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江西日报:弘扬核军工精神,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最活泼、最贴心,每天与你见

厚学

眼界

光影

花漾

笔端

互动热点



10月23日,江西日报B3版头条刊发了我校党委书记柳和生的专稿《弘扬核军工精神,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报道了我校坚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弘扬核军工精神,“回归本位、办好本科”,把立德树人贯穿到教育工作的各环节,以特色文化育人,以优势学科育才,大力振兴本科教育。这也是江西日报“‘振兴本科教育’书记校长谈”专栏的第一篇报道。现将全文转发如下:




兴本科教育”书记校长谈

编者按

今年6月底,教育部召开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剑指本科教育质量问题。改革开放40年,教育部召开全国会议专门研究部署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这还是第一次。近日,教育部又接连印发《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和“新时代高教40条”,要求严把毕业出口关,坚决取消“清考”制度,杜绝“水课”,确保教授上课,并要求组织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切实增强振兴本科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我省高校高度重视本科教育工作,坚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在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上进行了积极探索。本报今天开始推出“‘振兴本科教育’书记校长谈”专栏,约请我省高校的书记校长们就本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振兴本科的建设路径和关键举措等发表见解,为打造高水平本科教育提供舆论支持。




弘扬核军工精神  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柳和生



培养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学校的根本任务,本科教育是人才培养的核心。新时代全国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强调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作为中国核工业第一所高校,东华理工大学弘扬核军工精神,“回归本位、办好本科”,把立德树人贯穿到教育工作的各领域、各环节,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真正做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特色文化育人以“核”为心 塑造卓越的灵魂


如何更有效做好思想政治教育,使育人与育才相统一?我们认为,高校可结合自身办学历史和文化特色来开展师生的德育工作,使之更接地气、更富实效。东华理工大学建校62年,始终秉持“姓核是出身,兴核是使命”的信念,坚持“核”特色。先进的核军工文化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更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资源。新时代东华理工依然“核”心不变,提升核军工文化育人水平,涵养东华理工人“对国家讲奉献,对社会讲担当,对人民讲情义”的独特情怀。 


以核军工精神滋养大学生心灵,涵育德行。首先打造以思想政治教育为龙头的新媒体育人平台和以“核地学教育科技文化园”为基础的核专业体验式育人平台;其次整合资源、凝聚力量,组建一支由教学人员、科研人员、管理人员组成的育人队伍,形成核军工文化协同育人格局;再次编著核军工文化读本、撰文立论,深度解读和凝练核军工文化内涵,实现以研促学的育人成效;最后建构核军工文化“课内-课外”一体贯通、无缝对接的交互式育人课堂:课内形成“深核-涉核-助核”课程体系,课外打造“核新讲坛”文化品牌,开展“核文化节”精品活动,使核军工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打造先进人物群雕,建设“四有”师资队伍。大力宣传“核”英才教师,用身边典型教育全校师生。学校以荣登“中国好人”榜、首届“感动江西十大教育年度人物”宋金如教授,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勇夺国家科技进步奖的汤彬教授团队,优秀留学归国人员、国家“杰青”陈焕文教授,被誉为“戈壁红柳”、第二届“感动江西教育年度人物”周义朋博士等为代表,打造东华理工先进人物群雕,发挥以点带面的辐射作用。在此基础上,学校以“四个回归”为基本遵循,以核军工精神为指引,打造“四有”好老师队伍,总结凝练出核军工文化基本内涵:“核心意识,家国情怀;军人特质,担当奉献;工匠神韵,勇于创新”,并将其融入丰富多彩校园活动和师德师风主题教育,增强了教师热爱军工、忠诚教育的信念。




    


优势学科育才以“核”成势 追求卓越的特色


如何破解有些本科专业趋同、课程体系封闭、人才培养千人一面的问题,是高校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对此,学校认真分析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要求新形势,依托核学和地学优势学科,主动对接国家核工业发展战略和江西地方经济建设需求,不断加强本科教育,着力培养具有“厚实有谱、踏实靠谱、朴实不摆谱”独特品质的优秀人才。


着力发展“新工科”,创新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以加入国际工程教育《华盛顿协议》组织为契机,学校扎实开展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测绘工程、资源勘查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等专业通过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实现国际实质等效,进入全球工程教育“第一方阵”。另一方面以获批全国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为契机,学校积极探索闭环式、持续改进的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新模式。如在地学类专业构筑“大地学”工程观,搭建学生知识、能力、素养的新架构,创建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

着力深化“大实践”,推进产学研协同育人。学校构建“一体化、分层次、多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建成国家级放射性地质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创新创业基地。通过加大与行业、企业人才培养及科研合作力度,探索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需求对接全流程协同育人机制。学校与浙江省江山市共建产学研基地,打造2万平方米的综合实习实训基地和全国地学专业野外实训科研共享基地。学校“工业CT成像虚拟仿真实验”项目被教育部认定为首批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

通过深化本科教育改革,学校进一步打通高等教育“最后一公里”,实现了就业率与就业力“双提升”,为国防建设和江西发展提供了人才与科技的强大“核”动力,努力书写江西教育“奋进之笔”奉献东华理工“非凡之作”。


END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即可查看新闻链接


你可能还想知道

【校园风景】从南到北,遇见不一样的东华理工

【运动世界】还记得那些年被校园跑支配的恐惧吗?

【核军工故事会】“80”后老教授和90后新青年的对话

【校园指南】有了它快来效率官宣吧

【寝室安全】这份五星级寝室安全攻略请收好

(点击蓝色字体即可查看)


信息来源:东华理工大学官网

投稿邮箱:1735976225@qq.com 

更多精彩,尽在新浪微博@东华理工大学校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