维持植物保育方面的基础性开支,2007年,植物园财政最困难的时候,不仅发不出员工的薪水,还拖欠了建造园区时施工队的工程款。“年轻时说没想过离开,那是假的。但还是坚持了,也想看看会发展成什么样。” 

在将近20年的坚守后,生态修复受到更多重视了,植物园的经费有了可观的增长。当年那个对植物一知半解的姑娘,也成为了这支科研团队中的中坚力量。2022年,高山植物园出版了《滇西北裸露地表植被恢复研究》一书,海仙负责了其中植物群落调查监测、数据收集、录入、管理,以及植被绘图及相关章节撰写等工作。从2008年开始做滇西北植被调查算起,参与到这本书跨度14年的过程中,是她最有成就感的事之一。

直到如今,由于主要的收益都花在保育和科研上,植物园还是面临很重的运营压力。坐落在香格里拉的著名景点纳帕海边,植物园定价20元的门票也没能吸引多数的普通游客,海仙观察到,来的通常都是对植物感兴趣的,这个群体相对还是很少。

在推动科研进步之余,植物园也为发挥科普和游憩的功能做出了许多新的努力:栽种园艺观赏植物,或者举办花展、观鸟节等活动吸引游客。春天郁金香花盛开的时候,园区举办花展的时候,海仙总会带着家人前来植物园参观游览,“还是喜欢嘛,不然也不会坚持了20年”。



布鲁都:
回到山里,也是“走出”山去
作者:张芷巍

二十多年前,年轻的基诺族姑娘布鲁都,第一次来到北京。从火锅店服务员到美容师,从自考初级到高级美容师,她想走出大山,透过北京看到更大的世界。但当时的她可能不会想到,后来回到云南基诺山,守卫那片雨林,她真正地“走”了出去,也看得更远。


与家乡“合伙”

布鲁都2000年到的北京,待了六年,离开时已经是一名高级美容师。那时,来做美容的客人,经常把一些在外难以言说的困苦,倾诉给素不相识的布鲁都。听得越多,布鲁都越意识到,自己对城市生活的想象和现实反差巨大,再加上母亲生病需要陪伴,最终她选择了回归家乡做回茶农。

采茶虽是云南基诺山的传统营生,但深山闭塞,没有销路很难卖得出去。回到家后,布鲁都与在北京结识的朋友商量,尝试利用新兴的互联网来卖茶叶。物理空间上,布鲁都回到了原点。好在营生渐有起色,她也慢慢在云南基诺山的雨林深处重新扎下了根。

在茶园采茶。(布鲁都供图)


退胶还林新挑战

2000年初,橡胶价格疯涨,2010年左右到达顶峰。热带、亚热带地区大量砍伐古茶园、果树,甚至热带雨林,用于改种橡胶树,其中也包括布鲁都的家乡——云南基诺山。橡胶树需要大量的水分和营养,易造成水土流失。有数据表明,橡胶林的水流失量和土流失量,分别是同面积天然热带雨林的3倍和53倍,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很大。经过这么多年的砍伐与改种,当人们向雨林放眼望去,虽然看到的仍是一片绿树掩映,其实它们已经悄悄从充满生机的天然林绿洲,变为整齐划一的绿色荒漠。

2018年,布鲁都担任起母寨(父母家)巴飘第一批退胶还林试点的志愿者。随着2019年西双版纳州热带雨林保护基金会退胶还林试点推进至布鲁都现居的巴朵寨,她带头分批拿出了约20亩土地作为修复雨林用地。问起勇敢先行的原因,布鲁都答道:“退胶还林的经济收益有保障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我相信这对当代人和后代子孙都有好处。”

说到这里,布鲁都绘声绘色地为我们描述了小时候一出门都是森林,常有各种鸟类、昆虫和小型动物出没是什么样子。基诺族信奉山神,遵循靠山吃山的自然规律。她期待着三四十年后,记忆中的场景可以重现。

俯瞰基诺山,近处山头是橡胶林,远端是天然林。(布鲁都供图)

六年过去,橡胶树被水冬瓜、麻楝(当地人称桃花心木)、铁刀木、箭毒木、山桂花等替代,这些适应当地土壤和环境的树种,共同为恢复森林及其物种多样性而奋力生长。

一起长起来的,还有布鲁都的工作量和身份变化。从前,布鲁都农忙在家,农闲外出打零工。现在,她成了当地退胶还林的社区协调员——不仅时常上山寻找合适的雨林修复本土树种,还监督和帮助村民们在各自项目地进行适当的除草和其他管理工作。另外,布鲁都也会带动村民,根据不同树种的特点进行育苗。

“有一次,苗圃里的桃花心木苗被蜗牛吃掉了1/3,别提多心疼了。有了这个教训之后我才知道,不能要太嫩的苗。”从新手到熟练,中间有成果,也有挫折。布鲁都始终相信,坚持学习才能做得更好。

苗圃被布鲁都打理得有声有色,一批批树苗在这里成熟,来到村民们手中。

在雨林中工作。(布鲁都供图)


带雨林走出去

同一时期,布鲁都还担任了雨林基金会在基诺山开发的旅游新项目“雨林穿越”的讲解员。与她合作带领游客完成雨林穿越的工作人员,还有她的丈夫周腰。周腰曾是当地最后一批猎人,禁猎多年后以向导这一新身份再次“进山谋生”,既延续了当地人“串山”的传统,也给外来游客带来了新奇独特的访山体验。

“印象最深的是,有个跟我们进山的小朋友看到了路边的青蛇,问‘小青’是不是我们的演员,因为和朋友圈的宣传图一模一样。我告诉小朋友,蛇很懒,没有人打扰它的话,可能一两天才会动一下。”

以前,来基诺山旅游的游客只在景区短暂停留;现在,有了更多深入村寨周边的雨林体验,基诺山雨林的生态美景和基诺族的民族文化逐渐被更多人了解和喜爱。说到这里,布鲁都的眼睛一亮,“我们这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很丰富,像打猎用来传递信息的‘布姑’(音译),还有取材于自然,用花、树叶和树根等进行的植物染,我都想去学习,想把它们呈现给更多人。”

身穿民族服饰。(布鲁都供图)

回到山里的布鲁都,不断汲取知识、学习技能,就像那20亩土地上,正在茁壮生长的树苗一样。


本文首发于时尚旅游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绿色和平行动派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