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真爱,就是给与限制|语文老顽童

2015-10-16 读写微课程



开栏语

iduxie

专栏“语文老顽童”今天诞生啦!本专栏由青年名师、游戏作文创始人何捷老师主笔,每周与读者见一次面,与家长们分享他的教育理念,与孩子们分享他的学习方法。



何捷,福州教育研究院小学语文教研员。福建省青年名师,作家。福建省语文学科带头人。全国新作文写作联盟盟主。福建省语文学会小学专委会秘书长,常务理事。福建省作协成员。福建地区“游戏作文”“百字作文”创始人和倡导者,近年来提出“写作教学进行时”这一全新作文教学主张。“第八届全国阅读教学观摩赛”“第三届全国作文教学擂台赛”“福建省首届教师素养大赛”特等奖获得者。已出版《作文真经》《何捷老师的游戏作文风暴》《一线立场》等近二十部个人专著、专辑。教育专题博客——“何捷的教学世界”为基础教育阵营的关注焦点。


真爱,就是给予限制福州教育研究院 何捷


曾仕强教授在山东教育频道的《亲子关系》讲座中说:真爱,就是给予限制。


第一次听到这句话时,我感到诧异,很久没有回过神来。脑子里不断回响曾老师的话,出现了一幅幅关于爱的画面。三五天的时间,我都在体会,都在琢磨,儿子成长的六七年光景,执教的区区二十个春秋如电影般掠过……最后写成此文,说明我已经认同“真爱,就是给予限制”。


有意思的是,当我在微信朋友圈发表这个观点的时候,朋友们大多表示不理解,不认可。确实,这样的观点让中国人接受,确实有困难。而曾老师关于“真爱,就是给予限制”的观点,就是针对中国人提出来的,特别指向亲子教育。为了充分和朋友分享,我真诚写下来。


我们从冰心先生的“爱满天下”说起。


很多人有误解,认为“爱满天下”就是要爱天下的人,要播散人间都是爱。所以,现在出现泛爱主义,要求施与他人这样的爱,那样爱,强调博爱无界限,无差别,无条件。我听过不少关于师德培训的讲座,无一不是这个调子。说得容易,做起来很难。做不到,就是师德修养不够。而案例中那些像神一样的教师,好像都以救世主形象出现:爱每一个人,全心付出,无怨无悔,甚至走上摧残自我,不顾家人,六亲不认的反人性道路。我想,师德建设之所以大而空泛,声嘶力竭呐喊而无效的原因之一,就是给了每一位普通教师做不到的榜样,试图树立错误的信仰。


曾老师说“爱,首先要自爱。只有当一个人足够的自爱之后,才有可能爱别人。”这就对了,关系理顺了,爱才有可能实现。自爱就是儒家说的修身,爱他人就是达人,“修己达人”才是爱的正道。自爱,就是给自己足够的限制。例如爱吸烟的人,自爱就控制吸烟;喜欢发脾气的人,要自爱就是控制脾气,不随性子,不二过;爱贪小便宜的,自爱就是控制贪念,当伸手要钱的时候能一巴掌拍在自己脸上。我想这么说意思已经足够清楚了,爱自己,就是约束自己,和自己的毛病,问题对抗。战胜了自己,你的德行修养就获得提升,你就显得有教养。有教养的人,看起来才觉得有爱。猥琐,凶残,虚伪,品行不端的人向你说爱,你会信服,会接受么?所以,自爱就在自我约束中锻炼成长。所以,师德修养,一句话就可以概括:身正为范。


道理,往往可以很简单。越是阐释,越多错误。


自我的爱越来越多,满溢出来了,就能温及他人。因此冰心才说“爱满天下”。可见,冰心先生是有足够自爱的,因为她满溢出来的爱能波及天下,想来何等的宏大,哪是我们这样的凡人所能做到的?因此,冰心只能一个,冰心先生才能永生。爱,就是让你获得永生的能量。而我们能做的就是理解后实践,而不是实现。提出各种非分的要求,让凡人做到,原本就是无知的。


再说爱他人,也是给予限制。例如,妻子爱老公,可以限制他回家的时间,频率。不要以为那是管制,那就是爱。男人有时候很调皮,玩心重,不喜欢着家。爱他,爱这个家,就限制他,不要让他在花花世界中迷失自己;丈夫爱妻子,就限制她工作的强度,不要太拼命,受伤了,做不下去了,就回家,家里有依靠。爱她,爱这个家,就避免她过于劳累,宁愿自己受累也不舍得她和自己一样。如果没有理解“爱就是限制”的道理,就会有各种矛盾。如:为什么老是管着我,监视我,侵犯我的隐私权?为什么总要我不要积极进取,而你却奋发向上,难道是有意造成差距?我想,许多家庭,许多夫妻间的矛盾即在于没有弄清楚什么是爱,如何去爱。


