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坚守“西控”定力!大胆改革创新!打通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转换通道之都江堰实践!

   7月4日,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范锐平实地调研“西控”推进工作,踏勘了都江堰市柳街镇川西音乐林盘和桃李春风项目,督导特色镇(街区)规划建设、川西林盘保护修复、产业发展等工作。在工作推进会上,范锐平强调,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守“西控”定力,大胆改革创新,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积极推动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实现生态价值转化,努力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


      

       目前,都江堰市按照成都市提出的“率先建成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和国际化生态旅游城市”总体要求,传承发扬古蜀先辈恪尽职守的奉献精神和科学治水的创新思维,用实际行动努力探索在“西控”区域率先打通“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转换通道,全力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在都江堰落地落实。



2017年,都江堰市天府源田园综合体成为首批15个国家级试点项目之一,田园综合体项目建设如火如荼。

2018年11月举行的成都村政学院第六届村政论坛上,都江堰市揽获农业农村部“乡村振兴基层研究基地”、国家行政学院“乡村振兴教学研究和实践基地”、四川省农业农村厅“乡村振兴研究和人才培训示范基地”、四川省委党校“乡村振兴特色现场教学基地”等诸多荣誉。



从2015~2019年,柳街镇七里诗乡连续举办五届田园诗歌节,当今诗歌界的盛典“中国田园诗歌节”永久落户都江堰市。



2018年,全国首届农民丰收节全国六个分会场之一选址七里诗乡,都江堰市成为中国农民丰收节“首秀地”,七里诗乡林盘景区也一举成为乡村旅游热门打卡地。



这些成绩的取得为都江堰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和建设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示范城市奠定了良好基础。


田园综合体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

凭借自然生态资源和精华灌区核心区域优势,都江堰市成功获批全国首批、四川唯一国家级农业田园综合体项目。项目区规划面积36.6平方公里,包括胥家镇、天马镇13个社区,总投资21亿元。都江堰市深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把田园综合体建设作为落实成都“西控”战略的重要载体,不断探索乡村振兴发展的新路径。



都江堰市组建了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搭建“管委会+投资公司+合作社”的联动工作机制,在各村落建立“一组三会”(院落党小组、议事会、管委会、监事会)自治架构,形成“支部+协会+农户”治理模式,有效形成党组织领导、集体经济组织经营、农户广泛参与的集体资产资源管理体制,并着力构建“特色镇+林盘+农业园区”发展格局,规划实施天马镇文旅服务核心区、驾虹场镇农业加工物流中心建设,提升田园综合体综合服务功能。



在田园综合体建设的过程中,都江堰市加快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设立不低于2000万元的农业发展引导专项基金,鼓励农民以房屋、宅基地等资源入股,参与川西林盘打造,在区域试点将土地作价入股,并开展土地预流转,提高项目落地的效率。

在天马镇禹王社区将600万元上级财政奖补资金与集体经济组织资金整合,在玫瑰花溪谷项目试点“补改股”,将补助资金作为股金量化到符合资格的集体经济合作社成员,与企业共同建立投资收益分配机制,共享产业发展红利,通过该方式共撬动社会资金3亿元,集体经济合作社可实现年收益分红40余万元。



天府原乡示范项目位于天府源田园综合体范围内,是都江堰精华灌区修复工程的重要核心示范项目之一。项目依托都江堰市绿色蔬菜质量安全联盟和优质粮油(渔)种养基地,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鱼稻共生休闲体验、粮油轮作大地景观打造、自流灌溉渠系修复、绿道体系建设和川西林盘保护等内容,重点开展农业科技企业孵化、全农业产业链条塑造和以农业为基础的产业生态圈构建等方面工作。



拾光山丘有机农业示范体验园位于胥家镇金胜社区,由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四川塔基崧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和四川益生园艺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共同投资打造,主要依托都江堰市优势旅游资源,按照有机体验定位,运用“大园区+小业主”的理念,采取CEP模式进行生产经营管理。项目总占地540亩,总投资1.2亿元,投资建设包括有机种养示范区、自然教育拓展区、环湖野奢体验区、产品展示区、有机体验餐厅、生态钓场、精品民宿、游客服务中心等。



都江堰市把乡村人才培育作为乡村振兴的源泉动力,聘请长江学者徐勇教授等10名专家,依托成都村政学院建立四川省乡村振兴研究和人才培训示范基地,田园综合体区域已培育职业经理人68人,带领200户农户开展规范化有机农产品生产,直接经济效益逾1000万元。田园综合体双创中心已建成并与川大、川农大、省农科院、成都电商协会、重庆猪八戒网络科技公司等高校、科研院所和行业领军企业合作,为农业科技应用和科技人才培养提供支撑。


