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教读”课型定位与认识,影响教学新变革 | 语文榕

2016-01-26 读写微课程


文/何捷(福州教育研究院)


温儒敏教授说:“阅读教学的课型几乎没有变化,没有节奏,全都处理成精读精讲,老是那一套反复进行,学生能不腻味?以分析性精讲记忆为主的教学方式,的确太死板,压抑了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兴趣和读书的兴趣。”造成教学低效的问题很多,课型定位不清,教法不明,就是关键。


之前我们对阅读教学课型的认识是二分的:精读课与略读课。单从字面上看,这样的划分合理且到位。精读课,老师教得要精;儿童学得要精。最常见的精读课教法是“文本细品”,是“举一反三”的方法迁移与运用。略读课相比而言显得逊色。其实,精读的作用和意义指向正需要体现在略读课上。注重“教得略”,提倡“学得更进一步”。略读课老师要少讲,精讲,甚至不讲,儿童多实践。同时,把精读课学到的方法运用到略读课中,感受、体会,检测方法的适用性。设想的完美,结果未必如愿。精读课,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直接教学效果,出现了“四化”现象:“小学课堂大学化”“简单文本复杂化”“朴素内容演艺化”“教师强势儿童弱化”。略读课无法逃脱精读课的大魔咒,教师很难真正做到放手,放心让儿童尝试运用方法自读自悟。


教育部组织编写的新的语文教材,在课型定位上做了调整,改为“精读”为“教读”,改“略读”为“自读”,增加“课外阅读”,共同组成“三位一体”的课型结构。


明确定位课型,注重“教读”和“精读”的区别,直接影响着“自读”“课外阅读”两课型的存在。


教读并非与原先的精读割裂与对立


教读,不摒弃精读中的文本细读,依然主张文本分析须细,做精,讲透。教读中融合了原先的“精”与“略”两类课型之要义,让儿童用所学的方法尝试检索信息,品味文意,揣摩文法,培植文心。全过程辅助以教师的“教”。教读,顾名思义重在“教”,就是以教促“读”。教学行为的目标指向儿童阅读的方法,策略,趣味、能力、品质,是以真正意义上的阅读为核心的综合素养提升。


教读注重教学内容变革,在读法上给予更多的指导


读书方法多样,划分依据也不同。默读、浏览、快读、跳读、猜读等,都是儿童常见惯用的方法。整体阅读、厚书读薄、口诵笔述、分类阅读,比较阅读等方法的习得,都可以通过教学实现。教读课型的价值以及独立性就体现在“教”上。教的内容侧重“方法”授予,教的意义在于改变儿童阅读的情态,让其在“自读”与“课外阅读”时能有法可依,得法用法解决问题。


教读主张不同的文体匹配不同方法


阅读需依存文体。面对不同的文体,儿童如何生发感受,拥有独特发现,产生异质体悟,都要根据文体特征采用不同的方法、策略,无法用一种分析提炼的通用方法。这好比用“打普通球的方法”去打篮球、乒乓球、羽毛球。对文体关注的缺失,可以视为语文教学进步停滞的根本顽疾。


教读在课堂样式呈现上也有变化


原先的精读课堂,就是单篇幅教学的推进模式。一篇之后再一篇,形式的单一容易造成疲倦。教读课型中则包容多种样态。如:整本书阅读教学、单元组合教学、主题教学、研究性阅读教学等。“教”的意味在样态变化上得以体现。


在“教读”课型认识后,“自读”就很明白了。让儿童自己读,教师少教少干涉。读得自然,即便一知半解也无妨,因为有“教读”课进行专业,集中的补充。“课外阅读”更是明朗化。课堂得法,形成阅读习惯后,鼓励儿童课外海量阅读。让阅读成为儿童“语文生活”的一部分,成为人生的永恒姿态。至此,教学才与生活接轨,面对生活,服务生活,享受生活。


扩展阅读:

1. 寒假,要休整,更要“先学” | 语文老顽童 

2. 孩子厌学了,怎么办? | 语文老顽童


关于“读写微课程”

阅读力=学习力!写作力=思考力!

“读写微课程”由福建省语文学会《海峡青少年读写》杂志主办。每天10分钟,增长你的“阅读+写作”功力。

请长按下方二维码,点击“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