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独家专访 | 我说今晚蒋方舟很美,你说是的

2017-09-25 东华理工青年


作为一个自由的人

心不为行役

形也不为心役

坐拥一整块无人的疆域

——蒋方舟《我承认我不曾历经沧桑》



2017年9月25日,天才少女作家蒋方舟来到核新讲坛,新媒体中心记者与女神面对面进行采访,带你了解蒋方舟的文学世界。




文学·态度


新媒体中心记者:蒋老师您好,首先很欢迎蒋老师来到东华理工大学,下面开始我们的采访。请问蒋老师您对文学的态度是什么?


蒋方舟:我对于文学的态度从小到大都在变,小时候我觉得文学是可以把自己和同龄人区分开的一个东西。因为我从小希望自己跟周围人不一样,而且觉得自己有跟周围人不一样的潜质,所以那时候文学对我来说就是这样一根救命稻草。长大以后对文学的态度就更加严肃了,不再以一个虚荣的目的去谈论文学,不是为了证明自己去谈论文学,也不是为了显得与众不同去谈论文学,会看到它更为本质的一面。我每天都会坚持写作,可以说文学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吧。




 新媒体中心记者:之前关注了您的微博,看了您很多信息,和很多您写的书。想问您是什么样的契机,或是什么样的原因,让您选择了文学道路并坚持了这么久?

蒋方舟:我觉得并不是我选择了文学,而是文学选择了我。我六岁半不到七岁的时候,妈妈跟我说每个小学生小学毕业的时候都要读完一本书,不然会被警察抓走,我从那个时候开始写作,所以我觉得不是文学选择了我,而是在我没有意识到的时候,文学已经替我做出了选择。关于为什么会坚持这么久,一个是在于我并没有其他的一技之长,并没有在其他领域显示出高于文学的特长和能力;还有就是,当我每多写一点、多阅读一点,就愈发的意识到文学世界的美妙。文学是个很与众不同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人不会像平时找工作一样面临很大的生存压力,尔虞我诈也好、勾心斗角也好,或是被迫的做一些屈服和妥协。那我觉得文学就是要求你很诚实的去面对自己、记录自己,正因为这些,我觉得文学在我的生活中是特别与众不同的。


 新媒体中心记者:您的创作灵感来源于何处呢?


蒋方舟:我觉得人们对写作的一个很大误解就是认为作家的创作是靠灵感推动的。我认识的所有专业的作家,不管他们有没有灵感,都会在每天固定的时间去进行创作,会把写作当成一个职业化的训练,包括我自己也是,十二岁的时候开始给报纸做专栏作家,每天都必须给报纸供稿,因此对我来说,灵感并不是写作非常必要的东西。如果把灵感理解成素材的话,可能我跟其他同年龄的人不一样,我大学期间学的新闻专业也做了很长时间的媒体,我一直以来都很关注社会,关注社会的动态,包括政治、经济等一些,因此很多的灵感和素材都是来源于对社会的观察。



阅读·成长


 新媒体中心记者:阅读对您的帮助是什么?

蒋方舟:不仅是在我的生活中,阅读在很多人的生活中,特别是对于年轻人,都是一种性价比特别高的生活方式,它是以低成本的生活获得一种很高限度的自由,因为阅读不限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它不像旅行,必须有钱有闲才能去做。阅读是你可以在任何时候,选择跟任何时空的最睿智的人进行对话,阅读是你获取经验的最快捷、性价比最高的一种方式。



新媒体中心记者:您觉得在现在大数据时代的今天,很多信息都可以在互联网上获取,您是如何看待阅读这件事情的呢?

蒋方舟:这个问题我之前也有和朋友讨论过,其实互联网并不能拉进了人们之间获得信息的不平等,而是扩大了这个距离,它不能让笨的人变得更聪明,反而会让笨的人变得更笨,聪明的人越来越聪明。因为有一定知识储备的人,他知道应该怎样去互联网上寻找一些有用的信息,从而去构建他的体系;而不那么聪明的人很可能会淹没在大量的垃圾信息中。我认为互联网虽然给我们提供了很多的信息,但我们更需要的是一种正确利用信息的能力,这种能力对我来说是靠阅读培养起来的,因为长期的阅读,所以有一种知识和正确价值观的体系,所以面对海量信息的时候,就有能力分辨出哪些知识对我来说是有用的。阅读和信息化时代并不是一个相互冲突的概念,而是靠阅读培养起来的分辨知识的能力能够让人更快捷的在信息时代汲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新媒体中心记者:您认为当代大学生应该侧重去阅读哪方面的书籍呢?

