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老根说字|武——古代的阅兵式

2015-09-02 读写微课程


王立根
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福建省语文学会名誉会长,《海峡青少年读写》杂志社长、编委会副主任。


在中国古代就有阅兵仪式,这可从“武”字看出,“武”现在是“武器”、“武装”、“勇猛”等义讲,但在古代它的本义却是“征伐”“阅兵”“示威”之类的意思。“伐者必有行”,阅兵者必执武器而行进,甲骨文“武”字是个会意字,上面是个“戈”,表示武器;下面是个“止”,表示行进,合起来就是“拿着武器前进”,实际上就是“出征”或“阅兵”,显示“威武”。字形上看,从甲骨文到篆文它的形体虽然小有变化,但构成该字的要素却始终没变。


抗战胜利阅兵式时一定有人会被整齐划一、无懈可击的力量感所震慑,同时也会被其中所蕴含的庄严肃穆的美感所鼓舞。其意义在于“不战而屈人之兵”,为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这次阅兵,我国就可以向世界展示人民解放军的军容、军貌、军心,可以向世界展示中国的军事装备实力。有了这些硬实力支撑,才能在国际博弈中让对手心有忌惮,才能让伙伴安心合作跟随,才能在战略博弈时让形势往更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此时借机展示,内涵深刻,意义非凡。


此次纪念活动的主题是“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中国古代早就认识珍爱和平的重要性。《尚书·武成》中说“偃武修文”,“偃”是停止的意思,“修”是提倡的意思,“偃武修文”就是指停止征戈,提倡文教。后来从“征伐”、“阅兵”引申出“勇猛”来,所以几千年来,这个字一直是“勇武”、“威武”的代名词,和“文”相对应。但造字法的新解足见那时的人们对战争已经厌恶,渴望和平,提倡德教。“止戈为武”的意思是武字是止戈两字合成的,所以要能止战,才是真正的武功。后也指不用武力而使对方屈服,才是武术的最高境界。《汉书·武五子传》说:“是以仓颉作书,‘止’、‘戈’为‘武’,圣人以武禁暴整乱,止息干戈。”意思是说仓颉造字时以“止”和“戈”造出“武”气干戈(战争)的目的。其实这是个善意的解释,“武”字固然是从“止”从‘戈。但“止”并非是“停止”的意思,而是“前进”的意思,《说文解字》也用“止戈为武”来解释“武”字,也是想当然的!


“武”有阅兵行进的意思,所以有时“武”后也用来指“脚”、“足迹”。《楚辞·离骚》里说“忽奔走于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这里的“武”是表示“足迹”的意思。在古代文献中有“半步为武”的句子,这里的“武”是表示一种长度单位,“步武”连用就是表示“距离近”的意思。



关于“读写微课程”

“读写微课程”,由福建省语文学会《海峡青少年读写》杂志主办。每天10分钟,增长你的“阅读+作文”功力。

请长按下方二维码,点击“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