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顾景言 2018-05-28
回复 晚安 送你一个特别推送



 

 

浴血奋战,为国捐躯,他离开我们已经整整76年了。我们不应该忘记他,也不该忘记所有曾经为祖国抛头颅洒热血的人们。


世界华人周刊专栏作者:顾景言

新闻背后,有你不知道的世界



76年的今天,1942年5月26日,离中国边境三四十里的缅甸克钦山寨,传来了一阵悲怮的哭声。


一群浑身遍布伤痕、血迹的中国士兵,抬着他们刚刚牺牲的将军的遗体,艰难地向祖国的方向前行。


他们的将军只有38岁,是黄埔毕业生,曾在昆仑关战役中立下奇功,深受蒋介石的器重。


跨出国门,在缅甸东瓜,将军率领自己的士兵浴血奋战,不仅击毙重伤5000多名日军,还有效掩护了盟军的撤退。



美国史迪威将军称赞他是“立功异域扬大汉声威的第一人”。


就连身处不同政治阵营的对手们,也对他由衷地叹赏。周恩来总理将他视为“黄埔之英,民族之雄”,毛泽东为他作诗曰:“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



只可惜,这样一位英雄,却在异域永远闭上了双眼。他死的时候甚至连一副像样的棺木都没有,真正马革裹尸还。


他死后不到30年,突如其来的变乱使他的儿子不得不把他所有的勋章都砸烂,扔到湖水里,以躲避灾祸。他的英名,竟然成为家人们惶恐不安的原因。


他就是戴安澜




01.


国家的危难,能让斯文有礼的书生拿起武器,在战场上百炼成钢。


戴安澜的命运,就是被乱世中国彻底改变。


1904年11月25日,戴安澜出生在安徽省无为县洪巷乡的一个农民家庭。他原本的名字是戴炳阳



虽然家境贫寒,父母不能给他提供良好的教育条件,但是戴安澜自幼聪慧,读书十分刻苦,文化素养在当时的青少年中属于中上等。


1923年,戴安澜考入了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创办的安徽公学。按照当时很多人的观念,一个贫穷农家出身的孩子能接受教育变成“文化人”,摆脱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就已经是天大的福气了。


当个教书先生,娶一个贤惠的妻子,安稳舒适地度过此生,对戴安澜而言已经是很不错的选择了。

戴安澜手书


只可惜,他生在了彼时的中国。列强的利刃已经撕裂了华夏的版图,戴安澜不甘心躲在书斋里独善其身。


走出书房,走向战场,是一代有热血的中国青年的命运。



02.


1924年,戴安澜加入了国民革命军。


也正是在这一年,他将自己的名字由“戴炳阳”改为了“戴安澜”,他希望自己能够力挽狂澜,改变国家的艰难时势。


其实,他本来是想直接报考黄埔军校的,但是由于从小饥一顿饱一顿,造成了他营养不良身体瘦弱,被黄埔军校拒之门外。为了实现理想,他干脆直接参军,成为国民革命军的一员。


军队里的伙食要比家里充足得多,再加上每天的军事训练,戴安澜的身体迅速强健起来。



1925年,他再次报考黄埔军校,顺利被录取,成为黄埔第三期学生。他的同学中,有后来成为国军名将的王耀武和方先觉,还有与彭德怀齐名的共军名将黄公略。


当时的黄埔军校有这样一副对联:“升官发财行往他处,贪生畏死勿入斯门。”横批是“革命者来”。这副对联据说是孙中山先生命人张贴的,期望黄埔能为中国革命保留希望的火种。


这所学校也确实没有辜负孙先生的期望,一颗颗将星从这里冉冉升起,成为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中的主力。戴安澜身处黄埔军校,增长的不只是行军打仗的技能,更是家国天下的情怀。



03.


1926年,戴安澜从黄埔军校毕业,成为国民革命军的军官,参加了北伐战争。在作战中,他思维缜密身先士卒,在军队中的职务也因此不断提升。


但是,戴安澜真正引起国民党高层注意,是在抗日战争期间。



1933年,日军入侵古北口长城,戴安澜率领自己的部下参与了古北口抗战。这场战役十分惨烈,装备落后的中国军队在日军的攻势下伤亡惨重,幸存者曾经回忆道:“当时长城血流成河,漫山遍野都是尸身。”


然而,即使是敌我实力悬殊的情况下,戴安澜依然无所畏惧地率军与日寇进行厮杀。作为一名深受黄埔精神影响的军人,他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


在这场战役结束后,戴安澜被国民政府授予了云麾勋章。


台儿庄战役,徐州会战,武汉会战……戴安澜一路浴血奋战,得到了蒋介石的器重。在1939年1月,他被任命为第200师的少将师长。


第200师,是当时国军第一个,也是唯一的机械化师,装备精良。戴安澜之所以能够担此大任,除了个人的卓越作战能力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他是黄埔的毕业生,蒋介石身为黄埔军校的校长,一生倚重黄埔学生。


在担任少将师长不到一年的时间,昆仑关战役爆发。



面对日军的精锐部队,戴安澜和手下的士兵们无惧牺牲,通过数日的强攻最终击溃了日军,并击毙了日军少将中村正雄。


这次战役之后,戴安澜彻底成为蒋介石心中一员虎将,被蒋介石称赞为为“当代之标准青年将领”。


能够得到最高统帅的赞赏固然是军人的荣幸,但是这种知遇之恩也是沉重的,往往使军人以性命作为报答。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是无数名将的归宿。



04.


