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卿本佳人,奈何做贼:民国第一美男子的悲情命运

2016-09-19 顾景言 世界华人周刊

一份可思可乐涨姿势的品牌文化读物

美好的事一直在这里 欢迎持续关注分享


作者:顾景言


1910年3月,27岁的汪精卫进京行刺清朝摄政王,行动失败后被捕入狱,在狱中写下了“慷慨歌燕市,从容做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的诗篇。


彼时的汪精卫,是英俊儒雅的青年才子,更是致力革命的反清英雄,决意刺杀的那一刻起,已经做好了杀身成仁的准备。


命运在此时眷顾了他。



青年汪精卫


清朝的肃亲王亲自审理此案。在审讯的过程中,汪精卫面无惧色,侃侃而谈,才华与志向在言谈之中尽显。这位肃亲王是个爱才之人,他看着眼前这个如同芝兰玉树一样的年轻人,不忍心杀掉他。


谋杀皇族本是满门抄斩的重罪,肃亲王却苦口婆心地劝说摄政王饶过汪精卫的死罪,判处他终身监禁。被汪精卫的言谈所打动,肃亲王感慨地说:“如果我不是出生在王族,就也去参加革命推翻朝廷了!”


不久之后武昌起义爆发了,汪精卫顺利出狱,捡回了一条命。



1912年,汪精卫(左三)、孙中山(左五)在武汉


此后的汪精卫,继续追随孙中山先生,成为民国初期的风云人物。文采风流的汪精卫,面容清俊儒雅,双目有侠气。更何况这位民国第一美男子,有胆有识,敢于冒死刺杀摄政王,自然得到了当时许多人的倾慕,可谓名满天下。胡适曾经对徐志摩说:“他如果是个女人,我一定爱他……他是男人,我也爱他。”


肃亲王饶了汪精卫的性命,既是命运的眷顾,但也更像是命运对汪精卫的捉弄。


若是当年汪精卫真的被清廷处死,百年之后,青史留名。后世的中国人记住的会是那个慷慨悲歌的革命者,他的生命会永远停留在最辉煌的27岁。


然而他活下来了。多活了三十多年,落了一个汉奸的千古骂名。


汪精卫本质上就是一个书生,也可以说,毕竟是书生。如果当一个大学教授,他应当是完美的。仪容俊朗,才华横溢,生活十分自律,从不沾花惹草,可以说私德良好。可惜,他娶了陈璧君,后半生的悲情命运,都与这个女人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陈璧君


陈璧君是南洋著名华侨陈汝庚的女儿,出身富裕,相貌丑陋,自幼性格刚强凶悍,十五岁就参加了同盟会。结识了汪精卫之后,陈璧君被其英俊的外表所打动,一见倾心,开始追求汪精卫。


刚开始,汪精卫并不喜欢陈璧君。倾慕他的女孩子太多了,陈璧君无论是相貌还是学识都属于倒数的,汪先生又不是爱财之人,所以这位富家千金碰了一鼻子灰。


陈璧君对汪精卫确实是死心塌地。当汪精卫决定去刺杀摄政王的时候,谁都知道他很有可能回不来了。陈璧君也算是个奇女子了,主动找到汪精卫,要求为其侍寝,不留遗憾。很狗血的剧情,汪精卫被深深地打动了,开始接受这个女人。



汪精卫与陈璧君


出狱之后,汪精卫娶了陈璧君,从此之后相濡以沫,直到汪精卫病死。


两人的结合,对陈璧君来说是件梦寐以求的好事,她终于嫁给了这位民国第一美男子。对汪精卫来说,却是人生悲剧的一个重要因素。


孙中山去世之后,汪精卫在与蒋介石的明争暗斗中处于下风。温雅书生的他,在青帮出身的蒋介石面前显得天真幼稚。按照汪精卫的性格和他传统君子的清高,他可能会渐渐看淡这些权力之争,下野去当一个大学教授也是很有可能的事。再加上后来日军侵华,汪精卫悲观绝望的情绪日益浓厚,放弃政府职位倒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可陈璧君不甘心,这个权欲旺盛的女人,对她的丈夫怒吼道:“难道当汉奸也要坐第二把交椅吗?”



