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东北人是如何“攻陷”三亚的?

2018-01-25 世界华人周刊

点击上方 蓝字   关注世界华人周刊

— 回复 晚安 送你一个特别推送 



 

 

对于东北人来说,三亚仿似天堂。

来源:大唐雷音寺(ID:datangleiyin)



东北人的三亚迁移之路

每一个东北人心中都有一个三亚,那里是长年累月奉献青春对抗严酷自然环境的东北人心中的“圣地”。


东北人是勤奋的,他们在冰天雪地里饱受极寒,渐渐人到不惑之年,便开始回顾自己的一生。


他们呼朋唤友聚在一起,在进行完一种叫做对瓶吹的仪式后,开始不满与吐槽,并伴着社会摇歇斯底里地唱着“一人,我饮酒醉”。


受到感染的朋友往往会气沉丹田,大喝一声:“好!”用经由古老岁月沉淀并磨练出来的调子应着:“老铁没毛病。”


那种悲壮的曲调只有东北人才能理解,不为歌词的缠绵悱恻,也不为嗓音的绕耳柔和,只为冰雪下蕴养的大气磅礴,如同鼓点般落在每个人心上。


饭局散去,他们开始道别,朦胧中回到家又听到老父亲的咳嗽,还有萦绕在耳旁的亲友们在海南买了房。


隔壁大爷家也已人去楼空,问及起落,答曰:“老王头不是退休了么?他儿子把他接三亚享福去了。”



经历了一个大时代呼吸吐纳的东北人,在渐渐冷寂的矿区,在锈迹斑斑的厂房机床旁,不由发出了感慨:“你不会明白一个没有冬天、永远温暖的地方,一个海鲜泛滥、有着各异水果的地方,对地处寒冷地方的人有多大吸引力。”


如果你看历史,你一定会发现,北方的游牧民族们,穷尽一生都是要往南方打的。


向南,一路向南,东北很多人的命运也为之开始转向。


东北人出走其实早已不是什么新闻了,这种现象自东北重工业衰落之后就开始了,共和国的长子在经过一系列变迁后,跌下神坛,经济开始走向下坡路。出走东北,并不意味着逃离,他们也许去了别的地方开疆扩土。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遇山开山,遇水造船,遇酒喝干。不仅走到了发达城市的东部沿海城市,甚至一路从最北走到了最南——三亚。


如同藏族人朝圣一步一叩头的一样,东北人也有他们自己的仪式。他们每走一步,都会环视左右,低声念一句:“你瞅啥?”南迁途中,他们也会碰到同路人,此时,心心念念向往三亚的同路人会与他们相视一笑,说一句:“瞅你咋的?”


南迁之路也并不好走,路途中,常有体力不支的人倒下,能走到这块东北人心中这块自留地的,简直是成功人士。


前些年大学有个室友,家族系统庞大,成功人士林立,直到临近毕业,我才知道彼时的校长是他亲舅舅。算起来,他的父母也算是一代成功人士。


逢年过节,家里的老人也很少在东北本地,在三亚,他们家有两套价值不菲的房子,每逢假期,他们就捎家带口的移居三亚。


经由两代人的奋斗,终于得偿所愿。用他的话说,在东北,只能玩雪和泥巴,在三亚,是可以玩浪的。


三亚,无疑是东北人的圣地,走在南迁之路上的东北人,每个人身上都有着一种现代社会所最缺乏的韧劲,这种韧劲,在东北人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一朝东北入琼,从此不畏长路。


东北人以三亚为家

初至三亚,就像进了东北人的包围圈,这是诸多游客们对三亚的印象。


三亚的海滩,自东北向西南蜿蜒的两百多公里,分布着大大小小的旅游景点,也随处可见数不胜数的免费浴场,每一个景点、每一个浴场都是人头攒动。


 三亚海滩


车场上停满了车,人流里散播着全国各地乃至外邦的方言,这些方言里,多是充满一口大碴子味的东北话。在三亚的亲身经历便是,几乎每三步便有一个东北人,他们多是一家人,普遍人高马大的形象在东北人人满为患的大环境下并没有那么显眼。


到了夜晚,他们开始寻找落脚的地方,有一部分在上世纪就致力于要在三亚拥有房产的东北人,有些已经得偿所愿,他们可以接上自己的父母,给他们一个相对较安稳生活。


在这个四季如春的城市里,有单价七八万的楼盘,有价值数亿的海景别墅,也有一两万一平米的小区;有一晚上几千上万的豪华大酒店,也有一两百的青年旅社,中间掺杂着数不清的家庭旅馆。它们密密麻麻的分布在三亚的各个地方,在这些各式各样的房间里,散落着数不清的东北人。


以三亚为家的东北人不仅扮演着游客的角色,在整个旅游业中,东北人也一度处于垄断地位。


下了飞机回酒店,携程司机是东北人;入住酒店的时候,热情的拎包客们是东北人;出去一日游,开车来接的还是东北人。不客气的说,但凡有商机的地方,东北人都能见缝插针。


倘若你比较善谈,你还能从好客的东北司机口中得知:三亚的房产30%是东北人的,三亚的人口40%是东北人,甚至于你所落脚的酒店,半数也都是东北人掏腰包开的。


我们无从考证这些数据的可参考性,但善于开枝散叶的东北人,在三亚混得风生水起倒是真的。


三亚,也成了东北人的淘金地。


一个直观的数据统计,有人在三亚的大众点评页面搜索“东北”,跳出来的餐厅有300多家,占了三亚餐饮的将近一半,在东北人自我戏谑称三亚为“东北省三亚市”的背后,不得不承认,东北人不仅在三亚赚足了钱,还顺便扎了根。