蒋方舟: 开书单这件事就像开病例一样,很难找到一种包治百病的药方,所以我就把我在大学时代阅读的几本获益匪浅的书推荐给你们,其中有莎士比亚的《麦克白》 、托尼 朱特的《思虑20世纪》 、以赛亚·柏林的《自由及其背叛—人类自由的六个敌人》 、乔纳森·弗兰岑的《纠正》,这些是我在大学时读的比较受益的。

大学·建议


新媒体中心记者:我们了解到在2016年,我校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时,核新讲坛就曾与您取得联系,请您录制了《核新小讲坛》送给支教课堂的孩子们,这次您来到东华理工,能否给我们的东华理工青年们一些建议呢?


 蒋方舟:大学是人生中特别难得和特殊的一段真空的时间,大学里摆脱了父母对自己密切的关注,同时还没有真正的进入社会,感受不到社会的压力。我在自己的大学时光里看了很多喜欢的书、看了很多电影、去听了很多别的系的讲座,我既没有参加社团活动,也没有在学习上话很多的时间,对我来说我更希望去享受这段时间,并且在这段真空的时间里好好想想,我究竟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在大学毕业以后我也没有投出任何一份简历,没有出去实习、没有考研考托福雅思,因为我还没真正明白,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样的生活。所以我觉得大学是一个能让你不断去思考与接收的时期,去接收与思考各种各样的可能性。当然还有很多同学会尽力去将自己的大学过充实,参加各种社团、拿奖学金,但肯定还有另外一些人,希望在大学里好好思考自己的方向,看很多书与电影,接触不同的知识,思考一些不着边际的问题,过着一种看似相对无用的生活,但我觉得这种大学时光也是应该被鼓励与珍惜的。


新媒体中心记者:您在大学时光里思考与接收着未来的无限可能,那您是怎样去需找您自己的方向,能分享一下您思考的过程与方法吗?

蒋方舟:相对无用的生活并不是指天天打王者农药,更多是去体验各种各样的可能性。罗素说过,人生的参差多态乃是幸福本源,我们需要有各种各样的形态,我在大学时也去听了很多别系的讲座,因为我不确定我是否要一辈子做媒体,我大学时也是非常困惑和迷茫,但我知道只有争取到足够多的可能性,我才能认识到我真正想要的生活,也许我还不够明确我想走什么样的道路,但我至少知道我不想走什么样的道路。


观众采访


文法学院   王娟萍
我对蒋学姐说她喜欢脱衣舞印象最深刻,因为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都认为这是一个比较独特的文化,对大众来说这是一个不太能见光的文化,这是我对蒋学姐一点很特别的新印象。通过今天的讲座我收获到了很多,特别是蒋学姐提到的她跟她父母的关系,让我觉得我也应该多跟父母沟通、交流。

外国语学院   杨小娟
蒋学姐气场特别的强大,真的非常喜欢她。蒋学姐说的一个观点我特别的认同:孤单的时候会有一些灵感、寂寞的时候会想一些东西。我自己有时候也会有些孤僻,所以在这句话上找到了共鸣。

信工学院   黄倩倩
初中时看《意林》的时候,让我认识了蒋学姐,她写的《我承认我不曾历经沧桑》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我一直觉得活的天真很重要,所以我很认同蒋学姐说的活的天真可以让自己发现世界上新奇的美、 发现世界新奇的一面。蒋学姐对生活的热爱和随性让我深受感动。我本身对文学有很大的兴趣,听完今天的讲座,以后我也会留一些独处的时间去认识自己、感知自己。

核科学与工程学院  刘硕秋
小时候对文学比较有兴趣,曾经在《意林》上看过蒋学姐的文章,便开始对她开始有所关注,今天能和她面对面相见,心情无比激动。她身上有一种真实的品质,她把自己的真实感受表示出来,没有一点隐藏和虚伪,这是一种回归本质的美丽,很吸引我。今天的讲座让我更真实的感受到了她的乐观向上,她仍然是我的精神偶像,我要向她一样成为自己本该成为的样子。


你可能还想知道

【校园潮流】不怕你知道,东华理工就是有嘻哈!

【军训心语】军训结束这一天,你的教官有话对你说~

【萌新养成】Bigger大学生养成计划,送给不负青春的你

最美军训春风十里,不如军训的你

【校长讲话】横宽竖高学业成才 撇开捺住精神成人

【创意图文】你在东华理工度过的大学生活竟是一片空白?!

【新生秘籍】干货!你要如何度过你的大学?

(点击粉色字体即可查看)


资料整理: 杨茜婷  钟雅慧  张翔铭(实习)

 照片来源:李星  文艺淏(实习)   李泽坤(实习)

责任编辑:张凌逸

投稿邮箱:1735976225@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