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特级教师张祖庆:为什么读了那么多书,作文还是写不好

2016-09-21 读写微课程
↑↑↑点击关注【读写微课程】,探寻读写智慧

为什么明明读了很多书,孩子的作文还是写不好?著名特级教师张祖庆,一一为您剖析。


张祖庆


  为什么读了那么多书,孩子作文还是写不好?——这大概是中国家长和语文老师问得最多的一个问题。这大概也是一个无解的问题。


1


  先分析一下提出这个问题的逻辑问题。



  提这个问题的人,事先有一个先验的逻辑前提——读得多,一定写得好!或者,写得好的人,一定读得多。有这样的逻辑大前提的存在,当看到自己的孩子(学生),读了很多书,却仍然写不出好文章,于是,焦急,困惑,便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让我们先来对这样的逻辑,一一解剖。


  首先,“读得多,一定写得好”,一定是对的吗?非也! 


  不说远的,就拿我的初中同学小王来说吧。小王非常喜欢读书——读武侠书。凡是华语世界能找到的武侠小说,他都读过;举凡武侠小说中的人物,如数家珍。但是,他却写不出一句类似武侠的文字。说句不怕见笑的话,他初中辍学后,追女朋友的情书,好几封,是我代写的。照例,武侠书中,写男女爱得死去活来的情节多如牛毛,随便引用几句,便足以让女友哭得稀里哗啦。但是,他就是写不出来。小王的案例,绝不是个例。


  读得多,不一定写得好。


  其次,“写得好的,必定读得多”,这对吗?也不一定。


  大教育家卢梭,书读得并不多,但一出手,他写的《爱弥儿》就成为了永恒的经典。海伦·凯勒,盲人作家,读得不多,但她依然可以写出很经典的作品。中国作家莫言,也说自己写了那么多作品,并不是因为读书多,而是家乡那片有故事的土地,给了他很多灵感。


  读得多,不一定写得好;写得好,不一定源于读得多。


  读得多,是写得好的可能条件,当然,也许是重要条件,但绝不是唯一条件。


2


  再来剖析提问者的心态。


  提这个问题的人,大多患有焦虑症。在他们看来,读书和写作,就应该像抽水机一样:阅读,就是把水从河道里抽上来;写作,就是从出口把水排出来。而现在,读了那么多书,,却不见写出好作文来,急啊!


  这是一种急功近利的心态在作祟。


  无论是动物还是植物,成长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时间。


  而我们的家长、老师,却指望孩子今天阅读,明天成为作家。这,显然是违背客观规律的。


  阅读,是长根的事业;写作,是开花的事业。从长根到开花,需要时间。也许是数月,也许是数年,也许是更长时间。


  我们,需要有酿酒师那样的耐心,更要像农夫一样,日不间断,默默守望。


  也许,整个小学阶段,都在酿酒。滴不出酒的时候,不要急于把酒糟倒掉,而是要学会静静等待。有些酒,十几天就可以芬芳四溢;有些酒,需要十八个春夏秋冬啊!


  小学阶段只管大量阅读,努力了,暂时作文写不好,不要紧。读过的东西,一定窖藏在岁月深处。它们在等待合适的时机,汩汩流出,满室生香。


3


  也许,你会说,别站着说话不腰疼,我和我的孩子有考试压力啊!于是,你会继续执着地问“为什么读了那么多书,作文仍然写不好”。好,丢开除了上述“大道理”,我们试着来探讨一些“小原因”。




第一,读得多,但读得浅。孩子虽然读了很多书,但读的是没有任何挑战性的书,且这些书读一本,后面的基本用不着读了。因为这样的书,不断地重复自己;儿童阅读这样浅的书,等于浪费生命。这样的书,太多了。市场上大部分很畅销的类型书,都是。恕我不一一举例了。不然,找抽,我怕怕。


第二,读得多,但读得泛。书虽然读得多,但是从来没有专注于一个作家,深入研究,或没有系统地读一类书。这样的阅读,如惊鸿一瞥,如水过地皮,如小猴子下山,所得,就无多了。