七里诗乡中国农民丰收节“首秀地”

柳街镇民间诗歌文化源远流长,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该镇于2003年成立柳风农民诗社,成为成都第一家农民诗社。先后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诗歌之乡、中国田园诗歌小镇,先后吸引舒婷、杨牧等当代著名诗人作家成为“新村民”,培育出著名主持人周东等领衔创办的“又竹堂”文化传习所。



七里诗乡林盘景区位于柳街镇金龙、七里社区,面积5739亩,是“中国田园诗歌小镇”的文化传承核心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柳街薅秧歌”实景演出的举办地,也是中国农民丰收节“首秀地”。




近年来,柳街镇主动抢抓乡村振兴战略机遇,瞄准全域旅游发展趋势,充分发动群众群策群力、共建共享,以保留原乡肌理为形态、做强在地产业为支撑、活化文化资源为特质,致力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走出一条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乡村振兴新路子,成为中国田园诗歌节的永久举办地、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全国六个分会场举办地之一和乡村旅游打卡之地。



据柳街镇相关负责人介绍,七里诗乡景区通过引导群众投工投劳、共同建设,利用原有村道、机耕道等路网资源,以较低成本建成约30公里田园绿道脉络,将区域内1200平方米的游客接待中心、占地320亩的青城湾湿地庄园、占地约1000余亩的现代农业大地景观、配套游客驿站的川西林盘李家院子、以展示和销售特色农产品为主的郑家院子、体现川西民居特色的何家院子、展现川西林盘原乡生活场的黄家大院等独具川西特色的景观、林盘进行串联呈现。柳街镇积极促进“薅秧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诗歌创作等民俗文化、手工作坊等农耕文化传承,增强文化传承传播生命力,营造新的乡村旅游消费场景。




游客走进林盘,不难发现西林书院国学体验馆、又竹堂书院、杨牧诗社、花满溪特色民宿、耕舍田园火锅、林盘老茶馆、稻香生活馆等业态文态已相继成熟,景区还吸引成都演艺集团打造乡村音乐小院,融农商文旅体为一体,营造独具特色的乡村生态旅游新型消费场景。景区内10公里左右的田园绿道,将川西林盘、现代大地景观、民宿农庄、特色美食、休闲体育等连接起来,失落已久的乡愁记忆在这里尽可寻得。



七里诗乡的“网红林盘”——川西音乐林盘位于地处成青快速通道成青湖旁,是中国风和文艺范儿十足的乡村林盘。音乐林盘延续了传统川西林盘“茂林修竹”“沟渠环绕”等特色,通过林盘形态修复、文态业态植入等方面提升打造,鲜活呈现天府文化、成都平原农耕文明和川西民居风貌。从堰香阁农庄1.0到“猪圈咖啡”2.0,川西音乐林盘如今已悄然升级为乡村农家乐3.0版本。



谈到柳街镇的未来,该镇党委书记唐彬信心满怀,他说:“乡村振兴永远在路上。下一步,我们将按照都江堰市率先建成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和国际化生态旅游城市部署要求,努力把柳街镇建成村庄最美、人文最美、生态最优的成都乡村旅游名镇。相信未来的柳街,会是一个人人想走过来、住进来、留下来的好地方。”


灌区映像打造精华灌区地标性文创小镇

2000多年来形成的农耕文明,如何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历久弥新?如何让人们找到记忆中的乡愁?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按照成都市总体要求,都江堰市因地制宜,实施都江堰精华灌区修复工程,对现有水系和渠系以传统、生态的方法进行系统的恢复提升,对水岸两侧的川西林盘和粮菜种植等进行景观化、景区化打造,再现美田弥望、产业兴旺的灌区盛景。



按照规划,都江堰市精华灌区修复工程共分为三期建设:一期重点打造胥家镇天府原乡、聚源镇灌区映像两个项目,目前先行启动区初步建成;二期将精华灌区四镇其余部分打造成集国家水稻湿地公园、特色小镇和美丽乡村为一体的国际一流、独具特色的都江堰精华灌区核心示范区;三期将成功经验拓展延伸至整个都江堰精华灌区,形成世界领先的天府水生态文明典范区。



“灌区映像”是都江堰精华灌区核心区重点示范项目之一,也是精华灌区修复打造的第一个项目,总面积1092亩,首期启动区面积580亩。项目启动区由都江堰精华灌区乡村产业研发中心、川西林盘传统院落周家院子和生态循环农业产业园三个部分组成。在总建筑面积约1万平方米的精华灌区乡村产业研发中心,其内部将植入萤火虫自然博览馆、萤火虫主题餐厅、萤火虫室内人工养殖基地、精华灌区招商展示中心、精华灌区农产品展示交易中心、院士工作站及成都村政学院灌区映像分院等组成部分。



