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著名儿童教育家、情境教育创始人李吉林因病逝世,享年81岁

江海晚报 2019-11-23


讣  告


中国共产党党员,第七届、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情境教育创始人,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著名儿童教育家,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李吉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9年7月18日15时08分逝世,享年八十一岁。


为了沉痛悼念李吉林老师,兹定于2019年7月20日10时00分在南通市天福园举行遗体送别仪式。


特此讣告。



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

2019年7月18日

    

联系号码:

0513-85796018(传真)

0513-85796038



在李吉林生命中最后的时光里,她哪家医院都不愿去,只肯住在市中医院住院部。她特意选了一间最西头紧靠马路的病房。每天,透过窗户,她就能看见马路对面心爱的通师二附。躺在床上,听着窗外传来的各种声响,她就能知道此刻学校里正是一幅什么样的情景。




李吉林1938年5月出生于南通市,毕业于南通女子师范学校,毕业后一直任教于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


李吉林生前任江苏情境教育研究所所长,“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委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咨询专家、全国小学语文教材主编、“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指导专家。曾16年任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并历任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教育实验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央教科所兼职研究员,南京师范大学兼职教授。


李吉林1978年开始情境教学的实践探索与研究以来,从小学语文情境教学到情境教育、情境课程,创造性地把儿童的情感活动和认知活动巧妙地结合起来,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出了一系列自己独特的教育主张,构建了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气息的情境教育的理论体系与操作体系,为儿童的快乐、高效学习探索出一条有效的路径。成为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面旗帜。


从教六十余年,李吉林先后出版《情境教育的诗篇》、《为儿童的学习》等28本专著,发表论文350多篇。其专著《情境教育三部曲》由世界著名出版公司斯普林格购买英文版权,于2017年9月正式全球发行。情境教育从中国走向世界,为中国教育在世界讲坛上争得了话语权。


李吉林因为在教学、教育理论研究等方面的突出贡献,曾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劳模”、“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多项荣誉称号,多次受到习近平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2014年,李吉林获得全国首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第一名。




一生潜心于“情境教育”的教育家


李吉林在中国的小学教育领域中是一面独特的旗帜,自1956年担任小学教师以来,李吉林花费了半个世纪的时间探索小学教育的改革路径,探索情境教育的发展模式,她以勤勉踏实的工作态度,为我国的小学教育奉献了素有“中国特色原创的教育思想流派”美誉的情境教育模式。


 

“移植”的启发

 

与其说李吉林是中国的“情境教育之母”,还不如说她是我国小学教育的“忠臣”,从18岁走上教师岗位的那一刻开始,李吉林就与小学教育开始了一场“旷世之恋”,她把所有的心血、情感、精力都投入到了小学教育,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李吉林创造出了对我国小学教育产生了巨大影响的情境教育。


1958年,年仅20岁的李吉林刚做了两年的教师,就因表现突出被江苏省教育厅邀请参加编写小学语文教学参考书。


1962年,她年轻的身影又出现在由江苏省委宣传部长、教育家吴天石主持的小学语言文教学座谈会上,并以颇有新意的发言得到了吴天石的赞赏。


年轻时的李吉林。


1978年,已届不惑之年的李吉林深深感到,中国教育长期受凯洛夫教育思想影响,过分偏重认知,忽略了情感与创造性的培养。于是,她向学校领导提出,从一年级起,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全过程进行实验研究,从此,李吉林便走上了漫长而艰辛的改革创新之路。


一次偶然机会,李吉林获得了外语情景教学的信息,便产生了“移植”的想法,她由“情景”联想到中国古诗词中的“意境”,于是开始学习中国古代文论“意境说”,学习哲学、心理学、美学,学习国外先进的教育理论,积极进行情境教学实验。


1983年,李吉林带出了第一个接受过语文情境教学实验的班级,而这个实验班在由教育局、教研室开展的小学语文十种专项考核中交上了合格率100%、优秀率90%的出色答卷。


1990年, 她跳出语文学科,开始将情境教学的理念向思想品德课、音体美科目以及数学课进行渗透,并大胆提出“情境教育”实验已进入更为宏观的新范畴,构建了“拓宽教育空间”、“缩短心理距离”、“利用角色效应”、“注重创新实践”的情境教育基本模式,并从哲学和心理学层面阐述了情境教育的基本原理。


之后,她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撰写了数百篇论文,出版了8本专著,编写了1—12册小学语文补充教材。


李吉林坚持带儿童去野外观察,在快乐中阅读大自然这本不可掩卷的天书。


1996年夏,李吉林应香港中文教育学会的邀请,赴港参加第三届中文课程教材教法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会上她宣读了论文《情境教学:儿童学好中文的有效途径》,把自己从事多年母语教学与研究所得介绍给香港同行和国际友人,受到了高度赞扬。