第三,读得多,但想得少。很多时候,孩子读书,只留意故事情节怎么生动曲折,很少停下来研究作者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这么写的。这样的阅读,多则多矣,但从学习写作的角度审视,效率就比较低下。


第四,读得多,但丢得快。读了很多书,但是从来没有主动积累的意识。随着时间的流逝,只记住了一个轮廓。书中最精华的语言,一句都没有留下来。岁月流逝,连轮廓,都还给作者了。


第五,读得多,但写得少。写作,不是牧羊——只要有草,羊是吃着吃着就会长大的;同理,写作,不是读着读着,自然会的。“操千曲然后晓声”,写作是需要不断练习的。好多人,书一本又一本地读,但就是不愿意写文章。写的能力,没有被充分发掘出来。写不好,也就正常了。


4


  针对这“五多五少”,我提五点建议:




一是教师和家长要在尊重孩子阅读口味的前提下,适当引导,让孩子接触更多第一流的好书。是谓“取法乎上”。具体做法:参照网络上一些权威机构或者名师、作家的多个版本的推荐书目,寻找那些不断被提及的书。这些被不同的人不约而同推荐到的书,大部分都非常棒。暂时读不懂,家长、教师可以放一放,等他可以阅读了,由成人陪着儿童一起读。当然,推荐阅读和自主阅读,要相结合。否则,儿童要逆反的。


二是引导学生在某段时间内,深入一个作家的作品中, 潜心阅读,反复研究。从选材、构思、风格等维度细细琢磨,并且有选择地模仿写作。三年级研究《查理和巧克力工厂》系列,四年级研究凯斯特纳系列,五年级研究西顿动物小说,六年级阅读米切尔.恩德……(这样的好作家,太多了)正如学者袁袤翔说的,一个人阅读要经历三个阶段:神游、神交、神合。只有反复地去读,你才能进入到书当中“神游”;只有阅读这个作者的系列书,你才可以和他“神交”;当你跟他神交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你就跟他“神合”了,你说出来的话写出来的文章,就打上他的烙印。如此慢慢浸泡,儿童的语言品质,就会卓尔不群。


三是引导学生在读书时,要站在作者是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的角度,研究写作方法。《成都商报》记者杜玉飞曾在一次沙龙上说过这样的话:“小学时,我读过不少经典作品,但是个作文低能儿。后来,成为记者,由于职业的关系,我通过大量写作、跟三教九流的人接触、深度融入这个社会后,我再回过头读哪些经典,再看背诵过的古诗文,发现自己的角度变了,我会去探究作者的写作方法、作者的匠心。甚至,看电影,特别关注电影是如何开头的,故事是如何讲述的,高潮在哪里?表现了哪些人性最可贵最震撼的东西……"这番话生动地说明,老师和家长要培养孩子的‘作者意识’——只有通过多写,才能体会写作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有了这种体验,才能带着作者意识,去阅读一本书,与书的作者“心心相印”“将心比心”,才能把文章的妙处读出来,并带领学生进行品析、迁移。


四是加强语言积累,引导孩子分门别类地去积累言语材料。比如,读曹文轩的《草房子》,可以让学生把作者写油麻地几个少年的外貌集中一起,然后再找一些其他文学作品中的外貌描写,研究名家写外貌有什么技巧。教师要学生帮助建立自己的语言仓库,经常翻一翻,偶尔用一用,慢慢地,这些语言材料就成为自己语言系统的组成部分;写作时,就会意到笔随。


五是在阅读的过程中,千方百计激发写作动机,让学生产生一种非写不可的强烈冲动。如此一来,他就会主动从读中学写。管建刚老师多次谦虚地说自己的阅读是“投机取巧”——要写《一线表扬学》,他把能找到的关于表扬,关于激励的书,全部找来,然后写作。这样在写作动机激发下的阅读,是高效的,也是容易被吸收的。成都万庆华老师,带学生集体创作小说,在写作之前,带着孩子们研究相关的一群书,孩子们的写作,就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可见,写作动机一旦被充分激发,阅读,就更为高效——当然,写作也更有效。



