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言言 | 海外中文教育之殇
文/郑言言(法国)
缘起
为着商谈海外儿童中文经典诵读推广合作事宜,我跟大巴黎地区一家小有名气的中文学校的校委会约好,去接触一下该校最高年级的学生,以普通中文课的方式给他们上一次课。其实我本来就认识几个在那里长期上课的大孩子,知道他们互相间从来都是讲法语的,平时跟我们讲中文开口也仅限于打招呼,几乎从未听到他们正经说过中文。不过这回我将在日常生活之外近距离观察、细致研究他们的中文学习,一则为探求进一步帮助这些大孩子提高中文水平的可能性,二则为全面了解以此模式学习中文的孩子最终能够达到何等程度,以预见我们学堂小娃娃们如果不读经,最后能在学中文的路上走多远。
教材
借着这个机会,我细细研究了海外中文学校通用的暨南大学版《中文》教材的第三、四、九册语文课本和练习册。还拿到该校最高年级的期末考卷和平时练习的小作文。一边看,一边就不由感概万千。
其实答应去最高年级试讲之后,我一直有点忐忑,因为原本所学与工作都跟语文教育不沾边,这一下就从平时对付的幼儿换档到14-18岁的少年班,跳跃未免太大,真怕自己没这个水平去教。结果一看第九册的课文,哑然失笑。哪里是给初高中学生的啊,根本就是小学二三年级的水平,几段奶声奶气扭捏造作的文字,当中硬生生又支离破碎地插入些“摇篮诗”。难怪学到第九册了,孩子们的水平还停留在初级阶段,更难怪初高中的孩子们对学中文不甚感兴趣了。很浅白的文字,信息量不够,还要硬是从中挖掘出这样那样的知识点,这样的语文课堂,怎能成功?
教学方式
再花时间读了一下之后,我更清楚地知道为什么这个方法是失败的了。其实课文长短、难易、选材还都不是主要问题,重要的是看这套教材是在用什么方式教孩子学中文。这两本书,每课一篇课文,配大量课后练习(包括抄写生字、读词语、组词、趣味游戏找字词、选词填空,等等),一篇短文阅读,外加单独成册的配套家庭练习题 2本。我也问过我身边上中文学校的同事,她说上课就是读两遍课文,大家写字、做习题、对答案、布置回家作业这样的流程,习题上花的时间占很大比重。如此强调大量练习,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熟练,有什么错呢?好,我们来看看几个比较典型的练习。没有刻意挑,我随手从第四册第46页上摘的。
扩展练习:
一定
一定要
一定要学中文
我一定要学中文
读一读:
深浅 太深 太浅 不深 不浅 不深不浅
这样的练习,很有意思吗?孩子花至少两分钟,熟练了什么?收获了什么?这样的课堂,孩子能喜欢吗?
把语言进行肢解,然后通过习题硬生生地来熟悉这支离破碎的单字单词。这本身就很有问题。
还有选词填空,大家都很熟悉的。我一见就想到了当年考英文时必有的完型填空。哈哈,对了,原来我们是在用国学校里学英语的应试方式教这些华裔孩子学中文!那你还觉得这个方法最后能培养出至少能读琼瑶金庸的孩子吗?海外的朋友们应该都很清楚吧,花这么多时间在这些抄写和课后练习上,即便是对于学一门外国语言,也是不太管用的。
那么,为什么中文学校的老师都如此热衷抄写、做习题呢?老实说,如果真要我去教(但不给自由发挥余地,拘于这套教材的话),我一定也会这么干,因为轻松啊,好打发时间啊。一个小时,如果只能讲一篇短文,老师必须将一个个细节拓展引申开去,东拉西扯或引经据典,花多少工夫才能将时间填满,这还要求老师要么狠狠备课,要么本身足够博学。而如果有练习,那可就不同了,读一遍题目,大家花三五分钟做一下,讨论一下,对一下答案……一节课很快就过去了,而且看似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最重要是对教师的中文底蕴无甚要求,维持课堂秩序倒成了对老师的唯一挑战。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现在有些中文学校师资良莠不齐,有些地方甚至随便找个懂拼音的在校学生就能来教--只要他能让大多数孩子安静坐满一堂课就行。当然,话再说回来,这种娃娃课文摇篮诗,无病呻吟生搬硬凑的课文,即使真来一个多有水平多有责任心的老师,想要引经据典拓展发挥,恐怕也实在没有多少东西能引能拓,课文真心弱爆,老师纵使有力也使不上啊……
