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什么经典故事总跟“三”有关?

2016-10-30 海教院 读写微课程
↑↑↑点击关注【读写微课程】,探寻读写智慧

为什么经典故事都偏爱“三”这个数字?经典故事看似有趣的巧合,实际上暗含了最佳记忆范围、更强烈的因果关系以及重复带来安全感等心理机制。


  古今中外,大部分脍炙人口的经典故事都偏爱“三”这个数字。比如白雪公主的后母毒害了她三次,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还有西游记里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为什么这些故事总是和三有关呢?




首先,三个要素的事物最容易被记住。


  科学家研究证明,三这个数字符合我们身体的活动规律。比如咱们的一日三餐,一个月分上中下三个时间段,一天有12个时辰等等,都跟三或者三的倍数有关。长久以来三这个数字就和我们几十万年演化的基因记忆吻合,所以我们特别容易记住。除此之外,心理学家还做过实验,结果显示人的记忆广度是5到9个项目,也就是说人最多可以同时记住9件事,最少可以记住5件事。再后来研究人员发现他们高估了人类的记忆尺度,他们排除了其他信息干扰后发现,人最多能记住的是3到5个项目,其中3个项目最容易被人记住,这符合我们大脑的生理规律。


第二个原因:三段式的故事能满足三次因果递进,形成容易让人记住的逻辑链条。


  我们用耳熟能详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故事套一下。




  • 第一次因果关系是这样发生的:因为孙悟空要保护师父,所以看到妖怪就不容分说地要打,结果被师父狠狠地呵斥。


  • 第二次因果关系,是因为妖精变成老妇人,再次来诱骗唐僧,孙悟空以保护师父为第一目标,还是打死了妖精的替身,所以被唐僧撵走。


  • 第三次因果关系是,白骨精变成老公公,假装来找他的妻子和女儿,由于没有孙悟空的保护,唐僧被抓到了山洞里,孙悟空最后念及师徒感情,从水帘洞返回,最后打死了白骨精,救出了唐僧。


  你看,这个故事一波三折,让读者不由得好奇,跟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往下看。如果孙悟空一次或者两次就把白骨精打死,可能就没这么精彩了。


第三个原因:三段式的故事最大的特点就是重复,重复能给我们带来安全感。


  因为重复的东西是可以预期的,增强了人们对事物的控制感,进一步增强了安全感。按照弗洛伊德的说法,当我们还是婴儿的时候,对外面的世界会产生无知和恐惧。我们出生以后,就要不断寻求安全感,重复就是寻求安全感最好的办法。


  比如许多家长会发现,1岁左右的小孩子特别喜欢把自己手里的东西丢出去,如果家长捡回来交到他的手上,他会再丢出去。这些都是小孩子通过重复动作来检验预期、确立安全感的表现。同样,这也是为什么小孩子喜欢带有重复情节的故事,甚至会不厌其烦地一个故事听几十遍,就是因为从这些固定的句型和相似的情节中,孩子可以一遍一遍地检验着自己的记忆和期望,逐渐就拥有了控制感。


  不仅是孩子,成年人也需要这种重复带来的安全感。古典文学四大名著,里面也是充满了大量三次重复的故事情节。比如《三国演义》里除了前边说过的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还有诸葛亮三气周瑜;《红楼梦》里有刘姥姥三进大观园、金鸳鸯三宣牙牌令;《水浒传》里有三打祝家庄和宋江三败高俅,《西游记》里有三借芭蕉扇、三探无底洞等等。


  经典故事看似有趣的巧合,实际上暗含了最佳记忆范围、更强烈的因果关系以及重复带来安全感等心理机制。经典的故事各有各的经典桥段,成为经典的原因,却是惊人的一致。


你可能喜欢:

1.林黛玉是个出色的语文教师

2.孔子和苏格拉底,那些相同的智慧


关于“读写微课程”

阅读力=学习力!写作力=思考力!

“读写微课程”由福建海峡基础教育研究院、福建省语文学会《海峡青少年读写》杂志主办。每天10分钟,增长“阅读+写作”功力。

请长按下方二维码,点击“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