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国礼常用景泰蓝?
为什么景泰蓝作为国礼频频出现在外交舞台上?被西方称为“中国蓝”的景泰蓝,究竟有着怎样的艺术魅力和文化感染力?
身世之谜
景泰蓝有玉石的温润,珠宝的光泽,瓷器的细腻,金银的灿烂。景泰蓝制作程序繁复,做工精美,民间有“一件景泰蓝,十件官窑器”的说法,足见景泰蓝的艺术价值之高。景泰蓝又名“铜胎掐丝珐琅”,因在明朝景泰年间盛行,使用的珐琅釉多以蓝色为主而得名。
关于景泰蓝的起源,至今仍是谜团重重。
举世闻名的越王勾践剑,金黄色的剑身布满了黑色的菱形花纹,正面用蓝色琉璃,背面用绿松石镶嵌出美丽的花纹。这是迄今中国金属工艺运用珐琅的最早历史文物。据此,有专家学者认为,景泰蓝起源地是中国。
然而,另外一些学者认为,目前,有款识的景泰蓝的实物还没有早于明代宣德以前的,因此并不能完全证明景泰蓝独特的工艺性及景泰蓝工艺出自中国。从现有历史文物看,掐丝珐琅最早源于古罗马,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早珐琅为公元前13世纪迈锡尼时期的指环。公元6世纪以后,东罗马帝国的珐琅工艺非常发达。至12世纪时,珐琅工艺传入西亚阿拉伯国家。
有关专家根据史料分析认为,景泰蓝的起源和成吉思汗有关。大约在13世纪末,元蒙军队远征,横跨欧亚大陆,俘虏了大批有专业技能的工匠作为工奴运回后方,专为蒙古贵族生产豪华日用品。此时,在阿拉伯地区流行的金属珐琅制作技术与主要原料就传入中国。传入之初,被称作“大食窑器”“鬼国窑器”和“佛郎嵌”。元朝《吴渊颖诗集》卷二中,有一首咏大食瓶的诗:“西南有大食,国自波斯传。兹人最解宝,厥土善陶埏。素瓶一二尺,金璧灿相鲜。晶莹龙宫献,错落鬼斧镌。粟纹起点缀,花襚蟠蜿蜒……”
关于景泰蓝的起源尚难以定论。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一工艺并非始于明朝景泰年间,其源头可追溯到元朝或更加久远的年代。
宫廷独享
不论起源何处,景泰蓝的皇家御用之地位是毋庸置疑的。
在中国的古代工艺品中,绝大部分是官民共享的,但景泰蓝是个例外。景泰蓝只在宫廷内制作,因为它是一门繁复的综合工艺,是美术、工艺、雕刻、镶嵌、冶金、玻璃熔炼等技术的结晶。其制作工艺精细复杂,制胎、掐丝、点蓝、烧蓝、磨光、镀金,需要经过十几道工序才能完成,民间技艺很难达到这种水平。
元代的景泰蓝制品风格粗犷,线条流畅,整体上十分大气,但受工艺水平所限,砂眼较多,颜色也比较单一,主要以蓝色为主。明景泰年间,景泰蓝的制作工艺已经达到相当成熟的阶段。器物的胎大都是以黄铜铸造,胎体厚重,器型多为香炉、花熏、花瓶、杯盏等。纹饰主要为缠枝纹、折枝莲纹和莲瓣纹。
景泰蓝之所以被称为中国特有工艺,也与其不断发展有关。景泰蓝有很多中国特色:景泰蓝的图案、色调,无不充满中国味道。在制作过程中,有一道工艺叫“掐丝”,是将铜丝黏接在铜胎上,而传统工艺中,黏接胎上的铜丝的“胶水”,就是中草药中的白芨。产于东亚的白芨有止血补肺、生肌止痛之效。这是中国古代工匠在实践中摸索出的一道秘方。
景泰蓝逐渐“中国化”。清乾隆时期,一部分珐琅料还是从欧洲进口,此后釉色出现了粉红、菜叶绿、银黄和黑等新釉色,色地的配合除天蓝地儿、宝蓝地儿外,又添了绿色地儿。当时,粉碎技术有了很大提高,釉料研磨的加细,对点润技术的提高和作品的表现力起了很大的作用,产品上的砂眼也大大减少。此外,在打磨上也创造了简单的脚踏磨活机,打磨出来的产品更光润,具有精美细腻之风格特色。
清朝末年,具有鲜明民族风格的铜胎掐丝珐琅制品,受到西方青睐。1904年,景泰蓝工艺品“宝鼎炉”在美国芝加哥世界博览会上获得一等奖,此后,在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再次荣获一等奖。
起死回生
清朝灭亡后,宫廷的手工艺人散落民间,景泰蓝的生产方式变成了官办和私营作坊并存的局面。由于时局动荡,政府无力监管和支持手工艺行业的发展,上世纪30年代,景泰蓝一度濒临灭绝。
