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杀时她庇护了1万中国难民:她是美国人,却把一生献给了中国
编辑:华妹
她是美国人 却一生献给了中国
南京大屠杀时 她冒着生命危险
保护了1万余名难民免遭屠戮
挽救了成千上万名中国姑娘免受侮辱
她是南京人的“守护女神”
人们都叫她“活菩萨”
她叫明妮·魏特琳,中文名“华群”。1886年生于美国伊利诺州一个贫穷家庭。1912年毕业于伊利诺州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后进芝加哥及哥伦比亚研究院,获硕士学位。
1912年,来到中国安徽传教,见女子多不识字,便矢志推动中国女子教育,创办了合肥三青女子中学。
1919年,魏特琳应聘金陵女子大学(1930年以后改名为金陵女子文理学院,今南京师范大学),先后任教授、教务主任、教育系主任,并两度代理校长。
金陵女大女学生们
魏特琳鼓励学生走出象牙塔,献身社会,为穷苦四邻服务,譬如为邻居妇女开课讲授卫生知识,每周两次为校园四周的贫民看病等。
金陵女大学生在做实验
魏特琳还利用休假到欧、美进修学习,把丹麦、荷兰的成人教育推广到中国,对中国女子教育功不可没。
魏特琳(左)在金陵女大玫瑰园留影
1937年11月11日夜,日军分三路扑向南京,所经之处烧杀淫掠无恶不作。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校长吴贻芳和同事们经商议决定:在校教职工一部分西迁办学,一部分留校本部保护校产,救济难民。留校教职工组成驻校维持委员会,推选魏特琳为主任。接着,在南京的一些国际友人又成立了“国际红十字会南京分会”,魏特琳成为“国际红十字会南京分会”的会员。
魏特琳(左一)与“国际红十字会南京分会”施粥厂员工合影
1937年12月1日,美国大使馆最后一次召集所有尚滞留南京的为数不多的美国公民,警告他们撤退。魏特琳坚定地表示:“我不能在这个时候抛开中国!”随后她在大使馆出示的“无论如何也不离宁”的证书上,毅然签上自己的名字。这已经是她第四次拒绝美国大使馆要她离开南京的请求。
1937年12月,金陵女子文理学院难民营早期工作人员合影(前排中间为魏特琳)
1937年12月8日,日军开始对南京城区发动猛烈的进攻。大批惊慌的妇女、老人、儿童像潮水一样涌向“安全区”——金陵女子文理学院。魏特琳立即指示将校园大门打开,让难民们进入。
金陵女大的难民们
南京大屠杀期间,金陵女子文理学院难民所收纳了一万余名难民,学校所有的大厅和走廊都住满了人。魏特琳既充当了保姆的角色,又要充当保护者,设法与日伪当局周旋。不少日兵因此恼羞成怒,扇她耳光,拿着刺刀威胁她。但这些都没有让魏特琳退却。
金陵女大成为当时为数不多的避难所
作为在中国生活了20多年的外国人,她对这个国家的感情甚至超过了某些中国人。一次,她看见一个中国小男孩戴着太阳旗的臂章来给姐姐送饭,便上前说:“你不用佩戴太阳旗,你是中国人,你们的国家没有亡!你要记住是哪年哪月戴过这个东西,你永远不要忘记!”
1938年,魏特琳(中排左六)与难民营的工作人员
1938年,国民政府授予魏特琳奖励外侨的最高荣誉——蓝、白、红三色襟绶采玉勋章。
采玉勋章
1937年8月12日到1940年4月,在那段血流成河的日子里,魏特琳几乎每天都坚持写日记,留下了50余万的文字。真实记述了日军的种种暴行,成为南京大屠杀研究的珍贵史料。
《魏特琳日记》
南京大屠杀期间的所见所闻,给魏特琳的心灵带来了极大的伤害,加之长期的劳累,魏特琳精神崩溃,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1940年5月,在多方劝说下,她辞职回国疗养。仅一年后,1941年5月14日,这位一向坚强倔强的女性,在家中点燃煤气,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年仅55岁。
魏特琳(前排左四)与难民营的工作人员
在遗书中,她写道,她在中国的传教失败了,与其受精神之苦,不如一死了之。临终前说:“如果能再生一次,还是要为中国人服务,中国是我的家。”
魏特琳被葬在美国密歇根州的雪柏得镇。她的墓碑上用英文刻着:明妮·魏特林,观音菩萨,到中国去的传教士 。但在最醒目的地方刻下的,却是四个汉字——金陵永生。
2002年12月12日,南京师范大学金陵女子学院的绿茵上,树立了魏特琳铜像,铜像上镌刻着:金陵永生。这位戴眼镜的异国女子,带着慈爱的微笑,安详地目送着来来往往的人们。
12月13日,国家公祭日
铭记历史
铭记这位西方的“活菩萨”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魏特琳
《文史参考》第24期
钱焕琦《明妮·魏特琳:拯救万余中国妇孺的“活菩萨”》
经盛鸿《南京难民“保护神”魏特琳:“我不能在这时抛开中国!”》
瞭望世界,更懂中国
长按二维码 关注看更多
【世界华人周刊版权所有,华妹编辑】
分享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回复下面的数字关键词可查看
【934】中国医患暴力的前因后果
【931】亿万女性追逐她的香水, 她却用人生煲出了一碗心灵鸡汤
【933】从一代名伶到文化汉奸,从间谍到中日友好的名片,她前半生在犯错,后半生在忏悔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
他是世界上第一个与敌机对撞的人,妹妹却与日军遗孀谱写了一段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