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武穴匡山:牛魔王的“原身地”

2017-09-29 掌上武穴

牛魔王在《西游记》中具有十分重要地位,其特殊性不言而喻。牛魔王是《西游记》中出场最早的妖怪,所占《西游记》中的回目也是颇为可观的。《西游记》涉及牛魔王及其家庭成员的回数就达到了十一回,且第三回中就安排了牛魔王的出场,先声夺人,为后文大笔抒写作了铺垫。在八十一难中,与牛魔王及其家族成员有关的就有八难,可以说牛魔王是《西游记》中着墨最浓、涉及回目最多的妖怪,《西游记》中其他妖怪,涉及的情节也就那么两三回,而牛魔王个人则有七回之多。《西游记》在描写牛魔王时,并不是孤零零只写他本人,而是写了他整个家庭:他的儿子、妻子、小妾、弟弟等,与孙悟空结义的六个魔王,除牛魔王之外,其余几个都没有下落,唯有牛魔王,前有交代,中有照应,后有结局,是一个十分完整的形象。这在《西游记》中是绝无仅有的。牛魔王在《西游记》中虽然是一个配角,但却是一个鲜活的形象,他那亦正亦邪的性格、法力无边的本领、性情暴躁的个性,对孙悟空形象的塑造起到了映衬作用,这也显示出他在《西游记》中的地位和意义。作者匠心独运,巧设机关,成功塑造了牛魔王这一让人过目难忘的形象,并赋予其多重意义。在众多的妖怪中,吴承恩何以对牛魔王花费如此多笔墨?这充分说明作者对这一形象的高度重视。

那么牛魔王到底有没有原型呢?牛魔王的故事是从何而来呢?众所周知,中国古代文学家写小说有别于现代作家,今人写小说多偏重于虚构,而古代文人写小说,非常注重地名的实名制,从《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古典名著中可见,作者都有自己的写作“根据地”,所谓根据地,其实就是要找这些材料的落实地,吴承恩笔下的牛魔王材料,故事是从何而来的?这从湖北武穴匡山流传的牛魔王神话传说,诸多地名地物和自然景观中能够找到答案。因此,有专家学者推断,吴承恩当年在湖北蕲州荆王府任记善期间,游览匡山,根据武穴匡山千古流传的神话故事以及目睹匡山牛魔王石、碧波潭、黄牛院、牛头园、牛头颈等地名实物和奇妙独特的自然景观,风土人情等,驰骋想象,巧妙融合,展开艺术虚构,进行不断丰富、充实、调整加工的结果,刻画出了集物性、魔性、人性为一体的神通广大、机智多谋、骁勇善战的“牛魔王”形象。

牛魔王的前世今生

吴承恩在写《西游记》时,其中很多妖精来历都是有据可查。据资料显示,《资治通鉴》一书中讲述了一名叫鸠摩罗什的故事,而牛魔王就是由鸠摩罗什演化而来的。据说,鸠摩罗什的父亲名叫鸠摩炎,祖辈一直在印度居住生活,并且担任相国一职。

公元401年,鸠摩罗什被接到长安城中,为秦王等三千多名弟子讲经说法,教化四众,大弘佛业。因此,鸠摩罗什在长安城可谓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还有人为了听鸠摩罗什讲经书,甚至不远万里赶到长安城,世人对他心生敬意,便称他为鸠摩王。因鸠摩罗什来自印度,他们非常崇拜牛,鸠摩罗什身上时常带着与牛相关的装饰。随着时间的发展,世人对鸠摩王的称呼便成为了“牛魔王”,这就是牛魔王的来历。但毕竟他是人,不是牛,那么牛魔王到底有没有原型呢?