项目突出“展示中心+林盘+田园”功能定位,以“农业+文创+旅游”为产业发展方向,建成农耕文明与现代文化融合的乡村公园、美丽宜居公园城市乡村表达的示范。灌区映像还布局乡村产业研发中心和生态循环农业园,引进“北稻南移项目”和“萤火虫全产业链项目”,提升都江堰市水稻品质,彰显生态优势,集中展示精华灌区田园生态修复、林盘院落保护利用等内容,塑造灌区文化地标。



2018年5月,“灌区映像”生态循环农业产业园以“稻虫共生”为目标,引入“北稻南移西南试验示范基地”,共种植水稻200亩,试验品种136个。当年秋季,“北稻南移”喜获丰收,南方人在本地就能吃到香甜的东北大米。同时,结合“北稻南移”水稻种植,灌区映像将大力发展萤火虫、爬沙虫等资源昆虫养殖,以实现稻虫共生,打造全球最大的萤火虫稻田公园和全球最大的萤火虫室内人工养殖基地,带动民俗游、研学游、乡村夜游等乡村旅游业态的发展。


村政论坛专家多方位点赞都江堰乡村振兴实践

2018年11月,成都村政学院五周年回眸暨第六届村政论坛在都江堰市召开。论坛着眼于连接顶层设计与基层意愿,融合权威理论与乡村实践,邀请到全国政商学等业界精英300余人参加。论坛以“实现乡村振兴路径探索”为主题,聚焦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深化改革新路径、人才培训新方式、产业发展新模式,并组织专家学者到都江堰市七里诗乡、灌区映像等点位现场参观考察,与会专家对都江堰市乡村振兴实践探索取得的成绩予以肯定。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宋洪远认为:都江堰市发展各项产业,无论是资源环境、人文环境、地理环境,还是区位优势,既有条件又有基础,要注意充分发挥自身特点和优势,一定要避免同质化,做出特色。对全国农业来讲,要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两个优先”“两个导向”,即质量要第一,效益要优先,两个导向一个是绿色导向,一个是市场导向。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党国英说:“什么叫乡村?我最欣赏的定义之一是农村除了公共交通之外没有基础设施,没有公共服务的区域。安徽小岗村的重要经验在于给农民自由,贵州湄潭的经验是坚持“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尽管农民有诉求,但只要给农民讲清楚效益关系,农民是理解的。从国际农业上看,国外农业发展了这么多年,乡村旅游占农业GDP不超过10%,有机农业也不超过10%,值得我们认真思考。都江堰市委党校(成都村政学院)做了很多城乡综合统筹发展改革实验的工作。我来都江堰市好几次,给我较深的印象就是农民居住形态好,我总是给别人介绍这个事情。”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名誉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徐勇表示,“都江堰市具备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这既为基层发展提供优越自然条件,也给城乡社区发展治理提供了灵感和智慧,通过这种有效的治理方式,避免政府大包大揽,而是让农民自己动起来、自己干起来,增强了持续发展的动力和后劲,我们要按照城乡深度融合这一理念去发展。”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党委书记姜晓萍这样评价,“都江堰市将全国关注乡村人才培养的专家学者都吸引来,共研乡村振兴人才培训问题非常不易。在人才培训中一是要通过已有专业培训机构,让最先进的培训经验融入进来;二是可以借鉴不同国家的培训经验,来推动乡村振兴人才培训;三是人才培训在追求速度时,更应该注重质量,只有注重质量,才是中国乡村振兴人才培训应该走的未来之路。”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四川行政学院)副校(院)长肖敬军对都江堰市乡村振兴中的企业化运作模式表示认可,“都江堰市胥家镇金胜社区拾光山丘项目,在乡村振兴产业发展中,通过企业化运作,实现在企业进入农村以后怎样通过市场化和专业化运作来带动农业产业的发展,其中运用产业化联合体把农民农户家庭,农村的集体经济和企业这几方不同的力量完全整合发挥各方面力量,形成一种力量合力,从而来实现乡村的振兴。”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张灿强则认为,“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的基础应该把第一产业农业做美做优,先保障好‘饭碗’,才能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好的乡村旅游体验,农业形成了景观,自然而然会吸引游客和城市居民,形成乡村旅游产业。”


— 图文来自每日都江堰

水灵妹在此表示感谢

END

听说,Ta们都在看:


在看的!点一下再走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