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16年福州名校文社国庆笔会佳作之【福州三中】张初皓:《末代儒生》

2016-11-28 海教院 读写微课程


↑↑↑点击关注【读写微课程】,探寻读写智慧

笔会题目

“知乎”上有人提问“为什么孔子孟子懂得那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也依然不得志?”

    电影《后会无期》中有句经典台词:“听了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阅读以上两句话,你有怎样的体会或思考,请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题目自拟,字数不超过1500字,不得抄袭。


末代儒生

福州三中 张初皓


中国的思想史是一部线装的漆黑簿册,内页散置,笔锋乱横。无数杂家的低声喟叹在迭代里泯入尘埃,唯独诸子百家之首的儒学一枝独秀,与坎坷世途的交锋始终充当大同世界里不变的主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历朝智者们的面孔在这一刻惊人地重叠:高颂着孔孟之道,饱学经纶后欣然入世,将自己化作忠心耿耿的元件,锲进封建王朝庞大而空朽的架构里,随时运而行,听凭天命裁决。无数个食五谷、忧天下的落拓穷途过去,思想者们褴衣百结,就着微灯伏上案牍。颤巍巍的枯瘦手腕压上笔墨,仰天太息,化作一句不甘的垂笔:“时也,命也。”


这大抵是儒生们最庸常的命运,自历朝历代涓滴汇成洋流,换得后世开化的明光迎头痛斥: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儒生们披尽心血为王朝巩固的思想奠基,到头换得一生困苦,满面风尘,终究不过白白糟践了错奉的满腔愚忠。这犀利的诘难来得无端:没有人能比儒生们更懂得处世之道。而历史的真相却教人痛惜:除却曲意逢迎的董仲舒,历代儒生少有“为儒而善终”。大部分文人修儒入世,是为日后为官作宰奠基。真正的儒生将功名置之度外,坚持道义、舍身救世的旋律,始终在他们沉浮罹难的人生里击节高奏。


现代人眼中的李鸿章活脱是个儒生中的软骨,丧权辱国,有败门风。他门第优渥,二十入仕,进士李鸿章自小研读儒史。在潘世恩门下初崭头角时,便怀揣着满腔的爱国热忱。一路顺风顺水量才而升,满拟在文华殿大学士上一展效国的抱负,却不得不一次次在洋人的枪炮委身为国。他为签条约殚精竭虑,国内的小报却登着他的崇洋骂名;他在外交场上油盐使尽,腐朽的朝廷却对他屡加猜忌。他的北洋水军沉了后,无人见得他的痛惜绝望。反倒是敌国首相伊藤博文毫不吝惜对他的赞誉。“时运不济,如之奈何?”儒生李鸿章,用他迂腐而安忍的姿态固守着大清奄奄一息的国门。其中他受利几何,我们终究无从得知。这位“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与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始终不被世途挑剔的眼光所认可。世途背弃他,他却始终怀有救世之想,这大抵,就是中国儒生至终“不得志”的本色。


“乞丐何曾有二妻,邻家焉得许多鸡?当时尚有周天子,何事纷纷说魏齐?[驳孟]”都说孔孟流芳百世,唯独国人千百年不变的眼光对孔孟始终褒贬不一。今天的我们已无法深究孟子看似有违伦常的列国宣讲。千百年来,儒生与世途始终站在彼此对立的两面。儒生的学说向世途戟指,世途却用本身的炎凉多难令儒生尝尽辛酸。但儒生始终不同于同样对世途诸多不满的避世道子——尽管儒生们心慕的永远是心中可望而不可即的“大同”,却始终未尝退避。一轮又一轮,生老病死,颠沛流离。老的儒生去了,讲经台上又有新的儒生琅琅而读。不曾退避,也不曾抱怨,默然地身处相看两厌的坎坷世途,睁开黑暗里沉默而坚忍的眼睛,炯炯地向这个渐渐趋向儒子的末代的世界投以安然的眼光。


电影《后会无期》说道,“听了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儒生的悲剧命运始终跳脱于他们熟稔于心的“大道”以外。他们在无数顶不蔽风日的破庐下,无数个风雨摧折的难日里抒讲经纶,迂腐劝世,源于他们始终诚知:大道,永远凌驾于不得志的世途以上。


关于“读写微课程”

阅读力=学习力!写作力=思考力!

“读写微课程”由福建海峡基础教育研究院、福建省语文学会《海峡青少年读写》杂志主办。每天10分钟,增长你的“阅读+写作”功力。

请长按下方二维码,点击“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