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灯泡上的舞蹈】收藏奇石、根艺,灯泡上雕刻 刘玉华退休后的快意生活

2018-01-09 运城新闻网

运城日报 黄河晨报 运城新闻网 官方发布平台


收藏奇石、根艺,灯泡上雕刻——

刘玉华退休后的快意生活



记 者 陶登肖

见习记者 范楚乔


  看惯了在石头和木头上雕刻的各种美丽图案,但是你见过在灯泡上雕刻的吗?家住市区钟楼小区的刘玉华老人在薄薄的一层灯泡壁上清晰的刻画着灵动的“梅、兰、竹、菊”四种植物,还有“梅、兰、竹、菊”四个字,让人不禁称奇。


灯泡上的舞蹈 闫鑫 摄


  古典式根艺台灯、笔架,形状各异的石头摆满了客厅;阳台上还有自己设计的小型假山和喷泉……来到刘玉华家里,还以为来到小型根艺、奇石展览馆。望着满屋的石刻与根雕,刘玉华面露喜悦,高兴地向记者介绍着每一块石头和根艺的由来和作品背后的故事。


  刘玉华今年66岁,平时喜欢收藏艺术品、摄影、雕刻,每天戴着500多度的老花镜进行艺术创作。老人家中收藏了上百件艺术品,而这些艺术品大多是刘玉华退休后自己在家“创作”而成的。


  “我看见一些东西的形状像什么,就在原来的轮廓上加以修饰,就变成现在大家看到的蛇、观音等。我觉得老年人的时间寸时寸金,不能荒废。”刘玉华说,每天沉迷在自己的世界里,不知不觉一天就过去了,他觉得这样的晚年生活非常有意义。


  刘玉华在展示他收藏的“飞天”根艺作品。 陶登肖 摄


01

结缘艺术,爱在大山深处


  由于父母早年在四川宜宾从事革命工作,刘玉华出生在宜宾。11岁时,刘玉华随父母回到老家夏县定居。尽管他在运城生活了50多个年头,但话语中还是有些“南方口音”,不像地道的夏县人。


  刘玉华从小就喜欢艺术,喜欢大自然,尤其是对奇石和根艺很感兴趣。


  1970年,18岁的刘玉华被分配到夏县邮政局工作,负责给山区群众投递报纸,传送信件包裹。“山区不方便骑自行车,只能步行。我平均每天步行60里地,服务4个大队。”刘玉华说,山区道路崎岖不平,但有很多优美、奇异的景色。从那时候起,他就四处留心发现自然界的美。每次见到造型奇特的天然树根、奇石,他就用笔记录下来地址,想着什么时候闲了,再回头把它们收集起来。“那个时候工作很辛苦,但是看到大自然鬼斧神功的创造,我觉得这也是一种享受,一边工作,一边陶冶情操”。


  刘玉华在灯泡上雕刻。    闫鑫  摄


  有一次在山区送信途中,下雨河水上涨,道路不通。为了按时完成工作,刘玉华选择从山坡上绕路,不幸摔到山沟,伤及腰部。随后,刘玉华被调回夏县邮政局负责分发报纸。闲暇时间,刘玉华开始自学摄影。“天气好时,我常到中条山附近采风,拍自然风光和山区群众。”刘玉华说。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他对艺术有了新的认识,练就了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培养了他过人的观察和欣赏能力,为今后他的艺术创作打下基础,也造就了他后半生的奋斗目标。


  刘玉华在灯泡上雕刻。    陶登肖 摄


02

迷上摄影,收藏奇石、根艺


  虽然半路出家,也没有受过专业的训练,但刘玉华在摄影方面非常有天赋,创作出了很多优秀的作品,在摄影界小有名气。他拍摄的《春到温泉》《喜中愁》等作品先后获奖,《乡音》《昔日黄土地》《性格》《牧归》《古影》等还曾经被选送出国,参加国际摄影沙龙展,还有的作品入选《共和国专家成就博览》《中国世纪专家传略》,《世界华人文学艺术界名人录》《当代艺术界名人录》等辞书。同时,他还获得了“世界杰出华人艺术家证书”等多个证书。


