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教育部考试中心披露2016高考作文阅卷报告,看完你该知道怎么写高考作文了

2016-10-12 海教院 读写微课程
↑↑↑点击关注【读写微课程】,探寻读写智慧

2016年高考作文评卷细则、试题解读与趋势前瞻、问题与反思,这些细节,又给2017年高考作文带来了什么启示,下面为您揭晓。


2016全国I卷高考作文评分细则
1


 2016全国I卷高考作文评分细则



(1)48分线:切合题意,属一类文。


  批判分数论是这道题的核心立意。

  批判唯分数论的弊端,批判教育评价的机械单一。

  批评教育目标功利性、短视,批判唯分数论、唯成绩论。

  批评教育方法简单粗暴,不利于孩子人格培养。

  批评教育评价单一,只认分数不认人,只看分数培养不问原因。


(2)42分线:符合题意,属二类文。


  读图不精准,内容信息把握不全面,对寓意理解肤浅。

  对孩子的期望值要因人而异。

  平等对待“学霸”“学渣”。

  好孩子不是夸出来的。


(3)36分线:基本符合题意,属三类卷。


  对漫画内容断章取义。

  只看漫画一半内容。

  引述材料,以批判社会评价单一、功利、短视为内容,没涉及教育评价单一问题。

  如何对待满分和及格。


(4)离题线:36分——25分,属偏离题意。


  不谈漫画内容,不谈教育问题只谈社会评价问题。

  无视唇印掌印,只从孩子表情出发。

  曲解漫画且写作内容不当。

  要保持良好心态。

  奖励不如惩罚、棍棒之下出孝子。


(5)25分以下线:严重离题,与试题无关。


  成功之道。

  知足常乐。

  学习态度。

  创造力。

  青年与未来……


试题解读与趋势前瞻2


(1)漫画至少包含着以下几组矛盾


漫画分析



  • 分数——吻痕、掌印

  • 分数退步——分数进步

  • 表情(人物内心感受)——分数引起的吻痕、掌印


 漫画至少包含着以下几组矛盾:

横向比较:唯以分数论奖惩,奖进罚退——评价目的的功利


纵向比较:退步是否因为奖励?进步是否因为惩罚?——评价方式的粗暴


斜向比较:满分与及格共享“唇印”,高分与低分共享“掌印”——评价标准的荒诞




(2)提炼观点、立意


莫以分数论成败 莫因分数吻我打我

莫让“素质教育”异化为“分数教育”

论二重尺度的意义 教育评价应更具更改与温情

论奖惩制度的应用 建立多元合理的评价体系

因材施教的相对性 请对学霸多一点宽容

为优秀松绑,为进步喝彩

表扬的力量远大于批评 掌掴在脸,伤痛于心


(3)教育部考试中心试题解说


 教育部考试中心试题解说

教育部考试中心张开:


漫画材料要求考生结合漫画的内容和寓意自选角度写作。立足“寓意”的不同角度和深度,对漫画中的人物,考生可以想到自己,也可想到某类群体,甚至可以抽象为人类这一集合概念:人物手中的分数,不仅能理解为学业成绩,也能理解为工作成绩乃至团体、社会或国家的进步程度:人物脸上的吻痕和掌印,除了具体解释成亲吻和掌掴,还可理解为一般意义的表扬与批评;而成绩浮动与奖惩变化之间的多重反差对比,足以引发考生对进步与退步、起点与程度、数量与质量、表扬与批评等问题形成自己的思考与判断,由浅入深地、辩证地认识社会与人生。


譬如表扬或批评的依据皆为分数,这种唯分数论既反映了当下中国教育评价上积重难返的单一化和功利化,又能启发考生联想到古已有之的因材施教传统,进而触动考生反思教育评价的诸多问题,认识到评价之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发展;而这也能启发考生联想到更多领域、更高层次的评价标准体系的建设,毕竟当代社会生活中,评价与奖惩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漫画材料形象、生动、有趣,画面内容对比强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容易让学生联想自己的学习生活,联想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的方式方法问题;而漫画的丰富寓意,又可让学生联想社会变迁的进步与退步,联想人们对某个事件或某种现象的批评与表扬,反思与之相关的许多内容。


材料型作文经多年的实践已相当成熟,在充分展现材料作文写作角度多元、自主立意空间大、入题引导自然的基础上,去年增加了任务驱动型的指令要求,今年又针对具体题目做了不少细致而重要的调整,对写作能力的考查进行新的探索。总的说来,2016年高考全国卷作文引入大量学生熟悉的社会生活内容,激发学生表达真实理解和感受,既避免作文材料假大空泛,又规避套作和宿构对真实写作能力考查的干扰,使材料型作文题的测试功能不断成熟和完善。