三亚东北王酒楼,类似的产业多不胜数


街头随处可见的东北餐馆,也便利了很多来海南“猫冬”的东北老乡。


也正因此,以“东方夏威夷”著称的旅游城市三亚,拥有了一个当地人并不愿听到的名字:东北省三亚市。


响当当。


土生土长的三亚孩子,从很小就能接触到东北人了,从他们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老师可能来自东北。对于孩子们来说,平时的老师们彬彬有礼,但嗓门极大,且骂人的方式和三亚本地有着相当大的差距。托这些东北人的福,他们教的孩子普通话相比当地人要强多了,虽然一股东北味,老是让人误以为它们是从东北远渡而来的,使他们在说出自己身份的时候听者一脸懵逼。


无处不在的东北话,也让你以为坐在你对面和你聊天的老铁是东北老哥,如果你不追根刨底,你永远不知道这哥们可能是个胡建人。


在极致的寒冷环境下长大的东北人,选择了拥抱温暖的三亚。


当然,也有例外,在一次和一位东北大哥聊天时,其曾直言不讳:“在三亚都穿不了貂,三亚有啥好的?”东北大哥对此一脸不屑。


东北人与三亚的历史渊源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发生了两件看似毫不相干的事。


一是国企职工下岗潮;二是海南的房产热。


1997年底,东北国企员工下岗的数量达到了259万,同比全国下岗人数占到了22%,近四分之一的下岗职工都是东北人,触目惊心。


 东北下岗潮


此后,东北虽然经过一系列国家的大力扶持,但经济起色不大,大量的人口外流。


在这个当口,海南的房地产垮了,每平米300元的房子无人问津。闻声而来的东北下岗工人拿着手里的遣散费,在三亚为自己和家人添置了第一套房产,这是三亚迎来一次东北潮。


但不是第一次迎接东北人,第一次东北人进三亚应该是在解放初期,来自东北的四野在解放完东北后,一路南下去解放海南,解放后,他们就地驻扎,垦边戍边。


严格意义上说,东北与三亚的联系,早在几十年前就已经千丝万缕了,这也是之后大规模迁徙的基础。


至2000年前后,前期来三亚的东北人,很多渐渐成了社会中坚力量,对后来者而言,这无疑充满了诱惑。虽说当时房地产经济破裂,但三亚作为无可比拟的旅游城市的价值和地位也不能忽视,有点脑子的东北人自然看到了其经济价值。


最早进军三亚的东北人,随着三亚旅游业的发展,站稳了脚,之后随着父辈们追加投资房产的,占得了在三亚发展的先机,标准的东北话成了东北年轻人在三亚站稳脚的契机。


此时,口齿清晰,并且自带幽默的东北人也抓住了机会,越来越多的东北人进入海南。形成一个个生意群落,从餐厅到住宿,再到关于旅游的一切,三亚的成功成就了东北人。累计了资本之后的东北人,继续买房。


对东北人来说,三亚仿似天堂。


另一个使三亚成为东北人天堂的原因是温度。


对东北来说,过冬有着神圣的地位。南方城市里,三亚的冬天最暖。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对东北人来说有些奢望,但三亚满足了他们,就像广东人对漫天飞雪的梦想类似。


 酷寒的东北


从古至今,人类对温暖的渴望,似乎不会允许发达的文明出现在苦寒之地。


东北的寒冷虽然意味着缓慢和坚毅,但也伴随着残酷与脆弱。没有比三亚更为理想的东北人的避寒之地了。


为了迎合东北人,三亚本身也开始直面东北人,这是旅游城市不得不做出的改变。


为了服务于东北人,三亚地产商的楼盘广告


在楼盘的广告盘中,地产商直言:哪个东北人没有套海南房?


简明扼要,直勾勾地吸引着攀比之风盛行的东北人的眼球。此时,出租车司机问及东北人想在哪过冬,他们首选的答案多半是三亚。


至于为什么,东北人也怕冷。


最后,给大家讲一个知乎上看到的段子。


“你们东三省的省会是不是三亚啊?”

“……”

“最大的城市是不是青岛啊?”

“……”

“你们青岛是不是有哈啤啊?”

“……”

------

“呃,你们东北真的不是一个省吗?”

“你看呢?”

“我看你们都一样啊,长得一样,说话一样,吃的一样。”

“……”

“吃一样的大碴子,说一样的大碴子味口音。”

“……”

“那……怎么区分?”

“前有狼后有虎,中间夹个二百五。”

“你是狼还是虎?”

“我是中间夹的那个二百五。”

“别说还真挺像!”

版权归作者所有 华哥编辑


周刊推荐【点击蓝字可以直接跳转到文章】

华哥推荐好物

👇

长按图片识别图中二维码 立即购买


本刊是百度百科TA说特邀科普合作方

长按二维码   关注看更多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华人优品”推荐好物 顺手点个赞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