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位中国父亲独自奋斗15载改变全家命运,震撼全日本让无数人泪目

2017-06-19 海外观察第一站 世界华人周刊

这是一个父亲用十五年的艰辛,帮助家庭改变阶级的故事。

作者:Dan&椰蛋树

来源:北美留学生日报(ID: collegedaily)

全文3380字,读完大约5分钟



十五年意味着什么?从你小学入学到大学本科毕业。从阿里巴巴默默无闻的出生到马云在纳斯达克敲钟。十五年,也足够一个男人以父之名,书写一段史诗。


图:原视频海报


《含泪活着》,这是一部在豆瓣上获得9.1高分的纪录片,是华人导演张丽玲1989年在日本留学期间,跟踪拍摄十多年的人物纪录片。


主角是一位在日本“含泪活着”的平凡父亲:丁尚彪


日报观众在海报边贴满了观后感


丁尚彪1954年出生于上海,初中毕业后在本应该刻苦学习的年龄赶上了一个特殊的时代,作为知青下乡到了安徽农村,失去了继续求学的机会。


而插队落户艰苦的生活也为丁尚彪之后的十五年征途打下了基础。


图:原视频


1981年丁尚彪结束下乡调回上海,在苦苦在底层挣扎了八年后,没有一技之长也没有文化的他的月薪甚至不过100元。


于是丁尚彪做出了一个让人无法理解的决定,在35岁的时候,丁尚彪决定赴日留学,不仅为了自己,也为了给家人一个更明亮的未来。


他用五角钱买了一份日语学校的资料,了解到了赴日学费是42万日元,这相当于夫妻俩15年的工资。于是丁尚彪只能四处举债。


这份巨大的风险,他只能用自己的信念来承担。


但当他真正来到日本北海道后,他发现现实跟他所设想的完全是两码事儿。他所来到的小村子简直就是荒山野岭,学校附近只有一个废弃的煤矿,留下的简陋宿舍被当成了校舍。


北海道飞鸟学院


甚至连当地的年轻人都很难在这里找到工作,纷纷逃离了北海道。而丁尚彪的日语班中五十多位学生居然全部来自中国,其实这只政府是为了增加当地人口的伎俩而已。


负债读书,却不能打工,这就等于无法还债。被逼无奈,丁尚彪逃到东京,开始了他此后十五年荆棘遍布的打工生活。


签证过期后,丁尚彪成了东京的“黑户”。从他成为“黑户”的这天起,他就再也不能回中国看望自己的妻女,否则他将永远不能踏上日本的国土。


女儿的照片是他的信念


黑掉的时候,丁尚彪曾经半夜拎着箱子去投靠朋友,谈了几句话就被赶出来了;曾经因为活没干好,被店长一掌打出鼻血。


起的比鸡早,睡得比狗晚。


650日元一份的炒饭,相当于他在国内半个月的工资,他又心疼又觉得不够吃,恨不得连碗都一起吃掉。每天早上天还没亮他就要跑去餐馆洗碗炒菜,晚上再回到他那个破烂的房间,他的浴室就是围上了塑料布的厨房。


图:原视频


“这样就一点都不会漏到外面的。”丁尚彪笑着说。


这时的丁尚彪已经不再考虑念大学的事情,而是决定好好赚钱,提供给女儿更好的生活,让女儿完成自己的留学梦。他一个人打好几份工,省吃俭用供女儿读书。


丁尚彪的住处


这一供就是15年,这15年丁尚彪的牙齿也掉了,头发也秃了,女儿如他所愿考上了美国的大学。


因为黑户不能回国,十五年他只见过家人两次。


第一次,女儿考上了美国的大学,作为中转可以在日本逗留24小时。


第二次,妻子去美国探望女儿,作为中转可以在日本逗留72小时。


经年累月的分割导致甚至妻子在15年内都曾经怀疑丁尚彪是不是在日本“有人了”。


纪录片与电影最大的区别是在两口子重逢时,电影是故事,而纪录片是生活。


夫妻重逢的场景并不像我们想象中的大把挥洒热泪,也不是激情相拥的场面。而是二人相顾无言的微笑,爱意都写在眼睛中,此去经年,再见一如往年。


图:原视频


走了15年,丁尚彪缺席了女儿成长中的所有重要时刻,唯一一次相见是在丁尚彪来到日本的八年后。


再次见到女儿,丁尚彪感到既熟悉又陌生,眼见着女儿从离家时一个不大点的小豆丁,长成现在一个聘婷少女。


丁尚彪心里不遗憾吗?我不知道。


“侬比妈妈高了吗?到了那里要好好减肥了!开过双眼皮了吗?”