我们先来看看《西游记》的成书轨迹,也就是《西游记》源头的几部著作。众所周知,百回本《西游记》并非作家个人创作,而是一部世代累积型小说巨著,最后由吴承恩创编定型。而之前的《大唐西域记》、《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没有七大魔头结义的情况,并且,也没有牛魔王。

《西游记杂剧》中,没有结义的情节,虽然出现了铁扇公文,但没有出现牛魔王。

《西游记传》中,没有结义的情节,但出现了牛魔王,然而,情节非常简单,牛魔王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角色,甚至比不上任何一个其它的降妖故事。

《唐三藏西游释厄传》中和《西游记传》的情况十分类似。

从以上情况可以看出,七大圣是百回本《西游记》的首创,并且牛魔王的故事也是被大大丰富的。但是既然西游记的源头没有多少素材,那么七大圣及丰富的牛魔王故事是从何而来呢?

牛魔王石——牛魔王的“原身地”

地处神秘莫测的北纬30度的武穴匡山,海拔1000多米,此地奇山异石,奇洞异穴,奇花异草,奇兽异鸟,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孕育了众多的自然景观。如猴王出世石、乌龟石、罗汉石、石门石、海螺石、卡马石、狮子石、老虎石、鸡公石、龙头石、八卦石、飞来石、船石、白马驮经石、牛魔王石等等,一块块石头简直是一件件大自然的艺术精品,让人置身于一个动物王国。

牛魔王石(又名牛角石)就坐落在匡山太平桥村的一座山腰中。此石长三丈,宽九尺,高两米,重十余吨,宠大的身躯状如一头大牛,威风凛凛、活灵活显地耸立在那里,把牛的犟劲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石牛似静欲动,惟妙惟肖,形象逼真,让人叹为观止。虽经几千年的风雨剥蚀,但仍栩栩如生,人们称为“牛魔王石”。更令人惊奇的是一只牛角高高突出,另一只角好像被打掉一半,真是天下奇观,是一块难得一见的古迹奇石,是不可多得的历史遗迹,实属罕见,不禁令人赞叹大自然造化之神奇。据太平桥村老支书刘堂义介绍:相传孙悟空离开花果山去寻师学道,学长生不老之术,后因为众师兄变大树被祖师赶走,回来后,只见花果山一片荒凉破败的景象。悟空心中纳闷,众猴纷纷向悟空哭诉:自他走后,牛王山上的牛魔王见孙悟空久久未归,就和他结拜的虎豹豺狼三兄弟经常来此骚扰,还抢去了水帘洞里的一些财物。悟空大怒,便纵云去找牛魔王算账,见个高下。并在此与牛魔王对阵,这石头是牛魔王现出原身之后,变做一只大牛,“哞,哞——”牛魔王摇摇头,使两只铁角去触孙悟空,孙悟空举棒就打,牛魔王见势不妙,转身就跑,只可惜慢了一步,被孙悟空用金箍棒兜头一棒,打掉一只牛角后留下的形状。从此,孙大圣一去不复返,但牛角石还在,万古千秋。

印证:《西游记》第六十一回:牛王嘻嘻的笑了一笑,现出原身,一只大白牛,头如峻岭,眼若闪光,两只角,似两座铁塔,牙排利刃。连头至尾,有千余丈长短,自蹄至背,有八百丈高下,对行者高叫道:“泼猢狲!你如今将奈我何?”行者也就现了原身,抽出金箍棒来,把腰一躬。喝声叫:“长!”长得身高万丈,头如泰山,眼如日月,口似血池,牙似门扇,手执一条铁棒,着头就打。那牛王硬着头,使角来触。

碧波潭、黄牛院——牛魔王的栖息地

武穴匡山有一地名叫碧波潭,与《西游记》同名同景。它位于匡山王冲河内,河床上游有一石壁。自古以来,匡山百溪之水经彭河沿着石壁直泻而下,石壁底部被冲洗成一个深不见底的水潭,名曰“碧波潭”。尽管河床历经数次干涸,此潭不损不溢。奇怪的是,无风无浪无人时,总是发出“啪”的声响,后掀起巨波,当地人说龙卧潭内,又名“卧龙潭”。离碧波潭不远处,还有一个地方有“黄牛院”,传说也是牛魔王的巢穴。话说孙悟空为借芭蕉扇,大战牛魔王时,正巧这时有人来请牛魔王赴宴,牛魔王没和他真打就跑到碧波潭龙宫喝酒去了,但孙悟空仍不甘心,尾随而至,逼得牛魔王偷偷溜回老巢——黄牛院,闭门不出。

