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东华理工大学之重---校长柳和生在校庆60年纪念大会上的致辞

2016-10-17 东华理工青年


东华理工大学之重——校长柳和生在校庆60年纪念大会上的致辞



东华理工大学之重

——在校庆60年纪念大会上的致辞

校长 柳和生

2016年10月16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亲爱的校友们、同志们、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抚河之滨,欢歌笑语;赣江侧畔,鼓乐声声。今天,嘉宾满座、校友云集,我们满怀喜悦,共同庆祝东华理工大学60华诞。在此,请允许我代表学校向与会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和海内外校友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和最诚挚的感谢!向包括离退休老同志在内的全体师生员工和海内外校友致以节日的祝福!
        60年弦歌不辍,薪火相传;一甲子披星戴月,风雨兼程。几代东华理工人谱写了一曲经久不息、日久弥响的创业乐章。学校发展史呈现出一幅浓墨重彩,浸透历代开拓进取者无数心血的壮丽画卷。
        2014年7月16日,我荣幸地成为东华理工大学一员。和生校长与这所为核而诞生的“核生”学校结缘,我感慨缘分之奇妙。和生与核生,字不同,音同,志更同。2年3个月的校龄不长,但随着对校情的渐熟感知,我越来越感动于学校发展历程的艰辛和壮阔,感佩着学校办学成就的丰硕与辉煌。由感知到感动再到感佩,我三“感”的心路历程来自对东华理工三“重”的深刻认识: 


六十年栉风沐雨,“核”心不变,东华理工积淀厚重。


        伟大事业的发端,来自于时代的召唤和使命的驱动。建国之初,时势维艰;霸权欺凌,核弹耀武;领袖高瞻远瞩,决意创建核工;核盾之铸,关乎国祚;东华理工,为此肇兴。东华理工因核而生,与地结缘,生来就肩负着护国使者之重任。
        1956年地质部在山西太谷创办了中国第一所铀矿地质学校——太谷地质学校。从此,中国核工业有了自己的开路先锋。自此60年,从山西太谷到山西太原再到江西抚州,学校三迁其址;从太谷地校、太原地专、抚州地专、抚州地院、华东地院再到东华理工学院和东华理工大学,学校七易其名;从部委创建到转属地方再到省部共建,学校办学实力和水平实现了质的飞跃,成功实现了三大转变。由单一学科向以工为主、理工结合、文理渗透、军民融合的多科性转变;从以培养本、专科生为主向博士、硕士、学士齐备的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转变;从单一人才培养向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创新传承相结合的综合性职能转变。在转变中与时俱进,在转变中日久弥新。
        风雨同舟60载,中国核事业见证了东华理工大学的扛鼎之力。伴随我国核事业从无到有、从有到强的铿锵步伐,我们从太行走来,扎根在红土地上。60年栉风沐雨,顽强前行。但学校行远而不忘初,始终坚守国家利益为重的情怀和民族大义至上的信念,始终与国家核工业同心合力、与江西父老相濡以沫、与抚州人民血肉相连。这种情怀和信念为学校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力量源泉。 


六十年砥砺前行,壮心不减,东华理工值得敬重。


        国家艰苦的时候,学校在支撑脊梁:核工业教育创办之初,筚路蓝缕,学校克服重重困难,满腔热忱地投身核地学教育事业,为国家核工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核燃料供给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行业艰苦的时候,学校在保持火种: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核工业结构调整,队伍大幅压缩、大部分高校相关核资源专业停招。学校保持定力不摇、旗帜不倒、队伍不散;优势学科不失势,香火专业不熄火。为国家保持了核燃料循环所需工程技术环节的学科门类,稳住了一支高水平教学科研队伍。自身艰苦的时候,学校心系家国:由国家部属转为地方管理的体制转变之初,学校在调整结构中艰难探索转制发展之路,在拓展新兴学科的同时力保传统的特色与优势,始终高举核(学)、地(学)两杆大旗,为核工业持续提供有力的人才与智力支持。
        在核工精神与家国情怀的浸润下,学校拥有一支德才兼备、既吃得了苦又吃得了亏的教师队伍。其中有退休后30年如一日坚守实验室的老教师;有数十年磨一剑,一剑惊天下的学科带头人;有扎根边疆十余载,荒漠屡次历险却依然坚守,并做出骄人成绩的年轻博士。校友方阵人才辈出,俊采星驰。其中不乏学术大师、技术大牛、艺术大家、企业大才和社会大员。更难能可贵的是,在“敦本务实、崇义奉公”校训的熏陶下,一批在核地行业“下得去、留得住、立得起、干得好”的校友长期扎根在艰苦地区,以东华理工人特有的勤恳踏实作风、“接地气、讲义气、显大气、抒豪气”的独特品质和非凡业绩为母校赢得了声誉,树立了丰碑。
        目前,学校形成了核燃料循环系统9个特色学科群,成为我国核地学人才摇篮,被国际原子能机构誉为“世界原子能事业的宝贵财富”。拥有包括“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在内的14个国家及省部级高水平教学科研平台;拥有包括2个国家“杰青”团队在内的一大批卓越教学科研团队;多项教学科研成果获国家级奖励;科研经费总量位列全国170位以内;在校学生屡次在国家级大赛中斩获奖项,多次代表江西在全国大学生活动中展现风采。可以毫不夸张地说,60年砥砺前行,勤耕不辍,我们在欠发达地区、非中心城市办出了一所具有不俗实力和放射独特魅力的大学。 