1996年12月,李吉林再次迎来了教育和学术生涯的辉煌时刻,由全国教育教学最高研究机构中央教科所和江苏省教委联合举办了“全国情境教学——情境教育学术研讨会”,对情境教学、情境教育进行实地考察和深入的理论研讨,高度评价了李吉林的研究成果和对中国教育所作出的杰出贡献。


1998年11月,我国第一个以教师个体的教改研究成果命名的研究所——江苏情境教育研究所在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正式挂牌成立,李吉林任研究所所长。


2000年12月,全国教育科学“九五”重点课题“情境教育促进儿童素质全面发展的实验和研究”成功结题,专家组在鉴定意见中明确提出了“李吉林教育主张”,认为她为广大教育实践者的教育研究提供了一种范式。


现在,全国开展李吉林教改实验试点的班级已达1000多个。情境教育的种子已播及大江南北。


李吉林说:“教师应该是思想者”,“为了儿童,我在漫漫求索中创新”。


汗水催开的花

1956年,刚满18岁的李吉林带着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走出江苏南通女子师范学校,走进了女师附小(现在的南通师范二附小),在人生的第一个十字路口,她顺利完成了学生与教师身份的转化,但这其中也不乏心酸和无奈。成绩优异的她本可以在毕业后选择报考大学,或者是接受来自文化部和省体委向她伸出的“橄榄枝”,但由于李吉林出身贫寒,又幼年丧父,为了挑起家庭的重担,也为了自己心中那个埋藏已久的当老师的梦想,李吉林就这样坚定地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


青年时代的李吉林多才多艺又酷爱读书,虽然放弃了报考大学的机会,但李吉林在开始漫长的教师生涯时没有放弃对知识的渴求,她借来了大学教材,在女师附小里念起了属于自己的大学。之后,李吉林数年如一日,勤学不辍,厚积薄发,为迎接教育教学改革的春天作了充分的知识准备和理论准备。


李吉林喜欢孩子,也喜欢研究怎样的教育方式才能成功地激发孩子们的创造力、想象力。刚走上教师岗位不久的李吉林每天都在思考,能不能创造出一种生动活泼的教育方式,让孩子们在一种轻松的范围中得到全面发展。虽然年轻,但李吉林从不刻意隐瞒心中的新想法,在学校里,在学术会议上,她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很快得到了同行、领导的认可和赞赏。


新的高度永远在前面,李吉林默默地用书法写下自己的心愿。


直到1978年,改革开放给小学教育带来了更加自由的发展空间,作为我国教育改革的第一批弄潮儿,李吉林大胆地向校方提出了要求,希望学校可以安排她从一年级开始实施情境教育实验,在得到了学校的支持以后,李吉林开始放开手脚大干一场。因为之前她对语文教学中存在的诸多弊端深恶痛绝,因此她另辟蹊径,在教学上突破以往的条 条框框,借着改革的时机帮孩子们卸下了绑在身体和精神上的“枷锁”,鼓励他们发展活泼、善良的本性,通过亲近生活和亲近大自然的方式来学习、成长。


在那个经济刚刚开始复苏的年代,李吉林所坚持的改革之路是一次艰难但充满快乐的远航,她以女性特有的韧性与顽强,把教学创新实验坚持下来,创造出语文教育的有效而崭新的模式。她像一位神奇的魔术师,将学生引入“形真、情切、意远、理蕴”的教学情境中,有效地激起了学生的学习愿望,促进了学生主动的、创造性的学习。


之后,在随江苏普通教育考察团访问日本之际,李吉林悉心察访域外教育思路和教育状况,比照中外教育长短歧别,以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情境教育方式;在实践探索过程中,认真研究了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对与“情境”研究关系密切的移情心理、暗示心理和角色心理等深谙于心;此外李吉林还广泛阅读了哲学、美学、社会学的书籍,从中她深受启迪,并在不久之后将情境教学的理念向其他科目拓展延伸,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李吉林在大量实践中不断提出问题、超越自己,将情境教育不断推向前进。20多年来,她几乎将寒暑假、节假日都用在学习与研究上。她说:“我只有把别人用来休闲、旅游的时间用上。”她把实践中的收获记录下来,撰写了数百篇论文,出版了《课文重点的教学》、《训练语言与发展智力》、《情境教学详案精选》以及《情境教学实验与研究》等8本专著,并编写1—12册小学语文补充教材。其中《小学语文情境教育》在1999年获教育部第二届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50年来我国进行的两届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评选中,李吉林均获一等奖。她撰写的大量论文、教育散文和个案都显出新意与深度,在全国多次获奖;其中一等奖就达9项。在李吉林看来,理论学习已不仅是教育实践与改革的先期准备,而更重要的是全面性实验改革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除了理论研究上取得的卓越成就,更多的人忽略了李吉林常年作为一名奋斗在一线的小学教师所付出的辛苦与汗水:为了孩子们能在作文中生动地描述日出,她曾经半夜起床,孤身一人骑车,赶在黎明前到达白天选好的看日出的观察点,进行实地实景设计;为了让孩子们从生活里领悟浅近的哲理,写好作文,她顶着烈日,到郊外,到田埂寻找老黄牛、大水牛;


