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怎样让作文评改更高效?——切不可“一视同仁”

2015-10-17 读写微课程


文/福州教育研究院 何捷


评改之所以让人头疼,主要是因为平均用力,平均地对待不同水平的作者写就的不同水平的习作,平均地用一种方法施与受众,平均地提出同样的要求。一个教师要面对的是一个庞大的“部队”,以一敌百,疲劳作战,吃力不讨好。


我的习作评改是区别对待:分为“一两个”,“一圈子”,“一大群”三个梯队。这么做,我可是师从叶圣陶先生哦。


“一两个”——精批细改


面对班级中爱写作,会写作的“一两个”写作尖子生,我采用精批细改的方式。叶圣陶为肖复兴修改作文大赛的参赛文是语文界著名的公案,人教版教材中将当年叶老的修改稿全文登载。前几年我与肖复兴取得联系,还得知肖先生在北大荒时曾经寄出十篇散文给叶老,后转交叶至善逐一修改评点后寄回,附带着通联的邮票。肖先生说这些事不仅成为自己人生的珍贵记忆,也是促使他走上写作之路的重要推手。面对写作爱好者,教师的精批细改不仅是一种鼓励,认可,更是有效的劳动。爱好写作,积极的作者会主动从教师的批改中体察到文章中的缺陷,找寻到提升文章水平的方法,感受到修改前后文章品质的变化,这些都能对其起到促进作用。


“一圈子”——面批谈话


面对确实需要教师多加辅导的“一圈子”儿童,我采用面批谈话的方式。叶至善先生回忆说童年时自己很调皮,喜欢做木匠活,不喜欢写作。父亲叶圣陶却说:也好,至少今后你能自己养活自己。可是,学校里的作文还是要写的,父亲是大作家,很多人打听叶圣陶“教”的方法。叶至善说:方法无他,聊天而已。每当子女回家,叶老端坐院中,子女逐一与之“聊”作文,其间夹杂一些指导。谁说通顺了就休息,不通顺的排到队伍后面,准备好再说。至成年,皆成大家。针对班级中的这“一圈子”,评改时写下再多的话语也是“剃头挑子一头热”,一是看不懂,二是不想看。您想,儿童看到红通通的批语,看到“良”“及格”这样的低等级,第一反应就是迅速将文章藏起,反正教师已经批阅过了,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不要再让周围人知道就好。批改成了无效劳动,不如召集这一圈子的儿童,和大家聊天,说说教师自己的阅读感受,听听儿童的创作感言,给予困难求助,提供儿童切实需要的辅导。现场对话,交流互动,互相取长补短,确保每个“圈子”中的儿童多少都能受益。而且,大家一起来,不丢脸,不难为情。


“一大群”——朗读后修改至通顺


面对班级中“一大群”的中间力量,我采用的是评分上“鼓励为主”,批改上“多就少改”,配合提出要求“朗读后修改至通顺”的土办法。有人问叶圣陶先生:改文要到什么程度才算改好。叶老笑谈:让儿童拿着作文到另一个屋子大声读,旁人在隔壁听起来觉得像“话”就算是改好了。“朗读,听起来像话”多么精辟啊。面对这中间的“一大群”,我要做的就是让他们自己动起来,实现“二次习作”。先找到同伴大声读,让别人听得懂,听得顺,最后做好自改和互改。儿童在读的过程中就能发现许多语言表达不通顺的地方,同伴在倾听时也能发现文章不切题,选材不合理等问题,相互提醒,补充。虽然儿童的审美眼光与教师的相差甚远,但对于同伴而言,这样的提点是最为接近最近发展区,也是亲切有效的,远比教师格式化的评语更能沁入童心。


相对于评改,我将更多心思花在设计上,用游戏的情境激发童心,促进表达,设计出儿童乐写,善写的习作,让他们在多次练笔中提高。


相关阅读:

  1. 何捷:用耳朵写作文

  2. 有效的预读是成功的一半,家长如何引导孩子高效预读?



关于“读写微课程”

阅读力=学习力!写作力=思考力!

“读写微课程”由福建省语文学会《海峡青少年读写》杂志主办。每天10分钟,增长你的“阅读+写作”功力。

请长按下方二维码,点击“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