1942年年初的一天,蒋介石忽然单独召见了戴安澜。


此时缅甸地区的英国军队被日军围追堵截,出于盟军之间的义务,突破日本对中国的围堵,蒋介石希望戴安澜能够率领军队解除英军的困局,并在缅甸东瓜打几个胜仗,挫一挫日军的锐气。


戴安澜毫不犹豫答应了,并当场向蒋介石立下军令状:“戴某虽战至一兵一卒,也必定挫敌凶焰,固守东瓜。”


事实证明,蒋介石没有看错人,戴安澜的确是守卫东瓜的最好人选。


1942年2月,戴安澜率军在东瓜地区与日军展开激战。敌众我寡,敌强我弱,中国军队只能够依靠着旺盛的士气来赢得战争的胜算。戴安澜也已经做好了随时牺牲的准备。



经过惨烈的战斗,中国远征军歼灭日军5000多人,成功掩护了英国军队撤退,取得了东瓜保卫战的胜利。蒋介石高兴地说,这是中国军队的黄埔精神战胜了日军的武士道精神。


英国人安全了,领袖也有面子了,中国士兵却陷入了困境。此次出国作战,后方补给困难造成军队战斗力下降。雪上加霜的是,在缅英军完全配得上“猪队友”这个称号,作战中经常拖累中国军队。


1942年5月,在英军的拖累下,远征军无力阻击日军,只能选择迅速撤退。但是日军兵力众多,又有空中优势,仅仅依靠步兵的中国军队在撤退过程中无力招架,大军被打散,戴安澜和他率领的第200师不得不躲入山区,准备撤回中国。



但是,缅甸山区地形复杂,戴安澜的军队,很快遭遇了日军的追击。


他不得不下令与日军正面交战,力求突围。


弹药已经不足,中国士兵只能用刺刀和血肉之躯与日军的机枪做对抗,结果可想而知,不仅士兵们伤亡惨重,戴安澜也在战斗中中弹,处于死亡的边缘。


残余的部队用担架抬着戴安澜逃走,走到缅甸茅邦的克钦山寨的时候,戴安澜伤重不治。他临死前,一直看着北方,那是中国的方向。


缅甸气候潮湿,戴安澜的遗体很快腐烂,士兵们只能将他的遗体火化,用几块木板做成的盒子盛放。


走到滇缅边境的时候,一位老华侨得知戴安澜将军连像样的棺木都没有,流下了眼泪:“寿材这么小,怎能配得上将军的英名与地位?”这位老华侨捐出了自己的楠木棺材,那原本是他自己百年之后要用到的。


1942年5月27日,戴安澜将军的灵车抵达贵阳 


戴安澜去世之后,蒋介石非常心痛,追认他为陆军中将,国共两党都给予了他极高的评价。然而,将星陨落,最能感受到锥心之痛的,莫过于他的妻儿。


当戴安澜在缅甸战场鏖战的时候,曾经给自己的妻子写过一封家书,家书中写道:“现孤军奋斗,决心全部牺牲,以报国家养育!为国战死,事极光荣。”



将军铁血,令人钦佩。然而,在面对妻儿的时候,他也有柔情的一面。


由于戴安澜总是在外征战,他的儿子曾经抱怨因为总是见不到父亲,他耐心地对儿子说:"你要这样想,你有个英雄父亲,当然是常常离别。如果我是田舍郎,那我们可以天天在一起,但你愿意要哪一种父亲呢?我想,你一定愿意要英雄父亲。“



只不过,戴安澜生前绝对没有料到,自己的英名,会给孩子带来灾祸。


新中国成立之后,戴安澜的家人留在了大陆。然而此后20年间政治运动不断,戴安澜国民党将军的身份成了悬在他家人头上的一柄利剑。


为了保全家人,他的儿子戴复东不得不忍痛将父亲的所有勋章都砸烂扔进湖里。


时光荏苒,距戴安澜将军殉国已有76年,很多人都已经渐渐淡忘了这位扬大汉声威于异域的将军。



但是,正如郁达夫先生所说,“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一个有了英雄却不懂得敬重和爱戴的民族是不可救药的民族。”


我们不应该忘记戴安澜将军,也不该忘记所有曾经为了国家浴血奋战的人们。


周刊原创作品 |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 欢迎分享朋友圈





发现中华之美,为华人发声

提供有广度的知识,有温度的立场和有深度的思想



点击 阅读原文,查看“华人优品”推荐好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