  “我最喜欢的是《枯与荣》这部作品,它在中国国际文学艺术作品博览会中被认定为‘摄影类特等级作品’,还获得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中华当代艺术家作品展’三等奖。”刘玉华说。


  2007年,55岁的刘玉华从夏县邮政局退休。退休后,他比以前更忙了,常常带着干粮,前往中条山采风。“我年轻的时候有一个心愿,就是回到我曾经工作过的地方,找到那些天然奇石和根艺,让这些珍贵的物件实现它们的价值,让人们发现他们的美。”刘玉华根据以前标记的地点,将那些记录在纸上的“宝贝”一个一个运回了家。


  灯泡上的雕刻。   闫鑫 摄


  刘玉华收集的奇石、根艺中,有两个“凤凰”造型,一个是天然奇石,一个是天然树根。两只有头有尾的“凤凰”,蕴含着河东的“凤凰城”文化,在老人的稍加修饰下,栩栩如生,曾参加2017年春节在关王庙举办的春节文化展。2012年,刘玉华在康杰中学举办了艺术作品展览,并捐赠给康杰中学47件根艺、摄影作品11件、奇石两块。“我把这些艺术品捐赠出去,是为了让更多的人欣赏到它们”。


  刘玉华说,退休之后,他就全身心投入到艺术创作中去。艺术创作给他带来了极大的快乐,精神头也好了很多。


03

畅游艺海,丰富晚年生活


  两个多月前,刘玉华突发脑梗,出院不久,他就前往盐湖区文化馆学习绘画。


  “我学习绘画是为了让自己恢复得快一些,也是为了让自己的老年生活能够过得更有意义。活到老,学到老。我们老年人要有丰富的娱乐生活,不能得过且过,没有追求”。两个月的时间里,他一共参加了13次绘画课。老师教的是兰草,刘玉华却在家练习画人物肖像,老师在纸上作画,刘玉华却别出心裁,想要在灯泡上作画。


  2017年,毛主席诞辰纪念日前夕,老人为了表达对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感恩之情,倾心创作了毛主席和习主席的肖像画。两幅作品几经易稿,终于在12月20日完成。


  刘玉华不顾家人反对,带着装裱好的作品坐上了去北京的列车,辗转找到了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老龄委的工作人员对他不远千里送来画作的行为表示感谢,并颁发了爱心褒奖证书。


  从北京回来后,老人又有了新的创作灵感,想尝试在灯泡上进行创作。于是他购买了20个灯泡,找出平时给石头钻孔的金刚钻,用在文化馆学习到的绘画技巧,结合自己之前从古书摊上收集整理的绘画作品进行创作。


  “微雕艺术和在平板玻璃上雕刻不同,灯泡的玻璃比较薄,雕刻难度大。弄不好就失败了,下手重了容易碎,轻了容易打滑。但是,难度再大,我也要把作品的艺术美感展现出来。”刘玉华说,每次雕刻前,都要先用毛笔在灯泡表面勾勒线条,需要花费半个小时,出现一点失误就要重头再来,时间长了眼睛就酸涩发胀。


  从灵感到创作成功,花费了三天时间,损坏了19个灯泡,直到最后一个才成功。刘玉华说,他要向大家证明老年人的生活也可以丰富多彩,有声有色。刘玉华说:“不怕人老,就怕心老。”老年人只要心态好,有追求,也能活出不一样的精彩,他还有一个心愿,希望将来有机会把这些艺术品进行义卖,把钱捐赠给需要帮助的残疾老人。




☛  浏览更多本地新闻资讯,请登录”运城新闻“客户端。

长按二维码通过图片识别下载客户端

欢迎登录“运城新闻”客户端爆料
或拨打新闻热线:0359-2233366 

☛  浏览更多本地时政新闻,请关注《运城日报》公众号。

长按二维码通过图片识别


   ▍  本期责编:陈雁冰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文章版权归运城日报社所有,请勿转载,侵权必究。

运城网信备案号 A00049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