关于“任务驱动型作文”:


材料作文去年增加了任务驱动型的指令要求之后,任务驱动型作文越来越火,一时竟有独此一家、别无分店之势;相关的不少文章尤其是应试指南,研究的水平不可谓不高,但不得不说令人遗憾的是,考虑问题的境界却难言其高,太多地还是围绕着如何更好地应试在转;这样,越是任务驱动型作文指导应对得好,就越是违背了推出任务型写作的最低目标:防套,考出学生真实的写作能力;当然,也就离想象和期待中理想的考场作文更远:既有具体针对性、有明确对象感地写作,又体现出有宏观视野、有普遍性高度的思维品质。


关于“任务驱动型作文”:


所以,“说好的”任务驱动型作文呢,今年是貌似没了,但是,任务型写作的精神实质,则尽可能地落实到了几乎每道题中。


事实上今年的做法是,针对具体的题目作细微而重要的调整,从而对写作能力的测试进行新探索。如全国Ⅰ卷作文题“奖惩之后”,在考查学生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转化的能力上,看起来和以前的图画材料作文没什么差别,但新出现的那句“结合漫画材料的内容和寓意”,实则是个“轻任务”,这就提醒考生必须先对漫画的内容尤其是寓意形成自己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再生发议论,才能较好地完成写作任务。




(4)对“教育部考试中心试题解说”的解说


 第一,正确认识“任务驱动型作文”

重视交际、重视情境。


②通过近乎真实写作情境的创设,给出了明确的写作任务,这在考场上要求考生有对象感、有针对性地写作,有利于纠正考场作文的“假大空”取向,包括近年来议论文体写作愈演愈烈的空思辨、伪思辨的玄虚现象……培养学生日常写作的读者意识、文体意识、功能意识。


③拓展了写作试题命制的类型和范围,既给材料作文增添了新的活力,更给作文命题提供了腾挪空间和选择可能;事实上,也只有作文题的变数多了,才能更好地防止套作和宿构,才能倒逼课堂教学去下真功夫,不再把精力放在押题、套作以及太多的应试技巧上,而是放到真切地提高真实的写作能力上面。


体式驱动。即文体、格式的规定。


对象驱动。“对于……你怎么看?”要求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针对材料事件中的具体对象要有对象意识和读者意识。


内容驱动。问题的对立性;内容的指向性;情感的导向性;论说的思辨性(“体现你的……”);策略的操作性。


思维驱动。材料本身的思辨性需要考生对材料进行探究,由简单认识到认知的深化与细化;由问题的争议性、复杂性理顺对单个事件的立场、态度。


说理要求:一般要求就事论事、就事论理,议不离事。


说理范围:选好角度,围绕“内容和含意”集中阐述,厘清己方立场、观点理由起决定作用的概念。


说理态度:强调对象意识与读者意识。“阐述”意味着议论要有针对性,既要申述自己的看法,也要倾听对方的想法。


我们既要深入认识、高度重视“任务驱动型作文”,又不能将这材料作文的“一种”题型缩小成“惟一”形式。我们还是应当回归议论文写作教学的原点,扎扎实实地训练学生议论文写作的“一招一式”基本功,以不变应万变。

 第二,正确认识高考命题要求

1.高考作文命题特别注意“规避套作和宿构”。


2.材料型作文已经比较成熟,并且是今后一段时间里的稳定题型。


3.材料型作文形式多样,不断发展。


2015年“增加了任务驱动型的指令要求”

2016年“针对具体题目做了不少细致而重要的调整”

2017年、2018年……“进行新的探索”


变化的主要是具体“要求”与材料类型。


4.高中作文教学,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内容”,着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近几年全国新课标作文命题的特点和要求:


1.作文的教育功能被强化;


2.考查思辨能力得到普遍重视,论述文写作比较普遍适用;


3.题目及作文内容更为关注生活、社会;


4.材料作文成为主要题型。


作文题型——从“全命题”逐步向“半命题”“去命题”转换,为考生留下了开放的思考空间。


文体发展——以客观再现、复述为主的“记叙文”和以预设观点、举例实证的传统应试“议论文”,渐渐被自主思考、独立判断的“评论文”所代替。


“议论文”往往或明确或内在地限定考生的思想观点,要求其恪守一贯“正确”的价值立场、“高尚”的情趣,需要按照摆事实(提出论点)、讲道理(升华观点)的逻辑链条来展开全文,带有明显套路化倾向。


