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博物院器物部主任吕成龙亲传两千年陶瓷发展史的“宝藏手册”
中国陶器生产有约两万年的历史,瓷器是我国的一项独特发明。中国瓷器广受世界喜爱,有1800多年的发展历程。故宫博物院新陶瓷馆正在积极筹备,我们也要补充知识做好参观前的万全准备!
这里有一份浓缩两千年陶瓷发展史的“宝藏手册”,就让故宫博物院器物部的吕成龙老师带着你和器物们一起“穿越”吧!
吕成龙
故宫博物院器物部主任
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
中国古陶瓷研究会理事
文化部青联委员
北大资源学院文物专业教授
吕成龙,男,1962年出生于山东省龙口市。1984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工艺系,获学士学位。毕业后分配到北京故宫博物院从事古陶瓷鉴定、陈列与研究工作。1999年—2001年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与北京故宫博物院联合主办的清史研究生班,取得同等学力,获毕业证书。2001年8月—2002年3月在日本长崎进行海外技术研修。现任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古器物部副主任、故宫博物院古陶瓷研究中心秘书长、中国古陶瓷学会常务理事、文化部青年联合会常委等职。
主持过故宫博物院陶瓷馆、“延安古代珍贵文物展”、“孙瀛洲捐献陶瓷展”、赴日本“故宫博物院名宝展”等大型陈列展览,其中“故宫藏传世瓷器真赝对比及重要窑址标本展”荣获国家文物局组织评选的'98全国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组织并参与过“浙江古代婺州出土瓷器展览”、“陕西铜川耀州窑陶瓷展”、“全国出土文物珍品展”、“陶瓷之路展”、“中国古代体育文物展”等大型陈列展览。
在2005年庆祝故宫博物院八十华诞的活动中,为故宫博物院古陶瓷研究中心的筹建付出了大量心血。该研究中心成立后受到各级领导及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
赴实地调查过河南、河北、湖南、安徽、福建、江西、陕西、浙江、山西、山东、北京、宁夏、广西等地窑址达数十个。
应邀出席过福建德化窑、福建漳州窑、广西桂林青花梅瓶、山西古陶瓷、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白瓷、河南张公巷窑、河北古陶瓷、杭州老虎洞南宋官窑、景德镇元青花、北京元青花等国内或国际专题学术研讨会,并在大会上宣读论文。
为《中华文物鉴赏》、《古瓷辨识》、《中国美术全集》、《中国美术分类全集》、《故宫辞典》等书撰写了数百个专业条目。任《孙瀛洲的陶瓷世界》、《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之“五彩斗彩卷”及“颜色釉卷”副主编。为文物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陶瓷图典》(此书荣获'95国家图书提名奖)撰写“陶瓷款识”一章,并担任该书的执行编委。曾主编《故宫藏传世瓷器真赝对比历代古窑址标本图录》、《故宫博物院八十华诞古陶瓷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故宫收藏——您应该知道的200件古代陶瓷》、《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杂釉彩·素三彩》等。
著有《中国古代颜色釉瓷器》、《中国古陶瓷款识》、《文物名家大讲堂——明清官窑瓷器》专著。
先后在《文物》、《故宫博物院院刊》、《中国陶瓷》、《景德镇陶瓷》、《紫禁城》、《文物天地》、《中国古陶瓷研究》、《中国古陶瓷研究会论文集》、《文物研究》、《福建文博》、《收藏家》、台湾《艺术家》、台湾《中华文物学会会刊》等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或文章数十篇。撰写的学术论文《明代斗彩瓷器概论》收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持编撰的《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党政干部理论学习文选·先进文化卷》一书。
受聘为北京大学人力资源文物学院客座教授、北京海淀走读大学客座教授,中国文物学会培训部高级讲授专家。2002年入选由《中国文物报》社组织评选的全国文博考古界100位学术成就显赫、治学经验丰富、极具创新精神的专家学者之列。曾多次应邀在院内外古陶瓷鉴定培训班授课。
曾先后多次荣获由故宫博物院、国家文物局、文化部组织评选的“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工会积极分子”等称号。2006年荣获“文化部优秀专家”称号。
陶?瓷?
考古发现证明,我们的祖先早在距今约两万年前就已经开始制作和使用陶器了。虽然世界上的很多古文明国家都掌握制陶技术,但只有中国最早发明了瓷器,实现了从陶到瓷的过渡。
一般来说,瓷器的成功烧造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
❶ 使用瓷土;
❷ 烧成温度达到1200℃以上;
❸ 器物表面施高温釉。
早在夏代末期至商代初期,中国就已发明了高温青釉窑器。由于其材料纯度、烧成温度和机械强度都尚未达到瓷器标准,因此,被视作瓷器诞生前的过渡产物,被称作“原始瓷”。
是谁大受欢迎?