六十年学脉绵延,初心不改,东华理工可被倚重。


     从建校之初的艰辛创业,到迁校赣鄱的众志成城;从服务核工、奉献国防的“一颗红心”,到立足江西、面向全国的“双轮驱动”。一甲子历经沧桑而矢志不渝、初心不改。一代代东华理工人身上既展现出“国家利益为重、民族利益至上”的核军工情怀,又折射出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勇于胜利的井冈山精神。东华理工人,既有家国情怀的浓烈,又有红土地般的质朴。这种根植于心、外化于行的文化性格,蕴含在“敦本务实、崇义奉公”的校训中,体现在“明德厚学、爱国荣校”的校风里!“疾风知劲草,患难见忠诚”,东华理工对国家讲奉献、对社会讲担当、对人民讲情义。过去,我们靠这种精神和文化,为共和国第一颗原子弹的成功研制创建了功勋。今天,为解决发展中的所有难题,更充分发挥大学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我们更迸发这份激情!风云一甲子,弦歌六十载,我们谱写了多少光荣与梦想。曾经的荣誉让人自豪,曾经的艰辛令人自强,而今全部化为再次起航的力量。
        站在新的历史坐标,为“核”成立、因“核”成名的东华理工怀揣“报国兴赣我是核”的壮志豪情,将努力以“核”成事,用比洪荒之力还要强劲的“核”动力继续建大功、立伟业。在服务面向上,求远不舍近,连接行业和对接地方“双轮驱动”。学校将在核资源勘查与开发、核科学与技术、核设施退役治理与核废料处理、核应急与核安全、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地理国情监测与管理、军事地质等方面有心有为,为提升国防科技工业现代化,核电安全高效发展和服务国家国土资源“十三五”科技发展规划贡献力量。同时,学校将依托核、地学科优势,主动融入江西省地质矿产、核能开发等支柱产业,以“大地质”力量满足江西在工程地质、城市地质、农业地质、旅游地质等方面的需要;凭借资源与环境、测绘科学与技术、化学化工等方面科技优势,为江西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原中央苏区振兴计划、智慧农业、新能源与材料等发展提供技术与智力支持;充分发挥文理渗透、学科融合优势,主动服务抚州市基础教育、临川文化产业发展。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中国从此有了壮国威、强国防之利器。蘑菇云腾空而起同时也升腾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希望。东华理工以10月16日为校庆日,为的就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东华理工60年铸就了永不言弃的顽强意志、脚踏实地的奋斗精神、蓄势高远的战略眼光、强化特色的创新道路。作为一所以核(学)、地(学)见长的大学,我们长期跋涉奔波在苍茫大地、崇山峻岭和江河湖海。苍茫大地给了我们力量,崇山峻岭给了我们坚毅,江河湖海给了我们胸怀。东华理工可以被信任,可以托重任。我们有魄力、有毅力、有实力 51 28867 51 14745 0 0 6501 0 0:00:04 0:00:02 0:00:02 6501担起国家与地方托付的重任。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校友们、同志们、同学们,东华理工大学办学60年取得了有目共睹的非凡业绩,之所以成为一所“积淀厚重、值得敬重、可被倚重”的重要大学,来自于包括原抚州师专和原兵校在内的历代东华理工人的艰苦奋斗,依赖于历届学子认真践行“敦本务实、崇义奉公”的校训和传承“明德厚学、爱国荣校”的校风,得益于各合作单位的热忱帮助、海内外校友的鼎力相助,归功于省委、省政府及共建国家部委和央企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借此机会,我代表东华理工大学全体师生员工,向多年来给予我校关心和支持的各级组织、各位领导、各兄弟单位、海内外校友以及社会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谢意!
        “奋云霄而振翮,励德业以日新”。我们坚信:今天的东华理工大学,在各级领导的关怀、广大校友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以及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借助“省部共建”的东风,扎根红土,深耕抚州,腾飞南昌,一定能朝着建设“核学科特色鲜明、地学优势突出、引领行业、带动区域、具有国际影响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目标高歌猛进。
        谢谢大家! 



图文来源:党委宣传部

投稿邮箱:1735976225@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