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食物中的“草根”,为什么会被西方人捧成“黄金”?|中华饮食探秘之一

2017-04-27 朗博 世界华人周刊

当周立波明白了在西方文化历史中,原来大蒜比咖啡更高贵,他是不是当初应该充当一下“大头蒜”呢?

世界华人周刊专栏作者:朗博

全文3577字,读完大约5分钟



2012年,当时娱乐圈中是“北有郭德纲,南有周立波”。周立波自我膨胀,他在脱口秀栏目中抛出“咖啡大蒜论”,讥讽北方郭德纲是吃大蒜的,代表低俗,而标榜自己是喝咖啡很高雅。于是乎两人打起口水仗来,全国吃瓜群众兴奋围观。



时过境迁,而今代表大蒜的郭德纲如日中天,而周立波在美国涉非法持枪涉毒,失去自由,别说咖啡了,就连大蒜也吃不上了。大蒜咖啡谁更高贵的争论暂且平息了。


但最委屈的就属大蒜了:宝宝心里苦呀,我们大蒜怎么就和“低俗”挂上钩了呢?情何以堪


其实,大蒜相当于西方界食物界“老戏骨”,而咖啡只能算是“小鲜肉”,大蒜才是各国人民的最爱,沧海横流,方显大蒜英雄本色。


大蒜:世界蔬菜界的“一哥”


要有人质疑大蒜,你“蒜”老几?


大蒜可以自豪地说,我“蒜”老大,那是伴着人类的历史一起成长起来的。


早在6000年前,古巴比伦人就开始种植大蒜,并崇拜大蒜,他们用蒜汁涂身和擦洗婴儿,把大蒜串起来挂在脖子、墙壁上顶礼膜拜。国王更是食蒜成癖,大蒜就成了老百姓的贡品。


后来大蒜也就传到了埃及和整个地中海地区。至今地中海地区的人们还非常喜欢吃蒜。


古埃及人认为大蒜是力量的象征和源泉,也当成了代表激发性欲的权力。


没有大蒜就没有金字塔。胡夫国王驱赶几十万奴隶建造金字塔时,曾受到瘟疫的威胁,国王不得不用1600塔伦特的黄金去买大蒜,奴隶们就是靠大蒜得以完成这一宏伟工程。



在埃及人心中大蒜地位相当高,甚至被当成货币和辟邪的圣物。


而古印度人们能歌善舞,就是经常吃大蒜来使声音洪亮,增进智力。印度医学创始人查拉克评价大蒜实际价值比黄金还高。


这个“蒜”真不是“装”出来,世界蔬菜界“一哥”那是保持了五千年的历史。


在上古,中国人也吃蒜,他们吃的是另外一种“蒜”。


为什么叫做大蒜而不是小蒜


中国远古就有蒜了。我国最早的五种蔬菜“葵韭藿薤葱”中,“薤”(xiè)就是蒜。



《礼记》记载:“脂用葱,膏用薤。”三千年的西周,人们就开始用蒜了。做山珍野味时,要加点葱;炖猪肉时,就要放些蒜。可见上古时代我们祖先就很讲究吃了,注意用不同食材来调配味道了。


秦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就介绍其口味和疗效,和今天的大蒜相仿。


那这个“薤”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


《尔雅》记载:山薤也。生山中,茎叶与家薤相类,而根差长,叶差大,仅若鹿葱,体性亦与家薤同。



公元前139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月氏,没想到刚进入了匈奴地界,他们就被匈奴骑兵扣留。张骞在匈奴的日子可真是不好熬呀,环境恶劣,幸好发现有一种“葫草”可以食用。更神奇的是它还可以治疗疾病腹泻。从此葫草就成了张骞的居家旅行、流亡颠簸的必备“利器”了。等到他最后回汉朝时,把“葫草”也带回来了,便在中国开始迅速普及。


因为“薤”也被叫做蒜,为了能区分开来,薤因为个小被称小蒜,葫草就成了大蒜


大蒜在中国历史中地位尴尬


大蒜原以为在中国食物能奠定自己的霸主地位,可是种植很广,但是江湖地位甚是不高。


与之相比,小蒜在古代文人心中还有一定地位。像乐府中《薤露歌》:“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古人借用小蒜上的露珠感慨人生短暂。而曹操也写过著名的《薤里行》,以后韩愈、杜甫、白居易、陆游等等,哪个诗人笔下没有提到过“薤”?



而大蒜却很少在历史文献中出现,也没有文人写过大蒜。


佛教和道家都更是将大蒜纳入“五辛”的饮食黑名单,认为口味浑浊不利于修行


即便现在中小学课本中,学生的作文里面,还有文学音乐各种艺术题材,把各种花呀、树呀,水果呀,都歌颂了遍,就连小草野花也被赞美过,但唯独缺少赞美大蒜的,有人见过《我爱大蒜》《大蒜的精神》之类的作品么?


