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贵族教育:落魄骑士的高逼格与接地气
父辈的故事更多是一种精神遗产,不是子女奢靡炫耀的资本。
作者:曾锴
智者无惑,仁者无忧,勇者无惧,行者无疆
全文3876字,读完大约5分钟
贵族不贵
如今很多人还迷信着“贵族头衔”“贵族学校”“贵族生活”这些仿佛和奢华、光鲜、富贵紧密关联的词汇,以为只要名为“贵族”,就意味着高人一等,出类拔萃,就可以不劳而获,潇洒任性。殊不知在它的发源地欧洲,尤其是在当今社会,其意义早已变更。
百年前,欧洲的贵族,多是因战功而被国家奖赏的骑士。封爵程序非常严格,首先基层要组织事迹材料,经两位爵士举荐,层层上报到王室,经过严格审查通过后,择重要的宗教节日举行庄重的封爵仪式,并赏赐金银、土地、古堡、酒庄、马场等实际财物。
法国大革命一声炮响,皇冠落地,自由、平等、博爱普照人间,那些专门区别阶级,标榜特权的符号一夜间仿佛沦为笑柄。所以今天欧洲仅存的那些王侯将相的子子孙孙大都非常低调,孤守祖产,可以是“骑士”,却很少把“贵族”挂在嘴边。因为今天绅士(Caballero)这个词,就是过去的骑士,至少还有功勋和伤痕,而贵族(Noble)这个词,往往是大文豪雨果、塞万提斯、洛佩•德•维加笔下脑满肥肠,贪婪愚蠢,自私淫乱的大反派。
位于欧洲边陲的西班牙,较早完成统一,也几曾沐浴战火,相对保守而传统。碧血黄沙,怒涛汪洋,无论是攻城略地的领主,还是乘风破浪的船长,都需要斗牛士精神,都需要敢于冒险、为国开拓、不怕牺牲的英雄主义情怀。直到20世纪中叶弗朗哥独裁时期,内政外交高压之下,一度还逆历史潮流而上,恢复了爵制。2014年,拥有最多贵族头衔、也是西班牙最有钱女性之一的艾尔芭女公爵(Duchess of Alba)逝世,留下了近30亿英镑的遗产,富可敌国,令人咋舌。
艾尔芭女公爵
和平年代,爵位多是颁给为国家形象增光添彩的文化名流,体育明星。比如,已故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西班牙足球队教练博斯克均是侯爵,国家以此表彰他们对体育事业的贡献。
随着民主化进程的加深,贵族可以获得的实际利益越来越微薄,1975年,胡安•卡洛斯国王赐予受封者的奖励变为一本外交护照,而到了1984年,仅剩一张象征性的证书。2008年,世界性经济危机的恶果波及西班牙,到2013年3月底,全国共有620万人失业,失业率高达27.2%,那些坐拥田产,靠花卉、橄榄油、葡萄酒、畜牧等传统营生过活的贵族经受不起冲击,亏本破产,一夜间负债落魄,国家虽不说落井下石,却并不给予任何实际帮助。
名门之后
贵族的日子不是那么好过,而其子女们从小的生活,更不像想象中那么养尊处优。创业不易,守业更难,不管是为了保持传统,恢复祖上的荣光,还是逆境中勒紧裤腰带艰难求生,显示都不允许他们像其他孩子一样自由享受童年的乐趣。
在马德里,有个非常明显的现象,每天放学后,那些在社区游乐场欢快玩耍的孩子大多都来自底层、移民家庭,中产家庭的孩子们忙着写作业,参加专业补习班,只求今后能更好地就业,而贵族子女们课后的时间往往被各种专业课、兴趣班、社交活动填满。小小年纪,除了课本上的语数外,还要接受骑马、击剑、礼仪培训,其他时间,跟着父母频繁社交更是家常便饭。
如今中国人的生活越来越好,吃过苦的父母不希望子女们再遭罪,因此多有娇惯,大城市的孩子常常是人手一个平板电脑,精通各种游戏、网站、影视剧,个个在家都是“小公主”“小王子”,常常集两代长辈亲戚的溺爱于一身。因此,社交媒体上,关于“熊孩子”的话题,也屡见不鲜。相比之下,西班牙的“贵族子女”就要悲催多了,他们除了课堂上要被严师碾压,回到家,还会因为礼仪,习惯等问题,反复被父母洗刷。很多性格火辣的西班牙母亲,望子成龙,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时间较父亲更长,常常会因为一点点细节就唠叨不断。生活上,孩子们虽然衣食无忧,却绝不能骄奢淫逸,铺张浪费。
