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是一个有机生命体
中国从2012年住建部启动智慧城市试点以来,已经有500多个城市启动了智慧城市建设,上千家国内外科技型公司宣称自己参与到了智慧城市建设中来,但真正全局性、系统性的智慧城市项目,或者说真正能够落地的智慧城市项目在笔者看来真的是屈指可数。
城市的有机生命体
这些年,笔者跟着全球智慧城市建设的脚步到过很多城市,考察过很多全球“智慧城市”的样本,也曾经试着给“智慧城市”下过定义,但最终发现,所有冷冰冰的定义,都不足之说明智慧城市。有人说智慧城市体现的是智慧,有人说智慧城市重在顶层设计,还有人说智慧城市的难点是解决复杂系统和数据孤岛,更有人说智慧城市是创新一种新型城市的服务模式。笔者的观点是:上述认识都正确,但不是全貌。
呼吸过哥本哈根世间最纯洁的空气,感受过阿姆斯特丹最便利的公共交通,穿过维也纳的城市文明,当笔者驻足在巴塞罗那这一以阳光、建筑和热闹的街道举世闻名的国际化大都市,听着华为企业BG 总裁阎力大的演讲,忽然领略到:所谓的智慧城市,它是一个城市的有机生命体,不应该只是一座冷冰冰的,用各种信息与通信技术累积起来的一座所谓的科技之城,这座城市,应该具有这座城市特有的“生命轨迹”,这种轨迹将贯穿着一座智慧城市建设的始终,并一同成长,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找准城市独有的生命轨迹
连续几年位居全球智慧城市建设榜首的哥本哈根,其“生命轨迹”在绿色。哥本哈根是世界上人均碳足迹最低(人均少于两吨)的城市,也有超越世界上任何主要城市的最积极的减碳计划。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哥本哈根“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是能源、建筑以及交流,通过提升能源效率、使用再生能源、制定绿色建筑标准和增加交通方式等促进绿色低碳目标的实现。哥本哈根自行车的普及率达到40%,通过发展配备了传感器的智能自行车,不仅为骑车人提供数据信息,还可以给政府有关部门搜集汇集空气污染和交通拥堵问题的公开数据。
阿姆斯特丹的“生命轨迹”则在于开放。阿姆斯特丹智慧城市计划是个公共事业市场化机制,它致力于将城市用作一个开放资讯的大型试验场所,最终为所有居民及游客发展出新的交通解决方案,同时提高生活质量。这个计划已经支持了40多个智慧城市,涵盖范围从智能停车到居家能源与智慧电网的整合都有。例如:阿姆斯特丹每天都会有上万辆自行车停靠在毗邻中央火车站的任何一个可被找到的地方,67%的短途交通靠骑自行车或步行完成。
维也纳的“生命轨迹”在精细。维也纳长期以来就以拥有高品质的生活而著称,但它并未因此而松懈下来。维也纳拥有为数众多的智慧城市活动,目前全城范围内正在实施的智慧城市计划达到100多个,比如:“市民太阳能发电厂”计划的目标是至2030年有50%的能源可从再生物中获得,维也纳政府与当地能源供应商合作,采用群众筹款模式,个体公民可以藉此购买半个或者一个金属板,且保证每年可回收3.1%的投资。
巴塞罗那的“生命轨迹”在强化。最近几年,巴塞罗那出台了创建智慧城市的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新方案,而且,一年一度的“智慧城市世界博览会”这一全球性的活动,为这一城市刻上了“智慧城市”的深刻烙印。巴塞罗那测试了各种各样的传感器,用以减少噪音、空气污染和交通拥堵,甚至管理废弃物。巴塞罗那的22创新区也是智慧城市计划和企业创新的结合,给人极深印象。
中国目前也涌现出一批智慧城市样板工程,其中深圳龙岗区的智慧城市建设给笔者留下较深印象,深圳龙岗的“生命轨迹”在精简。龙岗的“一窗式行政审批服务平台” 实现了“一窗惠民生”,能集中处理各个窗口、不同审批环节的工作,一旦发现业务办理存在问题,系统就会自动提醒相关审批部门,同时推送到业务监督员界面进行人工核对和跟进监督。此外,网上办事大厅、移动APP、微信等多渠道办事通道,以及排队叫号、智慧引导、自助服务、视频监控等智能化终端设备的引入,更是为龙岗居民创造出了如影随形、全程智能化的服务体验。
重视神经系统
我们看到,城市建设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经过多年的建设已形成大量的信息孤岛,且不同部门间有厚重的“部门壁垒墙”,除此之外,智慧城市的建设涉及到200多个不同的领域,需要有行业应用、城市运营、产品、集成等不同公司的共同参与,所以,智慧城市建设不是一个工程,而是一个过程,是要持续升级、演进的,这种升级与演进形成了智慧城市有机生命体的智慧,但每一个智慧城市在找准自身城市独有的生命轨迹时,应重视自己的神经系统建设。
在刚刚过去的在巴塞罗那举办的“智慧城市世界博览会”上,华为企业BG 总裁阎力大在致辞中的观点让笔者深以为同。阎力大说:“智慧城市应当是一个有机的生命体,通过大脑、神经系统与体内各个器官的协同,不断认知并改善物理世界。智慧城市要不断生长,需要有生命力的平台像土壤一样去培育它。”
因此,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首先就是要建设城市的神经系统。通过各种终端、传感构成神经元,实现万物感知;进一步通过物联网构建城市的周围神经系统,实现万物互联,最终通过建设智慧城市运营中心(IOC)构建城市的中枢神经,也就是城市的大脑,实现万物智能。
华为智慧城市的神经系统
阎力大在接受企业网D1Net记者采访时表示:“华为正与合作伙伴一起,构建完备的智慧城市神经系统。华为能协同超宽带网络、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设施和技术,实现万物感知,万物互联,万物智能。同时,华为在智慧城市领域拥有2700多个合作伙伴和全球交付能力,能将成熟的全球最佳实践与本地合作伙伴的专业知识结合在一起,促进本地化生态系统的发展。”
华为对于深圳龙岗智慧城市的探索案例的确值得研究,在这个案例中,华为提出了“一云二网三平台”的智慧城市整体架构,“一云”即云数据中心;“二网”即城市通信网和城市物联网;“三平台”包括:ICT能力开放平台、大数据服务支撑平台、业务应用使能平台。
上述架构具有以下特点:平台是开放的,有生命力,而不是一个固化的、封闭的,它能够不断接纳越来越多的应用在上面生长。这就像生命,开放,有生命力,有自我学习,自我成长的基因。
笔者小结
中国智慧城市建设起步并不算早,也走过不少弯路,从智慧教育、智慧医疗等单个项目的建设,到一个城市的政务、交通、医疗、教育、民生等所有环节的打通,从把它看成一个个冷冰冰的项目,到 “生命有机体”建设的感悟与认知,这是中国智慧城市建设的一大跨步。
只有认知到智慧城市建设是有生命的,并找准适合自身城市发展的生命轨迹,完善神经系统,才能将智慧城市建设真正落地,真正建设成民众喜欢并热爱的城市。因为,城市并不需要一大堆一大堆的传感器,一个又一个的摄像监控,我们希望的,仍然是哥本哈根的纯净空气,阿姆斯特丹的便利交通,维也纳的城市文明,巴塞罗那的阳光以及深圳龙岗的便民服务。
本文作者为曹建菊,文章来源为企业网D1Net。
点击阅读原文,详细了解华为智慧城市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