借助现代物理、化学检测,专家们将瓷器发明的时间定在东汉。当时的瓷器主要是青釉瓷,简称“青瓷”。
瓷器自从东汉时期在南方出现,就因耐高温、易清洗和超高的颜值而广受欢迎。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瓷器烧造获得很大发展。造型方面,瓷器形状逐渐从“矮胖”向“瘦高”发展。在三国、两晋时期的青瓷中,尤其流行动物造型,也是一种别致的喜爱。
在三国、两晋时期的江南地区曾流行一种青釉谷仓罐,这种谷仓罐是由汉代的五联罐演变而来,罐上堆塑各种人物、飞禽走兽等,非常精致好看。故宫博物院收藏一件青釉堆塑谷仓罐,上部堆塑崇楼、亭阙、人物、老鼠、鸟、鹿、猪、龟、鱼等,腹部刻划狗、鱼、龙纹等。龟驮碑上刻划了几行字:
“永安三年时,富且洋(祥),宜公卿,多子孙,寿命长,千意(亿)万岁未见英(殃)”,寓意永安三年这一年万事和乐。
“永安”是三国时东吴景帝孙休的年号,“永安三年”即公元260年。
图案从何而来?
现在,我们会在很多器物上看到莲瓣、忍冬等图案,这些图案的风行始于南北朝时代,和宗教大有渊源。
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后,至南北朝时期达到兴盛。正所谓: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莲瓣纹、忍冬纹等与佛教有关的纹饰开始频繁出现在瓷器上,青釉莲花尊就是其中的集大成者。南北朝时期,青釉莲花尊在南北方都有烧造。1948年,河北省景县封氏墓群曾一次出土4件,其中的两件现就收藏在故宫博物院。它们的装饰除了莲瓣纹外,还有佛教艺术常见的飞天、宝相花、菩提叶等。
南北朝时期,中国的瓷器还在烧制技术上出现了重大突破,即在北方终于出现了我们熟悉的白瓷。它的出现不但丰富了瓷器的颜色品种,而且为日后瓷器彩绘工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是谁悄悄出现?
隋代白瓷产量不大,但从目前出土的隋代白瓷来看,均造型优美、釉面光洁,反映出当时白瓷烧造技术已经达到较高水平。本次陶瓷馆展陈中,就有来自隋代的白釉碗、白釉罐等。
虽然已经出现白瓷,但隋代瓷器还是以青瓷为主,风格基本沿袭南北朝青瓷。总体来说,隋代青瓷比较厚重,盘口瓶、高足盘等都是其中的典型。在施釉工艺方面,一般器内施满釉,器外施釉不到底。
《隋书•何稠传》载:“时中国久绝琉璃之作,匠人无敢厝意,稠以绿瓷为之,与真不异。”意思是当时何稠能用青绿色瓷器模仿琉璃,甚至达到乱真的程度。
是谁脱颖而出?
唐至五代时期,中国陶瓷生产迎来一个辉煌时期。在激烈的竞争中,涌现出越窑、邢窑、长沙窑、鲁山窑、耀州窑、巩县窑、邛崃窑等一批著名瓷窑。
唐、五代瓷器不仅品种增多,而且更讲究造型优美、作工精细。与以前瓷器相比,唐、五代瓷器的胎质更加坚实致密,叩击时能发出“金石之声”。唐代宫廷乐师甚至曾用越窑青瓷碗和邢窑白瓷碗充当乐器,奏出美妙的音乐。
何为南青北白?
提到唐代瓷器生产格局,素有“南青北白”之说。浙江越窑青瓷是传统青瓷的典范,河北邢窑白瓷是新兴白瓷的代表。
唐代诗人陆龟蒙《秘色越器》诗曾用“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形容越窑瓷器的釉色,而诗名中点出的正是代表越窑青瓷最高品质的“秘色瓷”。本次陶瓷馆新馆中,就有数件“秘色瓷”展品即将和大家见面。
唐代的邢窑、定窑、巩县窑、耀州窑、密县窑等都烧造白瓷,但无论从烧造数量还是质量看,都首推邢窑。陆羽的《茶经》中有“邢瓷类银”“邢瓷类雪”的评价。虽然陆羽最后得出的结论是“邢不如越”,但唐代邢窑也曾为宫廷烧过贡瓷。其中有些器物上刻划“盈”字和“翰林”款,分别是宫廷内皇帝私库“百宝大盈库”和承旨制诏机构“翰林院”的“订烧品”。
哪边风景独好?
唐代瓷器除了青、白两种釉色外,鲁山窑的花瓷和长沙窑的釉下彩绘瓷也非常有名。
唐代花釉瓷简称“花瓷”,其中的花瓷腰鼓在当时曾被用作宫廷乐器,唐玄宗也是这种乐器的“忠实粉丝”。院藏的一件唐代鲁山窑花瓷腰鼓将会在这次的展览中与大家见面。
唐代长沙窑以烧造釉下彩绘瓷而独树一帜,彩色主要有褐、绿两种,描绘的人物、花鸟、飞禽、走兽等非常生动传神。长沙窑瓷器上还盛行题写文字,其中以五言诗最为多见,内容涉及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谁最声名显赫?
虽然唐代的各类瓷器百花齐放,但还有一种备受人瞩目的施釉陶器——三彩陶釉,俗称“唐三彩”。
唐三彩并非瓷器,是一种随葬用陶器。这类陶器创始于唐高宗时期(650~683年),盛唐时期(713~755年)生产达到极盛。唐三彩的盛行与唐代流行厚葬风俗有密切关系。
▶周令钊、刘文西、靳尚谊、全山石、常沙娜五位老先生获得第三届“中国美术奖·终身成就奖”
关注“中国工艺美术交流中心”,获取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