西班牙人喜欢阅读,根据《国家报》统计,全国平均每年每人阅读9.3本书,14岁以上西班牙人品均每周阅读6.4小时,地铁上,随处可见见手不释卷的人。相比之下,贵族孩子们就更很少有机会能任性沉迷于电脑、手机、游戏,连看电视的机会都很少,他们的时间,多是被学校布置的课外阅读任务占满,学校图书馆里有专门针对适龄青少年改变的文学名著,老师会指定学生阅读,并要求写下读书笔记,作为加分成绩。
此外,学生还要参加体育训练、夏令营、交流营,做社区服务、义工。作为老师或家教,我们常常开玩笑:“小骑士们真的很忙,读书锻炼,骑马射箭,只喝牛奶,生活精彩……”
西班牙的节假日特别多,逢年过节,父母常会要求自己的子女向同学、朋友、老师发起邀请,在家中举办沙龙、晚会、聚餐。严格一些的父母只提供经济保障,而统筹计划,准备美食,布置环境,招待客人,打扫卫生,一切细节都要子女自己张罗。因此,他们很小就经受了更为成熟的社交锻炼,懂得如何更加大方地与人沟通与交流。
私立奢华
西班牙有一百多所公立、私立、教会大学,300多个高等专科院校和众多科研中心,学前教育、基础义务教育、高中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体系发达健全,然而并没有专门为权贵设立的“贵族学校”,只是将教育机构分为了“公立”和“私立”,一个由国家资助,服务大众,一个商业化运作,自负盈亏。
经济危机之前,就读于公立学校的学生可以享受学费全免的待遇,而今天,则需要自行缴纳部分或全额学费,但相比之下,依然不如私立学校高昂。以公立高中为例,每月学费约30-50欧元,而一般私立高中,大约需要300-500欧元。球星C罗儿子就读的El colegio Americano (马德里美国学校),学费甚至达每年1.2万欧元。
由于私立学校更符合市场的价值规律,可以根据客户需求,制定更为“奢华任性”的课程,提供细致周到的服务,与世界接轨,所以受到名流们的青睐。提森家族选择El colegio Americano;阿尔巴女公爵的子女们就读于El Colegio Británico de Somosaguas,名字里就带着大不列颠,仿佛承认英国的政治经济语言文化就是比西班牙的强势;政要们,比如现任总理拉•霍伊的子女在El British Council School,每季度学费达3870欧元;文艺界偏爱Liceo Europeo、Liceo Francés、Colegio San Patricio等等,每月学费420欧-750欧……大多数此类私立学校百分之八十以上教学时间都是由英文授课,教师、教材、教学法直接与英美对接。
“贵族子女”们只要选择进入私立学校,其实算是从小就选择了一个阶层,每年十多万欧元的各种费用,教材从牛津空运,老师都是传奇人物,教工亲切友善......只和父母的经济实力相关,和传统意义上的“贵族”已相差甚远。
西班牙的公立学校提倡民主与平等,并不推崇分数和排名,在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国家采取紧缩政策,对公立学校补贴不足,3+2教改政策的出台更是杀鸡取卵,很多教职员工因此疏于职守,教学质量仅能靠情怀来保障。相比之下,私立学校一直不差钱,倒是更加重视服务质量以及学生的表现——每天、每学期、整个学年各种作业,考试都有详细的评分记录,班主任还要给予每位学生详细的评语;除了学科测试,每学期还有体能、心理、情商测试;与家长经常性的互动通过家委会和各种信函体现;各种校内课后补习班、交流会、体验营的广告源源不断......除了注重成绩,私立学校更在乎学生综合素质,生存能力和传统情怀的培养,宗教、哲学、拉丁文、信息工程、企业管理、古典艺术等学科早在初中阶段就已经进入课表,有专门的教材和课程与之匹配。
