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16年福州名校文社国庆笔会佳作之【福州三中】王传凯:《别人的道理不该成为自己的标准》

2016-11-28 海教院 读写微课程


↑↑↑点击关注【读写微课程】,探寻读写智慧

笔会题目

“知乎”上有人提问“为什么孔子孟子懂得那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也依然不得志?”

    电影《后会无期》中有句经典台词:“听了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阅读以上两句话,你有怎样的体会或思考,请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题目自拟,字数不超过1500字,不得抄袭。


别人的道理不该成为自己的标准

福州三中王传凯


一直以来,人们大多愿意用“大道理”来成为人行为的基本准则:比如“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许许多多的人愿意将这些道理转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然而去经意的发现自己并没有什么取得什么“成功”,自然这一切都是相对的,也不是说这些道理不好,但是——


大道理终经不起推敲,毕竟再好的大道理也是单方面的,一个疑心,人们就看出倪端来:“为什么孔子孟子懂得那么多为人处事的道理,也依然不得志?”


孔孟长老毕竟早已作古,他们内心的寒酸,那个社会对于他们学术的看法,或是对待他们的大道理的看法也已经不可知。我们唯一知道的,就是两人生前在社会上的确混的不是太好。于是这个问题不免的就触及到一个很致命的问题:说大道理的人,并没有因为大道理而达到一种成功啊,即使他们在思想领域的的确确的有所成就,但是也并不能证明他们的人生哲理一定正确的。


于是不就应该有反击:“也有大道理是成功者说出来的啊!”

可转身一想:成功者往往是在成功之后才说出“大道理”,假使这些“大道理”在他初期创业时期真的有了大用处,那为什么又是“多年经验积累而成”呢?这一层次的逻辑关系,正如自己在未来的举动决定自己从前的经历——那岂不是驳论?那么也应该说,这些成功人士的道理应该是“被总结”,而不是本来就是现成的。


所以也就是说“大道理”本来就不存在,真正的“大道理”事实上是依靠自己多年的经验而总结出来的,因此没必要要求自己去学习什么道理,因为这道理,本来就应是属于自己的,不应该是生搬硬套别人的理论。


当然对于大部分没有得到成功而不得不碌碌无为的人而言,这是其一。第二点,为什么人明明知道努力是正确却依然选择了懒惰?世界上那么多人在浮华面前为什么抛弃了道德?抛弃了底线?为什么在这个世界上正直的人往往不得志?难道是世界有不合适的地方吗?


并不是这个世界的不同,而是人自身的缺陷,人的惰性、虚荣、贪婪都使得一条条或许有着作用的金科玉律成为不切实际的荒诞说法。可是那些弱小而善良的个人,为什么也没有得到成功?为什么鲤鱼跃龙门的也只是少数?但是古今中外的无数巨著之中从来不少给予弱者的关怀,给予贫穷者的怜悯以及给予善良正直的人的辉煌人生。


莫非……

莫非文学作品与现实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人生确立的时间。同样的,“大道理”所描绘的现象,所形成的局面都是那个人已经发生的。然而对于你而言你的未来都是一片空白啊,没有坐标可以参考,没有什么可以借鉴,正如“我就是我,是不一样的烟火”


所以所谓的道理就不应该成为为人处世的标准,记下这些道理,可以,但同时也要记住:大家都知道爱因斯坦的公式,大家也都明白好多定理,可为什么就是成不了科学家?很简单,他们不是自己的啊!


相同的,人世间的道理,无一不是从现实之中抽象出来的人生公式,乍一看是很简单,但是事实上却凝结了多少代人的鲜血,里面的运行机制又是何其复杂!尚不能理解,更何况运用于生活之中?因此,最应该明白的,应当是自己摸索一套生活哲理并为自己所运用。大家都说“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相同的,别人的道理不能成为你的标准,你的标准应该自己去设立,自己去实践……

所以,请大家拥有自己独立的为人处事的道理,不要成为别人思想的载体!



关于“读写微课程”

阅读力=学习力!写作力=思考力!

“读写微课程”由福建海峡基础教育研究院、福建省语文学会《海峡青少年读写》杂志主办。每天10分钟,增长你的“阅读+写作”功力。

请长按下方二维码,点击“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