汪精卫与蒋介石


在妻子每日的怒斥中,汪精卫动摇了 。与权欲旺盛的陈璧君不同,汪精卫是个淡泊名利的人,天下皆知汪先生是个谦谦君子。汪精卫之所以选择投靠日本人,是因为他始终认为,中国直接和日本开战,最终是会亡国灭种的。国军节节败退,日寇在沦陷区大开杀戒,百姓的性命如同猪狗。他觉得自己有责任为国家做些什么,不如暂且表面投靠日本人,至少可以改善一下沦陷区老百姓的处境。


1939年5月6日,汪精卫通电投敌,举国哗然。临走前他留下了一封长信给重庆的蒋介石,信的末尾写到:“今后兄为其易,弟任其难。”


这位当年“慷慨歌燕市”的书生,抱着他不切实际的“曲线救国”理想,怀着以身饲虎的悲情,再一次毅然决然地走进了生命的暗夜。


只不过,这一次,等待着他的,不再是革命者的荣光,而是千古骂名。



身穿海军“元帅”服的汪精卫,背后是日本的旗帜


汪精卫的后半生,都生活在一种革命者的悲情之中,自己感动了自己。他总是认为,我为了革命都肯去死了,你们怎么能不相信我对这个国家的真心?我当汉奸也是为了国家和人民啊,从来不是为了我自己,你们为什么都不理解我?


但是他不明白,在评判历史的时候,投靠敌国,动机是什么已经不重要了。千千万万的中国人,看到的是他在日军的扶持下,签订卖国条约,寒了抗战军民的心。


民众只接受简单粗暴的历史论断,而不会在浩如烟海的史卷中探寻一个人的初心。


此时此刻,在中国人的心中,那个“慷慨歌燕市”的革命者已经死了,如今的汪先生,不过是日本人的一条狗而已。


街头巷尾,流传着一首诗:“敬塘慷慨割燕市,秦桧从容做楚囚。引刀断发成一快,不负三桂少年头。”不知何人,改编了汪精卫的诗,对汪精卫进行了辛辣无情的讽刺。



汪伪政府成立时汪精卫与陆海军高级将领合影


然而,中华民国陆军一级上将李宗仁在晚年回忆起汪精卫,说了这么一句话:“说一句公道话,汪兆铭当了汉奸,却没有做积极破坏抗战的勾当。他投敌后,向与其渊源最深的将领,也未尝作片纸只字招降。”


事实上,投敌之后的汪精卫,也确实没有做过什么损害抗战的事情。


1940年,汪精卫的幕僚陶希圣和高宗武不愿苟且侍奉日本人,悄然远走香港,揭露汪精卫与日本签订的所有条约,引起日本军方震怒。胡兰成去找陈璧君:“希圣的三个学生,怕七十六号也许逮捕,请夫人吩咐他们可以安心。”陈璧君愤怒地说:“人家想要我们的命!你还顾到他的学生安不安心!”胡兰成默然无语准备告退,走到门口的时候,陈璧君叫住他,高声说道:“你去通知,与他的学生无关。”


陶希圣逃走了,他的家人却还留在上海。汪精卫通知他的学生,让他们送陶希圣的妻儿到香港,与陶希圣团聚,也算是全了朋友始终之义。



陶希圣和高宗武


胡兰成猜测,高宗武和陶希圣的出走,有利于汪精卫和日本人讨价还价,为中国争取更多的权益。斯人已去,真相已不可知。然而汪精卫访问伪满洲国的时候,却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热泪盈眶地说:“我们过去是同胞,现在还是同胞,将来还是同胞!”在场的日本关东军将领都勃然变色。