印证:《西游记》第六十回“大圣聚了原身,入山寻看,那山中有一面清水深潭,潭边有一座石碣,碣上有六个大字,乃“乱石山碧波潭”。大圣暗想道:“老牛断然下水去了。水底之精,若不是蛟精,必是龙精鱼精,或是龟鳖鼋鼍之精,等老孙也下去看看。”

据传,牛魔王并不喜欢打架斗殴,也没有和任何人动过手结过仇,那么牛魔王为什么和孙悟空结下那么大的“仇”?除了孙悟空在枯松涧火云洞请观音菩萨收了红孩儿,害得他们父母与儿子不得相见,牛王想为红孩儿报仇解气外,在武穴匡山还流传一个故事:相传很久很久以前,一天,孙悟空带领猴子猴孙来到山下玩耍,看到田地里人们拉犁拖耙,一步一回头,绳子勒在人的颈脖上,皮开肉绽,留下鲜红的深深的“沟痕”,不少人扑倒在地,然后再爬 46 31595 46 14749 0 0 5539 0 0:00:05 0:00:02 0:00:03 5538来艰难地拉着。悟空看在眼里,痛在心上。本想让自己的猴孙们去帮忙,一看它们天生身单瘦小,力气还不如人,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啊!一日,孙悟空听说牛头山上的牛魔王武艺超群,也想来个以武访友。结果,牛魔王外出游逛海吃海喝去了,只有它的儿孙们在满山满岭地打闹嘻耍,有的倚树擦痒,有的触角相战,有的水中相戏,有的躺下酣睡。膘肥体壮的牛群真悠闲啊!孙悟空看到这么多的牛,整天游手好闲,就想起了拉犁拖耙的农夫的艰难,心中思忖道:这些牛儿牛孙们力气特别大,又无所事事,不正好可以去替农人拉犁耕田吗?想到此,孙悟空抓耳挠腮,想出了一条妙计。只见他走上前去,对牛儿牛孙们说道:“你们整天在山上玩得无聊,不如到人间去干个新鲜活,比在山上好玩多了。”牛魔王的儿孙们问:“怎么个玩法?”孙悟空说:“嘿,到那儿呀,人们疼你,爱你,都把你们当宝贝似的看待。”“真的,快带我们去呀。”孙悟空跛子拜年——就地一歪,将计就计,领着牛子牛孙从牛头山来到人间。孙悟空打个唿哨,便安排它们和人们在田里一起干活。开始,牛子牛孙们都觉得拉犁拖耙很好玩,天长日久,就不愿干了,准备打道回山。但人们看到牛的力气实在大,是庄稼人的好帮手,就索性都给牛鼻子上了“转轴”,用绳子拴住它,供人们驱遣。从此牛子牛孙再也回不了牛头山了。

后来,牛魔王从外地游玩回来,得知孙悟空祸及牛族子孙的底细后,真是怒发冲冠,怒目圆睁,本想去与孙悟空大战几场,拼个你死我活,但又怕打不成狐狸,惹一身臊。他明白自己的功夫还是差了一截,不是“猴头”的对手,心想: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总有机会报这口冤气。从此,牛魔王与孙悟空结下了不可调解的“梁子”。

