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用“神经系统”解构智慧城市,华为的用心丝丝入扣

2017-11-22 郑凯 华为企业业务


我们都有同样的大城市印象:钢筋混凝土的丛林,一眼望不到边的摩天大楼与高架桥纵横交错,密集的人流和拥挤的街道,充满了喧嚣和无序。


其实,在这样看似杂乱无章的城市当中,建设智慧的城市本质上就是一个将无序转化为有序的过程。

 

如果我们将城市中发生的每个行为都看成数据,那么在城市上空交织的数据网络就是有序的,换个角度看,在数据的世界里,城市就有些像是回归了田园,联通不同应用的数据链条像是田间地垄,阡陌纵横中更显得欣欣向荣。

 

所以,什么是智慧城市?


就是通过联接实现数据的交互,并从数据的分析形成感知,再通过智能的感知指导应用,来赋予城市新的生命力。正如华为EBG中国区总裁蔡英华在18日召开的“华为智慧城市峰会2017”上所说,“智慧城市是一个有机生命体,要具有自我演进、自我造血功能,智慧城市建设也是一个迭代演进的过程,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华为EBG中国区总裁蔡英华


那么,华为对智慧城市有何种新的解读?


神经系统的解读更有实际意义


这几年,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ICT技术的发展,智慧城市的难点也被逐一击破,看到了走向落地的契机。


在各种针对智慧城市的对策当中,最流行的一种的就是“城市大脑”。作为一个城市的大脑,它可以为政府部门和企业打通信息关卡,为城市治理建设共享数据大平台。其实,这种中心化的思维符合了云计算时代的发展背景,对处理数据大集中有明显的促进,但并没有对传统智慧城市的架构有本质上的创新。


蔡英华,“华为公司致力于打造智慧城市神经系统,助力城市数字化转型,作为全球领先的ICT供应商,华为有能力,有信心为智慧城市建设打造全球领先的‘神经系统’。”


我们知道,神经系统包含了大脑,但又不止于大脑。因为智慧城市是一个庞大的有机体,需要从端点感知、信息传送、大脑分析决策、再到反馈指令、完成行动,这需要一个完整的神经网络来实现闭环。


所以,华为的优势不仅在于智慧的大脑,更在于物联网以及终端的联接,所以称之为“城市神经系统”。


如前文所总结的,智慧城市需要通过感知来驱动应用,显然,神经系统才可以通过无处不在的网络,感知城市运行所有的末梢环节,来将智慧城市的意义发挥到最大。换言之,智慧城市解决的不仅仅是虚拟世界的数据,更多的是要通过对虚拟世界的控制反馈到物理世界的智能化。

 

这就是华为对智慧城市最新的解读,比城市大脑的意义更进了一步。


四大制约因素和华为之道


当然,无论理论基础做到何种创新,智慧城市所有的目标都是落地,同时因为城市建设的复杂性和陈旧的基础设施和观念所限,大多数的智慧城市都只能算是刚刚起步。

 

华为EBG中国区智慧城市首席专家洪小舟认为,“智慧城市建设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没有终点,只有建设的先后。”


华为EBG中国区智慧城市首席专家洪小舟


但是不得不承认,智慧城市在通往成功的路上,仍然有很多的制约因素。洪小舟认为,主要有基础薄弱,机制不畅,财政投入和技术难度四个大的痛点。


首先,基础薄弱更多的体现在数据的统筹难上。

传统政务更多的是条形的建设,跨部门打通比较差,数据统筹也比较差。而华为更多的关注ICT基础设施,通过平台型的建设进行数据拉通和数据整合,可以发挥很好的打通效应。


其次,机制问题主要因为目前地方政府很多方面没有打通,在进行智慧城市建设时有很多阻碍。

这一点,华为一直认为智慧城市是“一把手工程”,所以华为通过顶层设计针对管理机制、管理组织来设计大数据局、智慧办等机构,解决智慧城市建设横向统筹机制的问题。


第三,财政问题,更多是观念上的陈旧。

有些地方政府尚未发现智慧城市是数字经济时代的抓手。而华为在一些智慧城市项目里帮助地方政府实现产业的升级和转型。而政府方面也在积极做出改变。国家信息中心主任程晓波就谈到,“十九大”对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做出了新的部署,对智慧城市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