此时的东北,早就在日本的扶持下成为了“满洲国”,在日本人的认知中已经不再是中国的领土了。而汪精卫却情难自禁,因为在他的心中,始终有一个光辉灿烂的中华民国,国土形状永远是那一片灼眼的海棠红。


回到南京之后的汪精卫悲愤不已,幕僚问起访问的情况,他想起在日本人统治下低人一等的东北同胞,愤然地说:“日本人真不该那样!”然后半晌无言。日本人拼命向他展示东北的大工业建设,希望他回南京之后宣扬的那些内容,汪精卫一个字都没有说。


不久之后,有人向汪精卫求诗,汪精卫题写了一首自己早年的诗作:“梅花有素心,雪月同一色。照彻长夜中,遂令天下白。”年轻时的志向,他从未忘却。当年的他,以“精卫”为笔名,志在像精卫鸟一样坚韧执着,一点一点地拯救衰弱的中国,哪怕力竭而死。可是,他挽救不了中国的颓败,正如精卫鸟填不平东海。国家积贫积弱,如之奈何?



1944年,汪精卫病逝,遗愿是归葬南京梅花山,陪伴中山陵里的国父。抗战胜利之后,群情激奋,抗议头号大汉奸陪葬在国父之侧。蒋介石只好派兵扒开了汪精卫的坟墓,在墓中发现了汪精卫临终前写下的一首绝命诗:心宇将灭万事休,天涯无处不怨尤。纵有先辈尝炎凉,谅无后人续春秋。


由此可见,临死之前的汪精卫,已经知晓了身后骂名滚滚来,既有身败名裂的凄凉,又有以身饲虎的悲怆。但是,他至死不认为自己是卖国贼。从民族主义的宏大叙事来评价,汪精卫投靠日本人,确实不可饶恕。然而,从那些沦陷区的百姓的角度来看,正是汪精卫对日本人的妥协,改善了沦陷区百姓的处境。


汪精卫的妻子陈璧君站在法庭上,拒不承认她的丈夫是汉奸。面对法官的指控,陈璧君慨然陈词:蒋介石南京政府曾经统治下的2/3地区,现在都已经是日本人的占领区,那一寸土是汪先生断送的?相反,是汪先生以后 从日本手中夺回了 国家部分权利,他有什么国可卖?


陈璧君被关进了监狱。建国之后,何香凝和宋庆龄出于以往的情谊,想要救她出去。政府做出了许诺,只要写个悔过书,悔过与汪精卫的汉奸行为,立刻就可以恢复自由。这位被称为“民国第一悍妇”的汪夫人,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在监狱里,她度过了人生最后的岁月。1959年6月17日,陈璧君病逝于提篮桥监狱医院。



汪精卫


汪精卫本是谦谦君子,不嫖妓,不纳妾,不贪财,在私德上可谓完人。然而,却选择了一条身毁名灭的“曲线救国”之路,虽然他的初心是为了中国,在世人眼中,却终究大节有亏。


一生的毁誉,汪精卫在离开重庆的时候想必已经了然。27岁那年刺杀摄政王,他赌上了自己的生命;56岁那年通电投敌,他赌上了自己的名誉。


时人谈起汪精卫,略有惋惜:卿本佳人,奈何做贼。不知这位民国第一美男子在天有灵,看到自己眼中绝无胜算的中国战胜了日本人,看到自己被扒坟掘墓,心中做何感想?或许,会露出悲凉而欣慰的笑容。


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在汪精卫去世之后写下了一首挽诗,可以作为对这位民国第一美男子公允的评价:


阜昌天子颇能诗,集选中州未肯遗。

阮瑀多才原不忝,褚渊迟死更堪悲。

千秋读史心难问,一局收枰胜属谁。

世变无穷东海涸,冤禽公案总传疑。

---- END ----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本文未经授权,谢绝媒体转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