来源:快微课(i2reads)

作者:张祖庆,浙江省特级教师,儿童阅读推广人。“下城区张祖庆名师智慧空间”领衔人,央视教育频道“东方名家“特约讲师、“浙派名师”学科导师。编著有《张祖庆讲语文》《小学生萧红读本》《新经典日日诵》等,本文经授权转载。


扩展阅读:
很牛的语文老师,谈10条写作心得

我小时写作文,总是写不出,每次写完了一数,字数不够,就凑字数,在后面加上“啊,我今天上学了,真高兴啊!”,数数还不够,就继续凑“我从小到大从来没这么高兴过,上学是一件多高兴的事啊!”反正写来写去就是为了凑。


看到这位语文老师的总结,就感叹:有了这十条,爸妈再也不用担心我的作文啦!


一、写外貌不用“有”


作文如何写外貌?孩子的作文里总会看到类似这样的名子:“XX可漂亮了,她有一头卷卷的黄头发,有一双乌黑的葡萄般的大眼睛,有一个高高的鼻子,还有一张樱桃小嘴。”


如果你试着让他们去掉文中的“有”,把文字重新串联一遍,会发现作文顺了很多。写上段文字的同学经蒋老师指导后修改如下:“XX可漂亮啦。一头卷卷的黄头发自然地披在肩上。她的眼睛太吸引人了,乌黑乌黑葡萄一般。高高的鼻子,和樱桃小嘴配合起来,有点混血的味道,同学们可喜欢她啦。”是不是读起来舒服多了?


二、写说不单写“说”


让孩子比较以下三句话。

张三说:“……”;

张三无可奈何地说:“……”;

张三摊了摊手,一副无可奈何的样子:“……”


显然,让人物说话有多种方式,写语言可以不用出现“说”而是在语言前面加上动作和神态,通过一定的训练掌握这样的技巧让孩子的写作水平切实得到提升,让他们学会细节描写,不会仅干巴巴的地写“某某说”。


三、写想不出现“想”


遇到描写心理活动时,这样的句子已经被孩子们写滥:“我脑子里跳出两个小人,一个小人……另一个小人……”不用这个句子又该怎么写?最常用的就是“我心想”。如某学生写: “数学老师出了一道难题要带回家写的。我心想:天哪!这该怎么办呢?”


按照蒋老师“写想不用想”的技巧,去掉:“我心想”三个字如何?“数学老师出了一道难题要带回家写的。天哪!这该怎么办呢?”是不是更简洁精练?别忘了提醒孩子要给心理描写加上适当感叹词。


四、不用成语


作文为什么写不长?都是成语惹的祸!蒋老师此言一出震惊四座。不是说多用成语才显得有文采吗?其实不然,在“就是不用成语”写作技巧中,蒋老师指出:当作文中只会按照套路使用成语时,文章细节就没了,还不如让孩子老老实实把自己看到的感受都写出来。什么天高云淡、风和日丽、桃红柳绿、炯炯有神、心旷神怡……这些被用滥的成语还是少出现为妙。


比如,写春天别用“风和日丽”,而是这样写:“风儿拂过林梢,原本平静的湖面漾起了圈圈涟漪,湖边的柳树轻摇着身姿,我也忍不住张开双臂,任风抚过我的每一寸肌肤,暖暖的,痒痒的。”想办法用具体的句子替换掉别人用滥的成语,解决孩子作文写不长写不细的难题。


五、遇到“很”和“非常”想一想


对于文章写不长的孩子,可以训练的另一个技巧是:遇到“很”和“非常”想一想。看过无数学生习作,蒋老师发现出现频率最高的字眼包括“很,非常”,请家长提醒孩子,遇到要写这几个字时不要轻易下笔,停下来想一想,是不是非要出现这个字眼?


