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70年,那些为景泰蓝涅槃重生奉献青春、血汗甚至生命的人,不应该被忘记

祖国70华诞。

70年,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只是沧海一粟;70年,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却是天翻地覆。70年的奋斗,铸就了70年的辉煌。国家如此,人民如此,三百六十行,行行如此。70年来,无数民族工艺从濒临灭绝,到华彩绽放,一次次经历着涅槃与重生。景泰蓝便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代表。

清朝灭亡后,曾经的皇宫御用之物流落民间。

但是,伴随着战火硝烟,宫廷艺人七零八散,加之没有了统一把控,景泰蓝这门皇家技艺,迅速退化,几近灭绝。


新中国刚刚成立后的某一天,林徽因在北京琉璃厂闲逛时,发现了一只宫廷景泰蓝花瓶。

老摊主见林徽因是识货之人,不禁感慨说:“正宗的景泰蓝别处都见不到了,热闹了几百年,到这会儿算绝根儿了。”


林徽因与梁思成


这些话,让林徽因很受触动,回去之后,她与梁思成商量,决定在清华大学营建系成立工艺美术抢救小组。

1951年开始,林徽因带领抢救小组,深入到北京各家珐琅合作社,了解景泰蓝的生产现状。


建国初的景泰蓝作坊


这一了解才知道,当时的合作社,大的不过二三十人,小的只有两三人,匠人多在低矮、昏暗的作坊中从事工作,条件十分恶劣。

而且,还有一个最大的难题:图案单一。匠人们大都只为养家糊口,鲜有更高的审美和更精湛的技艺。


林徽因设计的景泰蓝


林徽因是著名建筑师、设计师、作家、诗人,真正集美貌与才华于一身。

她亲自从故宫、敦煌等艺术宝库中提取设计元素,为濒临绝迹的景泰蓝带来新的生命。

而她自己的生命,却正在被病魔吞噬。


林徽身体瘦弱,长期奔波,积劳成疾


林徽因晚年疾病缠身,她的肺布满了空洞,肾也切除了一侧,结核菌已从肺转移到肾、肠。

她一天吃不了二两饭,睡眠不到四五个小时,仍在梁思成的陪同下,带着学生们来回往复于各社之间。


乌兰诺娃


1952年,苏联著名芭蕾舞演员乌兰诺娃来华演出时,中方所赠礼物就是林徽因设计的景泰蓝飞天瓶。

乌兰诺娃接在手里,高兴地说:“这是代表新中国的新礼品,真是美极了!”


没错,这是这是代表新中国的新礼品,而且是新中国第一份国礼(郭沫若语)。

在林徽因的学生中,其中有三个人我们很熟悉,一个叫常沙娜,是专门研究敦煌的;另一个叫钱美华,还有一个孙君莲,他们都是后来的景泰蓝大师。


钱美华(左)孙君莲(中)与常沙娜(右)


与常沙娜、钱美华一起的,还有一个名叫孙君莲的女学生加入美术小组,她也是林徽因美术班上的学生,才华同样出众。被选进保护景泰蓝的美术小组,都十分的振奋,热情极高。

1955年春,林徽因住进同仁医院,钱美华赶去看望。

当时林徽因已极为消瘦,在听完近来手工艺品设计的介绍后,她脸上泛出愉快的神情,“景泰蓝是国宝,不要在新中国失传。


病床上的林徽因


这是她们师徒最后一次见面。

钱美华说,老师每吐出一个字,鼻子上的氧气管就跟着颤动,可字字都真切。也就是这一句话,决定了钱美华一生的追求。


林徽因:你是人间四月天


1955年4月1日6时20分,林徽因病逝于同仁医院,享年51岁。

从1956年开始,大大小小的珐琅合作社都进行合并,成立新的景泰蓝厂。1958年,钱美华主动要求到厂里工作。

林徽因将钱美华带入到拯救景泰蓝的行列,事业未竞,芳魂先殒,接下来的路还要靠钱美华自己走。


钱美华在临摹图案


据钱美华回忆,那时,从她住的宿舍到清华大学很远,林徽因生前就推荐她平时多到当时在故宫任研究员的沈从文处学习。

“沈从文对景泰蓝很有研究,他鼓励说中国是金属工艺最成熟的国家,历史上留下的宝贝很多,要创作就要多临摹。”