最后,技术难度方面。

因为智慧城市涉及到技术环节多样,所以需要不同领域的企业开放合作,共同做出最佳实践。那么,华为基于“平台+生态”的战略,本身有强大的ICT技术实力、又有丰富的智慧城市生态圈的合作伙伴。华为可以做到聚合众智众力,联合各个环节的企业在各自领域做好自己擅长的事情,更好服务客户、成就客户。


不难发现,华为不仅对智慧城市有了全新认知,更有落地的实践,所以围绕这四大典型的制约因素,华为都一一给出了解决之道。

 

目前,华为智慧城市解决方案已帮助全球40多个国家建设了120多个智慧城市。在中国,仅2016年,华为就参与了42个智慧城市项目的建设,与62个城市签署了智慧城市战略合作协议。毫无疑问,华为在智慧城市领域的领先地位,就是通过这些活生生实例,一点一滴的积累而来的。

 

潍坊模式背后的启示


在刚刚结束的巴塞罗那智慧城市博览会上,山东潍坊从全球300多个参评城市中脱颖而出,获得“2017年世界智慧城市提名奖”。同时在亚太智慧城市高峰论坛获得国家信息中心和IDG颁发的“2017中国领军智慧城市奖”

 

作为华为助力智慧城市建设的一个新的标杆,潍坊模式显然可以给全球建设中的智慧城市更多的启示。

 

山东省潍坊市智慧办副主任胡延年坦言,在早期的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也走了很多弯路,“IBM从2008年提出智慧城市,2010年进入中国,我们当时建设了很多内容,花了很多力气,但老百姓感受不到,建设者和感受者脱节。”


山东省潍坊市智慧办副主任胡延年


所以,让胡延年反思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智慧城市建设要以人为本,通过信息化技术的手段,让市民切实的感受到智慧城市对他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便利。而与华为的结缘,则让潍坊智慧城市的建设又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我们和华为基于NB-IoT物联潍坊建设,通过物联网的因素,把智慧城市建设维度更高、更深地拓展出去。原本只是人与人之间的联接,但有了物联网之后,就把建设的维度扩展到人与物和物与物的范畴。我们由此打造的城市核心系统,可以更好的收集数据,使决策变得更精准科学。” 胡延年说。

 

同时,华为EBG中国区智慧城市业务部总裁张延德在总结潍坊模式的成功时,也认为潍坊给了华为很多的启发,“想要建设智慧城市需要满足四个条件:一是智慧城市的建设一定是一把手工程;二是建设智慧城市过程中,需要扎实的执行团队;三是有扎实的投资,通过市场唤醒产业;四是成功支持背后,需要有以数字化为基础的平台和环境。而潍坊市政府和华为以及华为合作伙伴,共同努力创造了这四个条件,打造出了‘智慧潍坊’这一标杆。”


华为EBG中国区智慧城市业务部总裁张延德


在此过程中,华为对潍坊的投入可不仅仅是技术,更多的通过生态搭建来推进整个潍坊的产业转型,比如前不久,华为携手合作伙伴在潍坊建立了华为潍坊城市物联网产业联盟,到目前为止已经聚集了超过50家企业,业务范围覆盖环保、停车、农业、水务、养老等诸多领域,目标是用3-5年时间形成100亿元规模的物联网产业。


我们常说,智慧似乎是看不着摸不到的东西,但华为对智慧城市的投入和努力是实实在在的,前有深圳智慧龙岗的案例支撑,如今又有智慧潍坊的标杆效应,这些成功都不是偶然,华为对智慧城市的用心丝丝入扣。



猜你喜欢:




☜ 左右滑动下方图片 ☞

了解更多华为企业业务产品及解决方案



 

点击阅读原文,回顾

全球智慧城市博览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