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小学即将推出新版教材?名师何捷有话说|语文榕

2016-07-20 读写微课程
    ↑↑↑点击关注【读写微课程】,探寻读写智慧

  在前段时间举行的语文版义务教育修订版教材使用暨培训工作会上,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透露,今年秋季,400多万中小学生将启用新修订的语文版一年级和七年级语文教材。

  消息一出,未曾确认已然引发大家高度关注。网上热传一年级教材变化中,有“亲子共读”、“课外阅读”、“口语交际”等,然而,热议的焦点却是“识字”提前,“拼音”滞后。为什么单独拼音滞后引发关注?


文/何捷(福州教育研究院 教研员)


  何捷  福州教育研究院  教研员

  作家,福建名师。全国新作文写作联盟盟主。福建省语文学会小学专委会秘书长,常务理事,福建省作协成员。“游戏作文”“百字作文”创始人和倡导者,近年来提出“写作教学进行时”这一全新作文教学主张。《语文教学通讯》《小学教学》《小学语文教师》《新作文》《班主任之友》等期刊的封面人物。先后撰写文章一千六百余篇发表于《人民教育》等期刊,在北京,西藏,宁夏等十余省市公开示范,讲座数百场。已出版《何捷老师的游戏作文风暴》等近三十余部个人专著、专辑。教育专题博客——“何捷的教学世界”为基础教育阵营的关注焦点。


  坊间闻:秋季一年级教材更换。未曾确认已然引发高度关注。


  热议的焦点是“识字”提前,“拼音”滞后。同时,微信中出现了几张教材“白书”图片,发现一年级教材变化中,还有“亲子共读”、“课外阅读”、“口语交际”等项目的介入,确实让人耳目一新。让人不解的是“为什么单独拼音滞后引发关注”?


  先教什么,再教什么,顺序不是重点,也不应该成为热点。拼音本身没有问题,教学中过度,过量,过高的要求才是问题。儿童进入学校教学体系中,开始就遇到难点,就在一个看似熟悉的学习项目中遇到障碍,每日在枯燥的“直呼”与“拼读”中纠缠,直接让儿童对母语学习产生了误解:语文,就这么无聊么?语文,就这么难么?


  而如今将拼音教学滞后并非取消,如果教学程度或方式不变的话,只不过是将“一开始遇难”变为“一两个月后遇难”,这真不值得鼓与呼。而识字教学“打头阵”如果操作不当,结果也是一样的。


  识字写字怎么教,起步阶段的教要达到什么目的,做何种要求?这都要在实践中,可能在教师教学操作的刹那间取舍,而这一切,也将决定着儿童对母语的第一印象。毕竟,相对于“拼音”而言,“汉字”学习的难度是更大的。一个字及其所涵盖的容量,需要掌握的知识,运用时借助的技巧等,远远超过拼音。


  好的教材,不仅带来“当下快乐”,更重要的是引发“丰富烂漫”。对于教材的变化,真正值得关注的是什么?


一、教材中透露出人性化理念


  关注学习者的切身需要,符合学习的认知规律,服务于儿童学习母语的未来的“可能”。顺序调整的背后,更让人欣喜的应是:


  • 对学情由“漠然”到“因循”的态度转变;


  • 教学从“灌输”到“服务”的方法转变;


  • 儿童从“接受”到“主动”的认识转变。


  一年级入学,母语教育承载的“工具性”之余,更多是的辅助学习习惯的养成,满足自学能力的提升,丰富学习的经历。伴随这一切的,应是愉快、欢喜、幸福的情感体验,这是一种特别值得传承与延绵的“学习情态”。从小奠基,影响终身。教材的变化,朝着有利于情态形成、习惯养成、能力提升的方向发展,自然值得点赞。如果顺序的调整,能让“课堂教学”带来的独特经历更深入人心,更让儿童欢喜,这真值得欢呼。其实,识字的目的是服务读写,拼音学习的目的也是服务读写,殊途同归,重在教学的过程、方法、态度,而不在于先后顺序。


二、对阅读的重视具有里程碑意义


  一年级教材中把“亲子共读”、“课外阅读”纳入教材,无疑是划时代意义的。我们甚至可以将使用部编版教材的这一年确定为“全民阅读实施元年”。无论之前这件事有多少人提及,有多少意义重大的事件发生,与“进入教材”相比,影响力都是无法企及的。


  可以畅想:从一年级起一路读下去,每一个儿童以及由儿童成长的公民就有了文化的根源,我们的民族就夯筑起文化的高台,世界文明与中华民族的文明就在阅读这座桥梁上相遇、融合。而教材的介入,让这样的畅想成为可执行、可预期的实实在在的进程,让人踏实。不过,也要警惕阅读“教材化”可能造成的狭隘结局。教材推荐的就读,将“读”异化为另一形式的“作业”。千万不要忘记“写作”教材化之后,目前就是这样的尴尬。衷心希望阅读教材化之后,不要滋生出各种另类。


三、表达能力有了准确的起点定位


  一年级教材中重视口语交际教学,以独特的教学板块介入,体现了对“表达”的重视。表达,历来有“神而明之”的自悟主张。以“口语交际”这一概念本身而言,出现也并非一帆风顺。从春秋时期的兴盛,到建国以来《大纲》中“说话”“口语表达”等概念本身的反复摇摆,再到《课程标准》中坚定而明确的定位,终于落地到教材中。似乎春天已经到来。但我们知道现实是很骨感的,口语交际教学在具体实施中,一直处于“婢女”的地位,呼之即来挥之即去,时常被遗忘,因为没有纸笔考察的压力。


  如今,教材从一年级起就予以重视,纳入教学,参与母语学科教学课程的建构,这应然是重大的利好消息。对口语交际的重视,必定对写作能力提升起到积极作用。“说”到“写”的迁移与互证,在教材层面得到承认,有益于儿童表达能力的顺利进阶。利弊总是共存的。口语交际教学很容易被简化为另一种“训练”。当它被孤立在读写之外,成为新一个让儿童难以产生兴趣的学科时,不能不说是丧失一次可贵的提升表达能力的机遇。因此,要特别关注对这一“古老”而又“崭新”的教学内容的重视。


  教材中还引入了让人欢喜的儿歌、童谣、民谚等,这些都值得我们关注,这一代小孩确实有福,教材生动活泼、多元丰富,让课堂教学的改观更加值得期待。同时也略感遗憾。例如:


  • 世界公认的最佳学本“绘本”没有介入,


  • 时代气息浓重的“网络”未能体现,


  • “童戏”板块未曾设计……


  从更大范围看,依然还有视野狭小的局限。多样态的课外教学势必成为有益补充。统整“读”“写”“绘”“歌”“舞”“作”等的全科教学理念,也将带来更多启迪。


  相比之下,这些是否更应该引发我们的关注?


你可能喜欢:

1.假期,可以这样预学 | 语文榕

2.缺乏维“他”命的中国式教育 | 语文榕


关于“读写微课程”

阅读力=学习力!写作力=思考力!

“读写微课程”由福建海峡基础教育研究院、福建省语文学会《海峡青少年读写》杂志主办。每天10分钟,增长你的“阅读+写作”功力。

请长按下方二维码,点击“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