当然,如果你把这样的限制上升为《不和陌生人说话》中冯远征饰演角色施展的家暴,那不是我们讨论的话题。曾老师说:中国文化的精髓就在中庸。中就是“合理”,中庸就是“合理的刚刚好”。我们多体会,偏激无助于讨论和解决问题。


父母的爱才是我要说的重点。父母爱孩子,最关键的就是要限制他,无限制的爱就是溺爱。例如,冬天早晨极寒,理智的,懂爱的父母却要限制儿女起床的时间,要告诉他不迟到是一个学生基本的规范。不爱的就随他去,多睡会儿有益身体,迟到也没什么大不了。儿女很敏感,会在这些细节差异中发现漏洞,越来越迟,磨磨蹭蹭,养成终身不良习惯。当儿女成人后,也许就因为不良习惯而造成碌碌无为,一事无成。此时父母老去,再也无法限制,限制不了。他们会纳闷:怎么会这样?哪里出错了?其实他们怎么也想不明白是简单的道理:没有限制的爱必然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


再举家庭教育中“有限制的爱”的事例,可以说就是生活常态,足见中国的父母是知道如何爱的。爱孩子,担心他过于肥胖的,就限制他的饮食;担心他视力受损的,就限制他看电视的时间;担心他过于顽皮的,就限制他活动的时间……外国人总以为中国的父母管得过多,有不少思想先进的父母也崇尚西化教育,希望子女无约束的,自由地发展。自由很好,是人类的最高精神享受。但我希望这样的父母必须确保你的子女终身靠自己,就这样自己独个发展下去。因为他没有约束,不能适应群体生活。他们进入校园后,首先就要遭到制度的惩罚,因为他的心中只有自己,不能适应各种约束。让儿女遭受这样的困境,做父母的要反思。中国的娃还是中式教育最合适。


限制,就是爱的表现。限制,证明父母关注儿女成长的每一个细节,用自己过往的经验在纠偏。有意思的是,这样神秘而真诚的爱,藏在限制中的爱,只有当儿女也成为父母的时候才能体会。所以,我们常常看见子女对抗这样的限制,而子女成为父母的时候,也这样限制下一代。我们这样做却不知道为什么,其实是我们在爱的限制中长大,体会到限制中的爱。我们总是用最好的方式对待我们的亲骨肉。有个别天资聪颖的在年幼的时候就能够理解,我们通常会叫他懂事的孩子。大家仔细回味一下,身边懂事的孩子,除了乐于接受这样的限制外,会慢慢转变为对自我的约束。他们,从心灵深处认同限制,感受到限制中的爱。


教师对儿童的爱更应该体现为限制。班级授课制,最大最普遍的爱就是限制儿童个体对他人产生影响,确保集体的学习共享。所以,我们会限制儿童上课不要随意走动,说话;不要随意迟到,缺席;不要随意缺交作业,拖欠功课;不要随意和同学争吵,打斗……限制,就是施与爱的规则,爱的范式,让儿童不要在放任自流中成长,不要在年幼时就成为唯我独尊,挡我者必死的“任我行”,不要以一己之私影响他人。限制的目的就是爱大家,爱集体中的每一个人。照这样看,师德的最本质表现就是合理而规范的管理,让爱施与每一个儿童,确保集体进步。学校德育的最高价值取向,最直观的体现就是制度的完善,规范次序的合理化建设。


仅此而已,和各种花架子,各色的活动,各种的奖状,各项的评比毫无关系。


如果这样理顺思路,我们努力成为有道德的人,有德行的教师,会不会觉得靠谱一些,我们都能做到了呢?傅佩荣教授说:德者,得也。原本“德”就是一种已经具备,拥有,形成的素养,体现为不同的言行举止而已,是自然而然的内质外化。如今异化为各种高不可攀的圣人之道,难怪各种关乎“德”的建设离人心渐行渐远。


我们常听闻在国外餐馆里高声喧哗的是中国人,公众场所随地吐痰的是中国人,打折购物不排队的是中国人。不要误会,那不是中国人,那只是小时候没有被爱,没有被约束的亚中国人。有教养的中国人,从小就被限制,限制他们的,除了父母,就是老师。如果,全社会都能形成“爱就是限制”的共识,那就是国家之幸,民族之幸。这个道理往大了说也一样。国家之间的友爱,也就是相互限制。限制核能拥有量,生化武器拥有量,限制能源开采,限制领空识别……我们身处和平的年代,签订各种限制条约就是要让世界各国记住:互相关爱,互相限制,才能共荣发展。


没有限制,爱打谁就打谁,爱侵略谁就侵略谁,之前的世界大战就是这样爆发的。我们不要重蹈覆辙。从教育做起,从每一个家庭开始,从培养自己的子女做起。


关于“读写微课程”

“读写微课程”,由福建省语文学会《海峡青少年读写》杂志主办。每天10分钟,增长你的“阅读+作文”功力。

请长按下方二维码,点击“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