“评论文”写作,题目下面给出的话题或者材料是开放的,其中思维空间开阔,考生可以基于独立人格和自由思辨而表达一己的个性思考。


基本价值趋势正在自觉引导考生理性放飞基于独立人格“思想力”“评论力”——思想评论体(与国际接轨)


论题本身具有正反性、不确定性和多元性特质,没有定论而贵在新见。


重理性、重评论、重表达


议论文的本质是说理。

议论文的魅力在思辨。

议论文写作的任务:告诉读者“我”的观点,让读者信服“我”的观点。


思想是议论文的灵魂、生命,

针砭现实是议论文的价值、意义,

触及人性、哲理、民族文化基因是议论文立意深刻的标志。

优秀议论文一般在这三者中某一方面突出,或兼而有之。


 《畸形教育观,打了谁的脸?》

第一记耳光,响在千万父母脸上。家庭教育,永远是影响孩子至深的一束阳光;只是唯分数论的侵蚀,让这束阳光蒙上乌云,成为挥之不去的一道阴霾……


为人父母,岂无半分爱子之心?或许有人抗声说:“我都是为孩子好,爱他才这样做的。”那么,这份爱便成了变质的枷锁。变质的爱,绑架“父慈子孝”的温情。阴晴不定的“笑脸亲吻”与“黑脸打骂”并不是将孩子推往分数的高峰,而是亲情淡薄的深渊。变质的爱绑架孩子的个性发展。分数的过分重视势必意味着多方素质的此消彼长,生命中只有学习而无对生活的体悟,无对自然的亲近,无对艺术的赏味,孩子终将长成双脚不齐的“残疾”。变质的爱,更绑架健康的人格心灵。父母的急功近利与唯“分”是图,摧残的正是处于成长黄金时期的人格心灵,质朴的童真演变为对高分的热切求取,天性的自然被社会的浮躁“利益观”所吞噬,难以想象,当孩子长大后,社会将成何种面目,国家又该如何立足?


第二记耳光,响在社会舆论的脸上。父母的教育取向,深刻地反映着一个社会的价值主流。“硬式教育”的顽固不化,必有其适宜生长的土壤。


由此观之,畸形教育观正反映了人们对生命的价值,对人才发展的短视。纵观社会,问题论文成批涌现,职称之争屡次上演,奖学金之变引发了轩然大波。人材教育,路在何方?


第三记耳光,响在国家教育部门的脸上,畸形的教育观延续至今,毫无改观,并有愈演愈烈之势,这与制度的缺位,教育部门的不作为难逃关系。


素质教育走到如今,分教却变成评价“素质”的唯一标准……制度引导缺乏人性化,只一味冷冰冰说教育督导,真正健康的教育观如何树立?


纵然耳光打响,若无行为,便成空谈。教育关系国家命运、民族前途,深刻影响每一个人,须知其重!


唯有父母自省,社会反思,教育部门痛下决心,孩子的脸上,方能长见笑意,而非伤痕!


作为试题引导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 第一,发展批判质疑能力。需要考生具备比较成熟的人生价值观,能够对纷纭世事保持清醒的头脑的独立的观察。


  • 第二,发展理性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形成逻辑求真、严谨务实的科学精神。成为一个具备科学理性的现代公民。


  • 第三,发展审美感悟能力。鼓励考生以独特的感悟和欣赏水平书写自己的审美情愫,展示审美的人文情怀。


  • 第四,发展创新表达能力。包括逻辑思考、缜密推论的理性表达能力,也包含文艺审美的诗性表达能力。


问题与反思3


 问题反思1:读懂材料

新材料作文的材料类型主要包括:


时评类、叙事类、寓言类、讨论类、议论类、关键词类、名言类、说明类、诗歌类、漫画类、多则材料类、驱动类等等。


“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


“要求”的表述强化了阅读的基础地位


试题中的“材料”不是现成的结论,而是思考的起点、由头。


材料,只承担引出某一问题的功能,不能限制论题讨论的思维走向与思维深入的程度。议论文与材料的不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不是“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而是对话关系、商讨关系,作者可以秉持对话的态度质疑材料,不断发问。议论文的观点应来自材料,贴近材料,又超越材料,这样才可能拓展议论的空间。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可以有两个层次:


第一层次,顺应(诠释、演绎)材料的观点、寓意;


第二层次,质疑、不赞同材料的观点、寓意。


第二层次的写作难度更大,对写作者的思考力、辨析力提出更高的要求;也只有通过这样的思辨,观点才比较新颖,议论才有深度。


运用“材料”(即关联性)四个层次:


①立意紧扣材料(或反复重提、分析材料,或暗扣材料)。


②在整体观照材料的基础上,侧重于某一方面立意,展开论述。


③直接得出观点,缺少分析材料。


④立意与材料无关,或立意偏离材料的内容含意。


材料解读的方式:


1、概括性读解(整体性解读)

解读材料时,要有全局意识,着眼材料整体,整体把握材料的要素和含义,提炼语意焦点,找准关键信息。


不断章取义,不纠缠于局部细节,不在外围词汇上打转。

概括性解读的成果最好呈现在文章的开头。


2、分析性解读

发现材料中的问题,真正领会材料中要素、情节间的相关联系,理解材料事件的逻辑。


3、参照式解读

基于材料之间的紧密联系和对材料形态与内涵的透彻把握,作多元互补的思考。思考一方不抛开另一方,对另一方分析理解得越具体、越丰富,对这一方的思考就越深入、越透彻。


4、符号性解读

用普遍性的眼光审视材料,而不是把材料当作孤立的、个别的、特殊的个案,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类似事件和现象,寻找“这一个”背后的“类”,搜寻材料背后的意义,从而打开思维大门,提炼出情感、态度、价值观。


5.背景性解读

把材料放在历史纵轴与空间横轴的坐标中去透视,在纵向上联系现实背景与历史背景,横向上联系国际背景,发现问题,思考解决方法,写作时就有了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向性。


正确运用试题材料写作的三种思路:


1.就事论理,以细致的分析试题材料见长。


2.从试题材料生发出一个观点,合理展开联想、拓展、引申,作文主旨没有脱离材料(内容和含意)的范围。


3.介于上述二者之间,作文前半部分紧扣试题的材料进行分析,后半部分适度联系拓展。


 问题反思2:警惕“伪思辨”

“高中哲学的作文版”——万金油式的“辩证法”。


比如:“进与退是相对的”“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换一种角度看问题”……


这种正确的废话,这种教条的套路,反映了思维的惯性、惰性与劣性,导致大量实际上没有观点、同时又脱离材料的试卷出现。真正的辩证法是方法论而不是教条。当前高考作文越来越规避“二元对立”的命题模式,走向“多元有序”(孙绍振语)。这就要求考生对具体的材料作具体的分析,不能含糊其辞。


要着力训练学生具体分析的思辨力——多问一个“是什么?”“为什么?”


在思维方式的培养上,要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由浅入深、由个别到一般、由现象到本质,能从问题看出事情的影响与意义价值。


在行文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因果、比较、结构、策略等思维。


学生阅读(推荐):

《当代时文的文化思辨》余党绪

《明亮的圣诞——公共说理十八讲》徐贲

《主题写作十二讲》王召强




 问题反思3:语言的病态

议论文语言:要求概括、严密;理性思维、表达


语言的病态有三个方面:


1、穿靴戴帽,牵强附会


牛顿的脚踏实地带领他到达梦想的银河;白居易的脚踏实地开放了桃花,带他翱翔于灿烂的星空;毛泽东的脚踏实地换来了一个民族的星空下的权利。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才有了苏武牧羊,那一年年的付出创下报国的感人故事。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才有了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爱国,为后人传诵。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才有了爱迪生千次实验发明灯泡,成为伟大的科学家。


2、文化散文的笔法,辞章华美,才气横溢,观点、思想却飘忽不定,“我”的意识太强,内心体验、感受较多。


3、散漫的、泛泛而淡的“泛泛卷”


不是紧扣材料、围绕论题论点展开条分缕析,而是随意地漫谈,谈不上论证、阐述,只是一种“表态文”


(1)针对性不强,缺乏一个明确的议论、分析对象,说着不着边际套话、空话(应当就事论理,联系、拓展得当。)


(2)叙例但没有析例,事例信手拈来,点到为止;(应当重在说理,层层分析。)


(3)陈述句、散文化句式为主,缺少严密的判断句。

(应当运用复句、关联词,判断句,运用表严密的词语,“一般情况”等。)


4、论题转换,观点漂移不定。


观点与例证应匹配,例证的叙述侧重点应与观点一致

概念一定要清晰,关键词要单一、贯穿全文


5、不善于运用书面语言表达


本文来自语文月刊公众号ID:yuwenyuekan 


你可能喜欢:

1.99%的学霸都会用的4个备考记忆技巧!

2.中美对比才能看到六大缺失,我们的作文教育失败在这里


关于“读写微课程”

阅读力=学习力!写作力=思考力!

“读写微课程”由福建海峡基础教育研究院、福建省语文学会《海峡青少年读写》杂志主办。每天10分钟,增长“阅读+写作”功力。

请长按下方二维码,点击“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