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16年福州名校文社国庆笔会佳作之【福州格致中学】齐思婕:《知易行难》

2016-10-07 海教院 读写微课程

↑↑↑点击关注【读写微课程】,探寻读写智慧

笔会题目

“知乎”上有人提问“为什么孔子孟子懂得那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也依然不得志?”

    电影《后会无期》中有句经典台词:“听了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阅读以上两句话,你有怎样的体会或思考,请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题目自拟,字数不超过1500字,不得抄袭。


知易行难

福州格致中学 齐思婕


人们常怅叹,“听过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殊不知“听道理”与“过好人生”并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这是因为知易行难,“知”是输入,“行”乃输出,“行”比“知”要深入,二者可以说是递进的关系。只做到了初步的“知”,是无法保证“行”的质量的。我们可说“知”是“行”的基础,但不能说“知”与“行”相互决定。因为这两者在程度上是有区别的。


首先, 作为“知”,道理的科学性和实践性是需要证明的。毛泽东说过:“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世界上有许许多多的道理,长者之言,前辈经验,或许都是他们通过实践得到的。但即使如此,我们运用道理时,也不可照单全收,因为凡事都存在偶然性,而偶然性可能导致误差。


其次,哪怕是通过实践而雕琢提炼出来的道理,也不是放之四海皆准的。在不同的方面,于不同的对象,道理都有不同的价值。有言曰:“此之蜜糖,彼之砒霜。” 相传战国时赵国人走路的步伐和姿态大方优美,一些燕国人不讲实际,盲目模仿,导致学无所成,甚至连自己原先的走法也忘记了,终使“邯郸学步”传为后世笑料。


人言孔孟多智,周游列国为天下计,却不受诸国重用,何也?因为人是群体性的动物,当自我对外界的认知高于外界认知的普遍水平的时候,认知落差便随之产生,不解与异论也跟着出现。意即即使一个人的思想达到了相当的境界,但却不能与外界思想相匹配,这样“行”起来也是有难度的。但这种情况下,他受到的阻碍并不一定能归咎于他自身理论的不完美。


而从“行”的角度入手,在所知的道理积累到一定量的时候,就要求人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地运用理论来帮助生活。虽然理论并不一定能让一个人的生活达到预期要求,但至少能起到一些指导和改善的作用。


其实,人生充满了不确定性,有时即便做到了充分地“知”,也合理地“行”,结果还是不尽如人意。但这正是人生的精彩之处,让同一种选择也可能导向不同的结局。——这段话本身也是道理,人人都知道;而真正懂得这个道理的人,也就不会再去抱怨为何“过不好”这一生。


关于“读写微课程”

阅读力=学习力!写作力=思考力!

“读写微课程”由福建海峡基础教育研究院、福建省语文学会《海峡青少年读写》杂志主办。每天10分钟,增长你的“阅读+写作”功力。

请长按下方二维码,点击“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