李吉林带领孩子观察日环食天象奇观。


为了孩子,为了情境教学,她放弃了所有的节假日,有多少个夜晚,孩子醒来,她还在灯下,有时甚至通宵达旦。为了孩子,年过半百的李吉林还在严冬里苦学不辍,在酷暑中笔耕不息。但半个世纪以来,李吉林没有抱怨,没有邀功,至始至终她只有那一句质朴的期望:“我一直有一个非常简单而朴素的愿望,那就是希望情境教育能够走向大众。”


李吉林60余年都在通师二附工作,和孩子们快乐地生活在一起。


“趟出一条小路”

 

李吉林执着于从“情境教学”到“情境教育”再到“情境课程”这一课题整整28年,而对于课题的应用与发展,李吉林有着自己清晰的见解和认识。


为了让更多的老师能熟练运用、操作情境教学的方式,李吉林从语文、数学、科学常识、思想品德、音体美等各科实施情境教育的具体操作中寻找共性,从而概括出学科情境课程的五点操作要义:以“美”为境界,以“思”为核心,以“情”为纽带,以“儿童活动”为途径,以“周围世界”为源泉。


李吉林悄俏地把自己扮成松树爷爷,和孩子欢度“童话节”。


在探索的过程中,她怀着对儿童的至爱,不停地思虑琢磨。李吉林始终认为童年是人生最重要的时期,应该是快乐而灿烂的。因此作为一名老师理所当然地要让孩子享受教育,而不是因为教育给他们带去苦恼、压抑,甚至是灾难。


李吉林坚持用儿童的眼睛去看,用儿童的心去体验,怀着对儿童发展的美好憧憬去冥想,因此想出了许多美妙的设计,酝酿出了一些有价值的思想。在构建情境教育的基本模式时,李吉林从“拓宽教育空间”、“缩短心理距离”、“利于角色效应”、“注重学生的创新、实践,落实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去设计,让情境教育的实 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李吉林为儿童设计的童话小屋。


而作为奋战在一线岗位上的小学教师,李吉林也深知自己的薄弱点在于理论的落后,因此在积累了丰富的知识之后,她也有了对情境教育个性化的理论概括:暗示诱导原理;情感驱动原理;角色转换原理;心理场整合原理。


在理论与实践步步为营的扎实基础上,李吉林仍然不忘教育是薪火相传的事业,是需要可持续发展的领域,因此她在花甲之年仍然热心于对年轻一代教师的辅导和演示,一批优秀的青年教师在她的悉心指导下,编写了《情境语文》、《情境数学》,将情境教育的事业继续发扬光大。


为小学教育奉献了一生的李吉林只是谦虚地表示:“我只是为中国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趟出了一条小路”。


李吉林说:“我们是新中国第一代少先队员,今虽古稀之年,戴上红领巾仍欣喜无比”。


(朱寅年 撰文)



李吉林小故事


看日出踩点


李吉林为了带一年级孩子去看日出,独自一人半夜起身寻找心目中的理想观察点。


李吉林是个害怕走夜路的人,她只得靠着自行车壮胆,当太阳公公一纵一纵地升起来的时候,李吉林痴痴地、美美地望着。


可是,为了这太阳,李吉林从北濠桥走到了公园桥,又走到了城南的易家桥。



  李吉林语录  


我看山看水小学最美,儿童最让我爱恋。从此,我像农民忠实地守着自己的园地,不断地耕耘、不断地播种、不断地收获。


我不是农民,却是一个播种者;我不把谷子撒进泥土,却把另一种金色的种子播在孩子的心田上——那是一块奇异的土地,播上理想的种子,便会获得令人惊奇的收获。


所谓“学做人”,我以为就是让孩子首先懂得如何对人、对己,进而懂得如何对公、对私,以至如何对待祖国的命运和个人的前途。


当教师远比蜡烛永恒,照亮了别人,升华了自己;即便是比作“春蚕”,也绝不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而是丝虽尽,却身不死。蚕变作蛹,蛹变成蛾,蛾又孕育出蚕宝宝,无穷无尽……那真是如诗如画!


是教师,也是诗人。老师也在用心血写诗,而且写着人们最关注的明天的诗。不过那不是写在稿纸上,而是写在学生的心田里。


以上选自《一生用来做教师》

华东师大出版社出版



李老师,您一路走好!




采写:南通报业全媒体记者沈樑

综合南通发布App、中国教师报、寅年观察

编辑:房亚楼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