再看这所学校最高年级(学中文8年后)期末考试的阅读题,也是同样风格的一篇文章,题目则完全是国内阅读题的套路,就是典型的让孩子无所入手的那种,我自己看了都烦。再看平时交上的小作文,真的是“小”啊,只有100-200字,基本都是简单地写出几行,仅限于有所议,相当于小学中年级的短篇日记,但无段落结构,完全看不出行文上的心思,也没有一个孩子的文章里写出或引用到任何有美感的句子,所以也只能算是一群初高中生写的小学中年级水平的日记体。从中也可以看出,这群孩子的中文阅读是相当匮乏的,估计除了读读这些摇篮文摇篮诗,应付老师布置的练习题,就再没动力去做拓展阅读了吧。那肚里分明空空,还让孩子们搜肠刮肚拼凑几句话堆成一篇言之无物亦无真情实感的小作文,除了消磨(浪费)掉一点时间,给家长带来些阿Q式的安慰以外,我真不觉得这样的作文有什么意义。
拼音先行
还有另一个问题,就是对拼音的严重依赖。一般中文学校从6岁开始招生,而在西文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到六七岁时,一般都已开始学习西文的简单拼读了。这时候让他们从拼音开始学中文,似乎是一条捷径,孩子看着拼音,很快都能把内容读出来。问题是,对于从来只学过拼读的孩子,由拼读转而认方块字,将是一道难以逾越的关,因为他们对识字、记字形从来没有经验,更可怕的是,他们会觉得没有摸索的必要!因为课本上连练习题中的字都是标了拼音的,学生只要读那行拼音小字就足以应付交差,那何必还要费工夫去记住拼音下面那些方块大字呢。久而久之,孩子离了拼音就寸步难行。这绝不是危言耸听。我公司里的邻桌女孩,华裔,小时候中文学校逃学,大了就跟普通法国人没有区别,中文零基础。现在知道要学中文了,自己掏钱重新回中文学校读了一年。一次考试前,来拜托我帮忙翻译一篇文章,中译法。我拿来一看,她老师发的那篇“中文”文章,其实是一段上餐馆点菜的对话,一整页上一个方块字都没有!就光拼音!我当时震惊得不行,可她说,他们平时上课就是这么的,拼音为主,也比较好记。我说,内容很简单的,要不要我帮你把拼音写成文字,反正于我是举手之劳?她一口拒绝了,说没有必要,她也不需要去看文字的,眼下只要会拼音就够了……
还有一个不争的事实——所有稍具规模的中文学校,无一例外,都是第一第二册的班闹哄哄地开一溜儿,第五第六册开始,每个年级勉强维持一二个班,再往上去,连一个班都难保。各种原因,恐怕也跟一~四册持续大面积地给拼音辅助,而到第五册突然撤下拐杖有关吧。突然没了拐杖,很多孩子突然发现自己一夜间彻底成文盲了,寸步难行了,于是更加速了对中文学习的放弃。
我经常听到有妈妈说,不指望孩子中文能学到多好,只要稍微会点儿,大概有国内的小学水平,以后出差旅游能简单应付,就够了。好吧,那我告诉你,现在国内很多地方,拼音是“幼小衔接班”或者叫“学前班”教的,小学一年级也就花头两星期一笔带过,立马就进入方块字时代了。也就是说,如果只会拼音,只能够完全依赖拼音,离了拼音没法读书,也就是很多在中文学校上了开头几年的孩子的水平,充其量是幼儿园毕业班程度。这是你想要的吗?
对于国内的孩子,由于有大量的认字强化,加之较少西文拼读的习惯,拼音确实只是起始阶段的辅助工具,是一根小拐杖而已,一旦孩子走稳了就可以随时扔掉的。但对于西文先入的孩子,如果还从拼音开始学中文,而家长/教师又不加特别引导,任其自然,拼音很快就会变成一辆老式的学步车(就是把孩子圈在当中,让孩子靠身体碰撞,以不正确的姿势进行移动的那种,因其实则不利孩子学步,现已基本淘汰),使用时间越长,孩子对其依赖程度越大,久而久之就只能歪斜着撞着移动,离开护圈一迈步就摔倒,明明是读中文课本,却满眼只有蝌蚪字母,对方块字视而不见了。
课堂实录
今天去跟这所中文学校9年级的最优秀的一群学生(都是校委会成员的孩子,8年来从无机会逃课)密切接触了一下,给他们讲了一会儿课。不过据说我讲的课,大家听得比较吃力,不太懂。天地良心,我讲了多难多深的东西呢?