北平解放后,清华大学费孝通教授带领学生利用暑假,对北平特种手工艺开展调查,梁思成、林徽因也利用暑假研究特种手工艺。1949年8月,北平市人民政府召开了一个关于特种手工艺的座谈会。会上,徐悲鸿、梁思成、林徽因等建议:特种手工艺今后要与美术家密切联系,改良现在产品的图案。
1950年,在梁思成的倡导下,建立了景泰蓝创作专门研究小组和实验工厂,银行为工厂发放了贷款。清华大学建筑系牵头景泰蓝研究小组,设计出一批景泰蓝图样。
景泰蓝研究小组成员,当年还在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求学的钱美华曾回忆,林徽因第一次组织小组成员开会时,拿出一件在海王村古文化市场买到的景泰蓝花瓶给大家看。这只花瓶是由老字号“老天利”生产的。林徽因细细说起景泰蓝工艺的历史和特点,还带着小组成员挨家走访散布在北京城东南郊区维持着景泰蓝生产的小作坊,并到小作坊跟随老工人学习景泰蓝工艺的每一道工序。梁思成不仅训练钱美华的造型能力,还为她引荐了当时在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工作的沈从文,沈从文帮助钱美华得到了故宫的批准,免票参观学习,并接触到很多不对外展出的古代精品。
尽管林徽因体弱多病,但每周还是坚持给常沙娜、钱美华她们授课。后来,钱美华没有选择大学,也没有选择特种工艺品贸易公司,而是走进了最基层的珐琅厂,工作到退休。几十年后,这位新中国第一位景泰蓝设计大师谈起当时的选择,人们才知道,1955年春,钱美华去医院探望因病情恶化入院的林徽因,已极度憔悴的林徽因听她汇报了分别数年来的学习和工作情况后,对钱美华说:“景泰蓝是国宝,不要在新中国失传。”不久后,林徽因与世长辞。最后这句话,字字铸入钱美华心中,最终决定了她一生的人生追求。
薪火相传
经过林徽因、钱美华、常沙娜等人的不懈努力,景泰蓝工艺得到了挽救和恢复。一代又一代的景泰蓝工艺美术大师薪火相传,不断地创造出具有时代性、民族性的经典作品。
铜胎掐丝珐琅《如意樽》是钱美华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设计的代表作品。器型为如意形,纹样以汉代漆器龙纹为主题装饰,构图严谨,色彩以红色为主调,并配以黑、白、黄三色,对比强烈。整体构思严谨,历史感厚重,是难得的艺术珍品。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技术人员不断地开拓创新,源源不断地为景泰蓝注入新鲜的元素。在颜色方面,元、明两代,只有7种用色,清代出现了20多种,而现在已经有70多种;烧焊方面,燃料由原来的煤炭改进为天然气,温度更易控制,使得釉面光滑,颜色烧制均匀,几乎看不到砂眼;掐丝、点蓝方面,辅助工具进行革新和改进,使得掐点技艺更加高超。
进入新世纪后,景泰蓝工艺品更具现代意味。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景泰蓝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钟连盛的作品是其中的佼佼者。其作品清新细腻精致,风格典雅秀美,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
景泰蓝发展至今,已不仅仅是一种工艺品的名称,更象征着一项古老的工艺所焕发的鲜活的生命力。精湛典雅的纹饰技巧、金碧交辉的迷人色泽、动人心弦的华美气韵、流光溢彩的艺术韵律和独树一帜的民族风格,当是其能成为国礼的原因。
文章来源(据《解放日报》)
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相关阅读
相关阅读
感谢您的阅读
和我们一起分享艺术和生活的喜悦
本文由中国工艺美术交流中心整理报道
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仅供参考交流学习,转载请注明出处
传承华夏文化精髓 · 弘扬传统工艺美术
提示:长按"中国工艺美术交流中心"↑免费订阅
欢迎小伙伴们投稿或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