比如写热,别出现“很热”两个字,学会用其他的描写来体现热:骄阳似火,没有一丝风,树叶低垂毫无生气……文章自然就能写长。


六、环境里面有“真”“情”


到了五六年级孩子都要学习环境描写。如有的孩子会写:“早上天气还挺好的,放学回家时,却哗哗下起雨来。雨珠在下,泪珠在滴,老天也好像在为我哭泣。”


孩子能用环境衬托自己的心情首先要表扬。但是很多孩子只要一写环境,肯定就是小花微笑,小草点头、小鸟歌唱、小雨哭泣,成了套路,难道世界上只有小草、小鸟、小花吗?为什么不能写身边更真实的东西呢?云、雾、桌子,哪怕是电线杆都可以写,这个技巧是提醒孩子不仅要让人活在环境里,还要让人活在真实的环境里。


七、要动连着动


文章要一波三折才好看,但现在的孩子生活都很平淡,你不能强求他们写出一波三折的内容,那就让他们学会一波三折地使用动词,就这是要动连着动——学会连续使用动词。某学生写一场乒乓球球赛:“他发了一个旋转球,让人看得眼花缭乱。”(一句话把文章就给写完了)

学会动词技巧后将修改成:“只见他高高地将球抛起,眼睛死死盯着,球接触球板的一瞬间,他手腕轻轻一抖,脚一跺,球高速旋转着,向这边飞来,让人看得眼花缭乱。”一个动词转瞬变成六七个,文字即刻灵动丰富起来。


八、一秒钟的事写三百字


还是针对作文写不长的一种技巧训练:用三百字来描写1秒钟内发生的事。如关于破校运会跳高纪录瞬间的描写原本只有几十字:只见某某纵身一跳,一下子飞过横杆,新的校运会纪录诞生了!


怎么变成三百字?可以有条理地加上动作解剖:如何助跑、起跳、翻越、落地;加上联想:往届校运会有人挑战失败,平时如何一次次练习等等;还可以加上细节来充实,起跳前如何与同学们进行眼神交流,成功后同学如何向他祝贺……家长可以找一些1秒钟的素材让孩子进行写作练习,学会了这个技巧还怕考试写不出四五百字吗?


九、一段话里至少出现6个标点


很多孩子不会用标点,习作中常只有逗号句号逗号句号,甚至逗号都没有,把老师读到断气为止。针对这个现象,可以让孩子进行“一段话至少出现6种标点”的技巧训练。比如,。?!……:“”


这些标点你的作文中都有吗?没有的话请尝试用起来。经过几次训练后,你会发现孩子的惊人变化:意味深长的句子会写了、人物语言会加进去了,心理活动结合进去了,还会用反问句了,这些句子加进去后,文章当然生动起来。一位作家就曾用这种方法对自己作文写不好的孩子进行训练,收效明显,进步很快。


十、字数三四五


这个技巧说白了就是学习写短句。学了一段时间写作的孩子容易在作文中写长句,而长句写不好就变成病句。事实上很多作家也是以写短句见长的,像沈从文、汪曾祺。家长要提醒孩子注意控制每句话的字数,建议把十几个字几十个字的长句改成只有三四五个字的短句,孩子们会发现这样的作文有语感会舒服很多。


如某学生的原文:“高高的绿绿的草散发着诱人的清香。一根一根都看得那么清楚,很挺拔的样子。”经指导后改成:“草绿了,高了,散发着清香。一根一根,看得清清楚楚,很挺拔的样子。”是不是很有节奏感?


老师认为,孩子学习写作一般要走过4个阶段:


1、写作并不神秘;

2、写作需要技巧;

3、写作强调个性;

4、写作就是生活。


一些孩子在大量读写中,在老师的帮助下会顺利走到第三阶段,甚至第四阶段;但是也有很大一批孩子无法跨越第二阶段。


你可能喜欢:

1.孩子!我宁愿欠你一个快乐的童年,也不愿看到你卑微的成年

2.比学霸还努力,却没得到学霸那样的分数,这公平吗?


关于“读写微课程”

阅读力=学习力!写作力=思考力!

“读写微课程”由福建海峡基础教育研究院、福建省语文学会《海峡青少年读写》杂志主办。每天10分钟,增长你的“阅读+写作”功力。

请长按下方二维码,点击“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