前面提到过的那篇摇篮课文,同一批孩子,从6月初老师布置回家复习,之后课上讲,回家做课后练习,之后代班老师又讲一遍,再轮到我去时,已经是滚第三遍了吧。那我自然不能从生字开始讲起咯。用启发式,带着他们读、品了其中比较重要的一个段落,十来行字吧,阅读结合写作来教。顺便给他们做一点小小的拓展,把课文中那几句支离破碎插入的摇篮诗拿出来,讲一讲出处、作者、上下句。我先跟大家打招呼,说同学们是最高年级了,学中文不能光学几个生字,还要了解些中国文化……但最后讲下来的感觉,就是这一点点的文化,学生吃不进,校委也直呼超过学生水平太多了。
给大家看看是哪些“深奥”的东西吧:
首先是“月到中秋分外明”,我说,这是《醒世恒言》中一句,上联是“人逢喜事精神爽”。本来想叫大家听写出上联的,但我念过后,大家都摇头说不会写,我只好写给他们看。那也罢,就当是这几个字难写,笔画多,也许学了8年中文还是未及学到吧。
然后,课文中提到“玉盘似的明月”,我就由这“玉盘”,顺便提到李白《古朗月行》中,“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上青云端。”恰好几天前,我们学堂3-4岁的小娃娃学了这首诗,各个都喜欢得不得了。这几句很难吗?唐诗里除了“鹅鹅鹅”,估计找不出更直白的了吧。可是校委说,这些14-18岁的、学了整整8年中文的最高年级学生,肯定听不懂……
事实情况是,即将从中文学校最高年级毕业的孩子,读一篇小学三年级水平的课文,都结结巴巴很吃力,每一句中都有不少字不认识或读错。简单的讨论,我用中文问,他们多用法语答。我问校委,我看孩子们的作文,都还能写几句,知道总分总结构,也没错别字。校委说,那是老师修改后的优秀作文,而且是回家写的(就是说,200字还要翻书写很长时间的那种)。
挺遗憾的,原本很希望能帮助这些高年级孩子赶着最后一年抓住点中文学习的尾巴上的皮毛,但试验下来,我们没有这个缘分。到了他们这个年纪,木已成舟。我纵使有心,也没有能力帮他们从头来过重新打基础了。中文学习,包括真正的中国文化的学习,必须要从小抓起,用最恰当最高效的方式进行。否则,八九年后,收获的只有浮云,而且没有再来一次的机会,错过就不再,孩子这一辈子基本就是中文的文盲了。到头来,只能如我的课后感受一般——呜呼哀哉,可惜可叹!
后记
我跟朋友说,如果按现在这个趋势学下去,要不了五六年,我们学堂的几个三四岁的孩子应该就能超过这群14-18岁的大哥哥大姐姐。这是指作文。如果仅谈阅读能力的话,估计再有三年就够了。而且用经典熏陶出来的孩子,跟用摇篮文“拔”出来的孩子,气质和底蕴也完全不是一个档次的。
现在回头来想想,真的很感激怀仁老师等前辈们把我们带上读经路。否则的话,若干年后,我家小妞估计也会去学那样的中文课,要么就是为了学中文而送回国去被“高压”。而如今,我完全有信心,让家妞和她的小伙伴们在逃脱国内残酷而无谓的竞争的同时,又保证不会丢掉中国文化的根(甚至根基会比国内疲于应试的孩子还更好些)。。
另外,我知道,在海外中文学校体系里的老师若看到此文,一定不喜欢。那也只好抱歉了。其实没有刻意贬低的意思,我写的这些,只是我所了解到的目前大部分海外(不仅限于法国)中文学校的普遍情况,实话实说而已。如有得罪之处敬请包涵谅解。
巴黎渊澄学堂 郑言言
写于2012年7月,2015年7月修改整理。
关于海外读经 海外读经是国际读经教育推广中心之官方微信平台。 关注海外读经,关注国际间最新最全面的读经动态! 请长按上面二维码,关注国际读经教育推广中心微信平台“海外读经”。 1、分享 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 2、订阅 点击右上角→“查看公众号”→“关注” 或关注公众平台 haiwaidujing 3、查看历史消息 点击右上角→“查看公众号”→“查看历史消息” 4、关于国际读经教育推广中心(海外读经推广中心) 网站:http://iclassics.org 海外读经推广中心博客:http://blog.sina.com.cn/overseadujing 海外读经推广中心微博:http://www.weibo.com/1973973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