父女一窗之隔不忍对视


但当丁尚彪含着笑操着一口乡音手足无措的跟女儿话着家常时,不管遗憾与否,在丁尚彪心里这些年的付出和艰难,大概都是值得的。


故事的最后,丁尚彪迎来了属于他的大团圆结局。直到女儿医学在美国博士毕业丁尚彪才决定结束他的“黑户”生涯。他终于可以回家了。


女儿丁琳


回家时,他已经50岁,头发稀疏、门牙脱落,腰背不直。


在离开前,丁尚彪特意来到了北海道的小村庄。他落脚日本的第一站,也是他离开日本的最后一站。于他而言,是结束也是一个新的开始。


50岁的丁尚彪


为了陪伴女儿,现在丁尚彪一家人都已经拿到绿卡在美国定居,女儿成了一名出色的医生,也有了自己的小家庭。



回首往昔峥嵘岁月,丁尚彪丝毫不后悔。在新闻晨报的电话采访中,他坦言:


“假使我当时留在上海,那么肯定后来第一批就下岗了。因为我没技术、没文凭,个体户也不敢做,很难有发展。现在大概拿着两千多块的退休工资。我们家住的房子到现在还没有拆迁。女儿结婚的话,要么男方有房子,不然只好楼上的阁楼给他们待待了,就像当年我父母给我的一样。”


他还讲到了那一代日本留学生的普遍状况。


“首先,很多人的出国愿望和到日本后的实际状况有天壤之别。比如我的同学里有大学老师、医生、公务员,但到了日本后却去扫地、洗碗,当建筑工、陪酒女。这种巨大的落差,回国后是难以启齿的。


其次,痛苦还来源于跟家人的分离,感到举目无亲。一些年轻人以前没有过这样的经历,一点点小事体就可以使他们轻易打道回府。


我在建筑工地打工的时候有个朋友,有一天他跟我讲:“我女儿从来没跟我讲过话,这次打电话回去,她说:‘爸爸,我老想你的,你快点回来吧。’我一听,眼泪水都要下来了。”过了两三个月,他说他要回去了,“没想到女儿噶懂事情了”。我说“你回去就不好再回来了”,他一定要回去。没想到过了两年,他和老婆离婚了,又带了个女的偷渡过来重新开始。但是因为隔了两年,日本的人际关系都断掉了,重新找工作很困难。后来那个女的去陪酒,跟别人好了,和他也分开了。


我回到上海的时候,每年都组织北海道的同学聚会一次。当时有一部分人就不肯出来了。可能对他们来说,大家在一起有痛苦的后悔感。


我们那一批同学里,回来最早的只在日本待了一两年,把债还掉,抱了台29寸的电视机就回来了。回到上海后,原先的工作已经没了,只好一直打零工。他们可能觉得在日本混得不好,在上海也没混好,没有实现当初的目标。”


这是一部极其成功的纪录片,激励了无数还徘徊在迷茫与颓丧之间的人们。但是对于这部纪录片,网上还是相当两极分化。


第一种认为这整整十五年,父亲的角色完全缺席,对于女儿来说太过残忍。丁尚彪为了女儿在外打拼,可他是否问过女儿想要的幸福是什么?



第二种则认为丁尚彪身体力行的告诉我们什么是父爱如山,什么是为了整个家庭的幸福而牺牲自我。虽然当时丁尚彪的家人可能很不理解,但是当她们的生活越上一个阶层后,就一定会领悟到父亲当初的决心和大爱。


是的,父爱不是把孩子生下来后陪伴一下就完事的。


如果不能为子女提供优质的教育和开阔的平台,那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这样的爱又是多么苍白无力?



而我们总是责备中国式父爱的隐形和缺失,却殊不知父亲们一肩扛起家庭经济重担的深沉大爱。


对于丁尚彪,或者和家人一直过着贫苦是底层生活;或者隐忍15年,换一个全家走向世界的机会。


他选择了后者。


他只是一个普通人,一个普通的丈夫,一个普通的父亲。他想让自己的妻女过上更好的生活并为此拼搏,仅此而已。



丁尚彪自己吃了没文化的亏,他只是不想女儿再走一遍自己的路而已,因此无论付出多少,这是一条能够改变女儿命运的路,背负的再沉重他也会继续走下去。


艰辛背后是丁尚彪对于教育的重视和渴求,无论方式如何,重视教育这点是完全无可指摘的。



去年九月美国中文网为已经移民美国的丁尚彪做了一次采访,此时的丁尚彪在纽约法拉盛定居,女儿则在休斯顿工作。


丁尚彪一来觉得休斯顿太过安逸缺乏激情,二来希望在美国开始自己的新事业,于是才独自留在纽约。他现在还在某意大利餐厅工作,并在闲余时间读书撰文,培养写作的兴趣,还在纽约中文报上发表文章。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l03386pbj38&width=500&height=375&auto=0


“我准备一退休就快点出发,用我自己赚到的钱周游世界。欧洲我还没去过,我们的中国我也有很多地方没有去,我准备从65岁玩到75岁,把钞票用光正好,人生也就值了。”


丁尚彪的传奇也只是父爱的一个缩影,每一位父亲都以自己的方式呵护着自己的孩子。或者靠成功的事业给儿女宽阔的平台,或靠细心和责任用心呵护家人,或者身在远方给予家里支持。


父爱,它是无言的,是严肃的,在当时往往无法细诉。然而,它让你在过后的日子里越体会越有味道,一生一世忘不了。


儿子:爸,如果山上有条路我上学就方便多了。


父亲:恩。


图:最右


为了所爱,含泪活着,又何妨?

【版权归作者所有,华妹编辑】

近期相关文章

【点击蓝字可以直接跳转到文章】

“父亲”苏东坡:穷养三个儿子一辈子,只留下两个字的遗产

爸爸,自你离开后,我再也没有长大


《世界华人周刊》长期面向海内外征稿、征集写作线索

回复关键词“投稿”查看说明

长按二维码   关注看更多

回复关键词【221】,送你一篇特别推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