钱美华与沈从文


为了设计更好的作品,钱美华听从沈从文的建议:去故宫临摹馆藏景泰蓝。

然而存放景泰蓝的珍宝馆一般不对外开放,钱美华就在沈从文的帮助下,偷偷把自己反锁在里面。


钱美华的作品


清早进去,晚上出来,一干就是连续十多天,夏天馆里还算凉快,渴了吃个西红柿,饿了啃个面包。

冬天就艰苦多了,手冻僵了不说,笔头经常冻得像枣核,钱美华便呵开冰冻,坚持临摹。

如此多年,终于掌握了传统纹样的规律,也找到了不少失传的图案。


工作中的钱美华


1971年,制胎车间发生了一起机器爆炸,就在附近的钱美华,头发上身上都是碎片,受了伤。丈夫很是担心,可她把伤口一包,马上又出现在车间里。

钱美华与戴嘉林、米振雄、钟连盛

景泰蓝行业数百年来的传承方式都是师傅凭借印象进行口口相传,到钱美华时改变了这一传统。

钱美华将各种样式全都绘制成图纸,还编写了《景泰蓝创作设计》《景泰蓝图案》等教材,留给学生们系统学习。


晚年钱美华在授艺


如果说林徽因和钱美华是基于知识分子的良知和责任,从学院派角度开始拯救景泰蓝;那么民国老艺人金世权、张殿鸿等人,从一开始就身在其中,终生都不曾离开半步。

金世权生于1911年,7岁接触景泰蓝,12岁正式拜师学艺。

那时,清朝已经不在,景泰蓝已经没落,金世权有幸跟随原宫廷造办处“珐琅作”刘广德大师,学习正宗皇家技艺。


金世权与外国专家


金世权熟练掌握景泰蓝的各道工序,以掐丝见长。

他掐丝时,不需要图纸,能随心所欲地把铜丝盘卷成各种图案,功力堪称第一。


金世权在带徒弟


金世权把自己的全部心血都倾注到继承和发扬传统景泰蓝工艺上。

他可以根据不同内容,灵活自如地运用各种不同的掐丝技艺。

他改革、发展了景泰蓝的传统锦地图案和掐丝工艺。

他创造了手摇“云地机”,创造了制地切丝制锦新工艺,提高景泰蓝的制作工效近二十倍。


金世权受表彰时留影


周总理在视察珐琅厂时,紧紧握着金世权的手说:“你们是新中国的艺术家,是新中国景泰蓝行业的奠基人”。


晚青瓶

钱美华设计  金世权制作


张殿鸿与金世权一样。1912年出生,13岁开始学艺,建国后积极投身到的景泰蓝的恢复和传承中,直到1985年去世。

(很遗憾,小编连一张张老先生的照片都找不到)

张殿鸿在近60年的从艺历程中,练就了高超的烧焊技艺,以“火头看得准,手头拣活快,活儿烧的好”闻名业界。


老艺人合影


1956年,张殿鸿曾作为“老艺人”代表,在中南海怀仁堂受到毛主席的接见。在招待宴会上,周总理对他指示说:“你要把技艺传授给徒弟,培养好接班人。


景泰蓝制作工艺繁杂,难度巨大,培养好接班人至关重要。


大师们带徒弟


林徽因(1904-1955)    

钱美华(1927-2010)

金世权(1911-1992)    

张殿鸿(1912-1985)

……

正是这些前辈艺术家不断抢救,不断挖掘,不断创新,不断传承,才有了景泰蓝的恢复与发展,

才有了张同禄、戴嘉林、米振雄、霍铁辉、钟连盛、刘永森、李荣魁、丁明鸿、张向东等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名字,

才有了一件件走向世界的国礼,才有了六百年皇家技艺与民共享!



七十年,弹指一挥间;

七十年,沧海变桑田;

七十年,那些为景泰蓝涅槃重生奉献青春、血汗,甚至生命的人,我们不能忘记。


更多精彩文章推荐


大国非遗 — 景泰蓝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钱美华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同禄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戴嘉林


是谁在收藏景泰蓝?你绝对想不到


景泰蓝:皇家艺术·经典传承


马未都公开课:景泰蓝的前世今生


那些创下天价拍卖记录的景泰蓝稀世珍品


王习三、张同禄《天下吉祥》内画景泰蓝宝尊亮相

  

关注“中国工艺美术交流中心”,获取更多资讯~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