瞻望东方
如今有一个现象耐人寻味——越来越多西班牙上流阶层的孩子开始学习中文。
中国和西班牙自古以来就位于亚欧大陆的东西两端,虽然看似隔着千山万水,却有太多惊人的相似,大到伐祀、航海、农耕,小到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吃香肠、腊肉,喜泡菜、辣椒,放烟花、爆竹……与我们仿佛通感。实际上,作为历史辉煌,近代衰落的帝国主义霸主,西班牙也是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才开始真正迎来民主、法治、自由的进程,跑步加入现代化资本主义国家行列,而历史上也曾遭受曲折反复与窘迫苦难。大多数普通西班牙人对中国尽管缺乏了解,但是根植于文化,传统深处的共性,使得沟通理解起来并不困难,很多西班牙人更是狂热的中国迷、中文迷、中餐迷。
旅西华裔最初设立中文学校,是为了自己的子女不至于忘记母语,不料西班牙学生的捧场,让他们发现这多少可以成为一门生意。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马德里、阿尔卡拉、瓦伦西亚等地甚至出现过办学热潮。
相比之下,一些西班牙私立学校近年来开始将中文作为重要的外语培训课程,聘请、培训专业教师,通过学校授课、家访补课、住家家教的形式,教授“贵族子女”汉语言文化。尽管价格昂贵,却还一度出现了供不应求,师资力量紧缺的情况。
卡米亚斯大主教大学一位学生家长在孩子中文课结课典礼上明确表示——中国近些年来飞速崛起,取得的经济成就举世瞩目,和西班牙的交流越来越频繁、密切,现在就让子女掌握汉语,学习中国文化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他们将来如果想发展得更好,很可能要和东方那个世界大国、强国频繁打交道。
结语:
贵族,如果不包括杀戮时代手上的鲜血和封建豪强攻城略地,剥削压榨穷苦大众的不仁不义,那么应该贵在抛头颅洒热血,捍卫王国荣光的无私与勇敢。这一方面,父辈的故事更多是一种精神遗产,不是子女奢靡炫耀的资本。当今天越来越多新富起来的中国土豪抱着一捆捆现金,要送自己的子女去喊价不菲的“贵族学校”、取洋名字、吃豪华餐的时候,当然可能购买到一分钱一分货的教育资源,但更需要想一想,应该从哪里开始“贵”的传承。
作者简介:曾锴,知乎笔名Hannibal Lecter,亦称“拔叔” ,现居西班牙,年少离家,迄今已造访亚、美、欧、非四大洲,足迹遍布数十国,上百城市。阅历丰富而传奇——与古巴革命领袖菲德尔•卡斯特罗、西班牙前任国王胡安•卡洛斯一世、王妃莱蒂齐亚•奥尔蒂同为校友;游学时期两度受国家元首接见;先后从事过新闻通讯员、翻译、大学教师、专栏作家等工作。在《中国青年》、《中国教育报》、《南方教育时报》、《神州学人》、《旅行家》发表散文、游记、评论若干。凭“向世界描绘中国梦” 曾获中国教育报刊社“教育梦•中国梦”全国征文比赛冠军。
评论功能已开通!
点击文末“写留言”,即可参与评论
▼
【世界华人周刊(wcweekly)版权所有,华妹编辑】
欢迎添加华哥微信(zglgag168)
欢迎分享
点击下面标题,可查看更多文章
▼
长按二维码 关注看更多
☞回复关键词【998】,送你一篇特别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