这也难怪周立波歧视大蒜了,所以一提起大蒜,他立刻想到一个场景:北方的乡村,一个面相如郭德纲的乡野村夫,蹲在凳子上,左手拿蒜,右手拿筷子,一口面条就一口大蒜吃得兴奋的画面了。



大蒜在西方历史中的神圣地位


大蒜是国外蔬菜界历史老大的位置却没有动摇过。


古希腊的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极力推崇食用大蒜防病治病,当时奥林匹克大会的上运动员就是用吃大蒜来增强耐力。



古罗马的人靠吃大蒜来增强体力和斗志。2100年前,凯撒大帝远征欧非大陆时,士兵每吃一头大蒜以增强气力,抗疾病。时值酷暑,瘟疫流行,敌方士兵因此减员,而凯撒士兵无一染上疾病腹泻。大蒜陪着罗马士兵征服了整个欧洲,建立了当时最强大的古罗马帝国。


到了近代,欧洲大陆吃蒜早已是传统了,唯独英国人对大蒜不感冒。


18世纪初,英国发生了一场鼠疫,那些喜食大蒜的法国教士多安然无恙,而英国教士却死了许多人,这次教训终于使英国人认识到了大蒜的价值。


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由于药品的严重缺乏,英国的军需部门曾购买十吨大蒜榨汁,作为消毒药水涂于纱布或绷带上医治枪伤,以防细菌感染。所以,大蒜汁被誉称为“盘尼西林”。  


至今,欧洲地中海周围的地区人民对大蒜的爱更是疯狂。意大利是大蒜王国,西班牙加泰罗尼亚、法国普罗旺斯和朗格多克等地区,大蒜几乎就成了主角,什么大蒜酱抹面包、蒜香蘑菇、橄榄油蒜香虾、面包大蒜汤……,蒜香焗蜗牛更是法国的名菜了。



德国、西班牙、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格来镇、加拿大安大略省的巴里市等地至今还要举办大蒜狂欢节。


最古老、有特色的就要属于德国了。狂欢节上,像大蒜香肠之类的我们还是能想到的,但是蒜味黄油、大蒜蜂蜜、大蒜果酱、大蒜酒、蒜味蛋糕和大蒜冰淇淋,这口味有点重了吧。甚至还有一种蒜味香水,没法想象出那是一种怎么神奇的气味。



大蒜为什么在中国饮食文化中沦成“草根”?


为什么大蒜在中国混出个名誉怎么就这么难?


我国古代汗牛充栋的医书中,对大蒜的药用价值阐述得淋漓尽致,连普通老百姓也都知道。



不仅如此,中国古人很有智慧地把大部分动植物的药用价值研究遍了,加上我国的地域广阔,地形复杂,具有医疗食疗的动植物品种很多,而大蒜也仅仅只是医书中介绍众多草药和食物中的一种,疗效仅沧海一粟,最后沦落成老百姓都知道的食疗常识了。所以难免就被世俗化大众化了。


再加上大蒜的气味,及其对肠胃的不良刺激,当然登不上大雅之堂了。


在东汉末三国时期,天下大乱,曹操刘备等群雄割据,战争频发,中原瘟疫流行,百姓仅仅吃大蒜根本无法预防根治外感疾病,南阳太守张仲景写出了《伤寒杂病论》,奠定了治疗伤寒病的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从此,治疗外感中,大蒜疗效作用与之相比显得力不从心了。


五辛菜


所以,大蒜彻底成了的强身健体的最草根的食物了。


大蒜不胜哀叹:既生大蒜,何生中医?


为什么大蒜在西方文化中举足轻重?


西方医学从古埃及到古希腊再到古老罗马一脉相承,他们对于人体的解剖构造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这也成了现在西方医学的源头。但在草药应用和认识远不如中国,治病时乏力无术,所以,大蒜这种有治疗效果的大自然的馈赠,当成了他们饮食文化中的“圣物”了。


到了欧洲中世纪,医学与宗教祈祷和忏悔联系在一起,传教士居然兼任拯救人类灵魂和生命的双层重担,所以,当时盛行治疗的两种治疗方法“尿诊术”和“放血疗法”也就显得比较奇葩了。



他们认为生病主要是因为体内各元素不平衡,只要引出多余的“元素”,就会恢复健康。而血液则被认为是最容易引出的一种“元素”,认为“放血是康复之始”,放血被视为万能疗法。


不管是什么病,首先就是“放血”。当时欧洲人每逢春秋二季,有钱人家都要放血以增强体质。14世纪的英国牧师治疗受伤垂死的病人给伤者放血,然后在伤口上涂抹粪便,如果这样治疗能把人医治好,那真的要等待奇迹发生了。


后来放血的工作就由理发师兼任了,所以理发馆前面标志就是三色柱,红色代表动脉,蓝色代表静脉,白色代表纱布,这个标志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哎,当一个社会的理发师都可以当成外科医生的时候,你要是病人会怎么想?


当时的医疗水平就不用多说了,整个中世纪,就属法国的路易十四时代算是最繁荣强盛,他一共六个孩子,只有老大能够活了下来,剩下的全部夭折,连皇帝家孩子都如此,何况平民百姓的了。


在这样的医疗条件下,大蒜真是当时人民生活中不能缺少的了,吃大蒜总比被“放血”有效果吧。


对于西方人来说,咖啡仅仅是味蕾的享受而已,但是大蒜却是保命的良药,即便今天西医非常发达了,但是大蒜在他们的文化传统中还是有着神圣的地位。


在西方,对于大蒜来说,这就是:蜀中无草药,大蒜当先锋



当周立波明白了在西方文化历史中,原来大蒜比咖啡更高贵,他是不是当初应该充当一下“大头蒜”呢?


好吧,周立波,我就静静看你就着大蒜喝咖啡吧。


  • 本文为世界华人周刊“中华饮食探秘”系列之一,关注世界华人周刊微信公号(wcweekly),后续更精彩。

评论功能已开通!

点击文末“写留言”,即可参与评论


【世界华人周刊(wcweekly)版权所有,华哥编辑】

欢迎添加华哥微信(zglgag168)

欢迎分享

点击下面标题,可查看更多文章

再看周立波:给对手留点余地,也是给自己留条退路!

周立波是怎么一步一步走出观众视野的

长按二维码   关注看更多

回复关键词【919】,送你一篇特别推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