牛头园、牛头颈——牛魔王被擒拿之地

武穴匡山腹地有个叫牛头园、牛头颈的地方,说起来还有一个神奇的传说呢!相传唐僧师徒过火焰山,向大力牛魔王借芭蕉扇不成,孙悟空与其搏斗,当牛魔王现出原形后,孙悟空有点力不从心了,毕竟当初牛魔王修炼得道占山为王时,孙悟空还是个无名小卒。为了尽快收伏牛魔王,孙悟空便纵起筋斗云来到天庭,将西天取经路遇火焰山向牛魔王夫妇借扇不成的过程向玉帝细说了一番,请天庭派兵降魔。玉帝即传旨让托塔李天王并哪吒三太子下界助阵。他们设计,先由孙悟空与其索战诈败,把牛王引致山来,正当牛魔王顺着孙悟空的意思慌不择路朝山上狂奔而来。此时,托塔李天王作法,一座小山挡住了牛魔王的去路,牛魔王见无路可逃,顿时绝望了,绝望中的牛魔王的犟性发作,面对小山,它把头摆了几摆,将坚硬如铁的两只犄角变得锋利,朝小山猛冲过去,硬是冲破小山而去。在空中的李天王再次作法,用玲珑塔轻轻一划,一座大山顿时耸立在牛魔王面前。这一举动更激怒了牛魔王,牛脾气又上来了,将头一低,晃动着头上锋利的犄角,眼睛变成一对大灯笼,摆出了一副鱼死网破的架势,那双通红的牛眼珠子里仿佛翻涌着沸腾的岩浆,牛鼻孔里噗噗地喷头牛气,斗红了眼的牛魔王暴跳如雷,不管三七二十一,撒开四蹄,仿佛一道裹挟着千钧之力的黑色闪电,呼啸着猛地朝大山撞去,只听得“轰”的一声巨响,那是牛头和山崖撞在一起的声音,硬是把大山撞出一个大窟窿。可想而知,牛王哪里抵挡得了这一猛烈的撞击呢。它一连几个后退,身体一个趔趄,摔了个四脚朝天,再也无法动弹,只得俯首就擒。至今牛头园山中还留有大凹的痕迹呢。乘此机会,哪吒飞身骑在牛王颈上,用斩妖剑向牛颈上砍去,牛头“咕咚”而落(后来人们把牛头落地处叫做牛头颈),奇了,怪了,一会儿,牛王头上又长出了一个牛头来。哪吒又是一剑,头掉后,又长出一个头来,一连砍了七剑,就一连长出七个头来,哪吒慌了,哪知牛魔王有七十二般变化,就有七十二条命。托塔天王见状,只好再使出一招,从玲珑塔中拿出天罗伞罩住牛魔王,使牛王再也变化不得,动弹不了。孙悟空和哪吒趁机拿住鼻头,用牵牛绳穿在鼻孔里,牵在手上找到铁扇公主,拿到芭蕉扇后,押着牛魔王上天复命了。当地人们把砍落牛头的地方叫做“牛头园”。

这与《西游记》第六十一回写道:“这太子即喝一声‘变!’变得三头六臂,飞身跳在牛王背上,使斩妖剑望颈项上一挥,不觉得把个牛头斩下。天王收刀,却才与行者相见。那牛王腔子里又钻出一个头来,口吐黑气,眼放金光。被哪吒又砍一剑,头落处,又钻出一个头来。一连砍了十数剑,随即长出十数个头”所描写记载的是如出一辙,高度相似。

综上所述,《西游记》中的牛魔王形象与武穴匡山显然有着内在联系,正是从中化生出来的,匡山地区有关牛魔王的掌故传说,天然的古迹实物,奇妙的自然景观,神奇的山水风物,为吴承恩提供了必不可缺的依据。许多专家学者认为应该是吴承恩在武穴匡山触景生情,想象生发而来,用出神入化的神来之笔,塑造了法力高强的“牛魔王”这一鲜活的神魔形象,为《西游记》增添了魅力与精彩。

通讯员:吴学书 吴鑫鹏

欢迎点下方“写留言”说几句

承接网站建设|微信公众号开发|微信广告合作

手机/微信:13986516606

投稿邮箱:108319552@qq.com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进入“掌上武穴--便民信息”,足不出户知晓武穴区域全部生活信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