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当下觉醒的五个阶段|《野兽爱智慧》

2017-05-07 陈寿文 北京心灵自由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撰文:陈寿文

这是心灵自由写作群第三期的第二十八篇作业。


如今,在方兴未艾的身心灵书籍的取名上,“觉醒”是个热词,《智慧的觉醒》,《灵性的觉醒》,《当下的觉醒》,《爱的觉醒》,《生命的觉醒》……

但什么是觉醒?从广义的角度来看,“觉醒”只是灵性书籍中使用多年的一种隐喻,泛指各式各样的经验,只要能为我们开启崭新、未曾认识的存有面向,任何经验都可称为觉醒。

事实上,不论有没有练习禅修或其他实修法门,越来越多人认识到自己与生俱来的灵性本质。也许是因为现代科技飞速发展,通过手机、电子邮件、网站、博客,微博就可以让经验全球共享,觉醒似乎已摆脱宗教的外衣,展现出它的本质:每个人在此时此地都可得到的普遍人类经验。

然而,许多人被灵性的觉醒吸引,却很难找到教导或老师以他们能理解的语言直接谈论我们的经验。有些人发现了觉醒的可能性,想寻找可以引领他们得到觉醒经验的明确指导,但拒绝宗教术语与教条。有些人则是出乎意料地突然向实相觉醒,但缺少可以处理经验的概念架构,没有得到指导的门路,无法理解自身的经验。

《瑜伽杂志》(Yoga Journal)前主编史蒂芬·鲍地安(Stephan Bodian)的《当下觉醒》(Wake Up Now)便是写给这些在灵性觉醒漫长而复杂的旅程中,寻找以日常用语直接获得指导的人。《当下觉醒》为觉醒的整个历程绘出详细的地图,提供了一种抵达开悟的直接途径。这个途径不是“简易版的觉醒”,不是增添灵性履历、得到快乐经验的捷径。这些教导是强有力甚至颇具破坏性的,一旦被接受并得到深思,就能用意想不到的方式转化我们的人生。它们就像灵性的计算机病毒,有力量破坏我们硬盘中的所有概念,载入清晰与智慧的真理。

史蒂夫·鲍地安自一九七○年开始习禅,在这之前他在哥伦比亚大学以及斯坦福大学修习亚洲语言及文化。他曾接受铃木俊隆(Shunryu Suzuki,以及前角博雄(Taizan Maezumi)的教导,于一九七四年被指派成为禅师,并在洛杉矶的禅修中心带领训练课程。他娴熟西方的心理学及心理治疗,同时也跟西藏上师们学习大圆满、大手印,之后有十年的时间他跟随金恩·克兰(Jean Klein)进行印度教吠檀多的学习,他修习及教授不二论至今已超过三十五年。

《当下觉醒》所谈的觉醒与广义的“觉醒”不同,它指的是我们从受苦和分裂的梦中醒来,进入真实本性的光辉与喜悦。这种觉醒不只是许多灵性经验的一个,而是佛教、印度教和道家等东方灵性传承核心的根本体悟,也是隐伏于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之下的暗流。许多神秘主义者因为提出这种看法,而受到驱逐、流放或火焚。

觉醒就像意识的地震,会移动我们心灵的地壳板块,把震波传送到生命的每一个角落,在我们的存有核心启动深刻的转化。一段时间之后,觉醒会深化和扩展,我们越来越清楚自己到底是谁。最后,觉醒的真理会成为生活中主要的观点与力量,取代原本指示我们行事为人的旧有信念和故事。

对某些人而言,这个转化过程非常缓慢,几乎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好像在雾中行走时,身体逐渐变湿一样。有些人的经历却如同海啸在怒吼中吞噬所有生物,摧毁一切。不论是在旅程中漫步,还是经验到世界的分崩离析,旅程的指南都会对我们有所助益。指南会勾勒出无路之路的各个阶段,并保证我们确实走在正轨上。

鲍地安将觉醒的过程分成五个互相重叠的阶段:寻找、觉醒、深化与阐明、体现及活出觉醒的生活。这些阶段与禅宗和藏传佛教的传统次第相对应。

不论是出于痛苦、奉献,还是好奇的动机,我们偶然遇见了觉醒的可能性,开始用各种方法寻找它,想亲眼瞥见它。在真诚、直接、非概念的觉醒之后,寻找结束了,我们已发现自己一直在寻找的是什么,知道自己是谁,认识了自己本来面目,并发现了真实本质的无价珍宝。

大多数人的觉醒历程会持续展开,逐渐得到深化和阐明,就好像我们从远方认出一张熟悉的面孔,但要等我们更靠近时,才能逐渐看清重要的细节。即使我们可能坚定不移地确知自己是谁,这个体悟仍需要从我们的头脑和心向下渗透,抵达较低的能量中心。当我们独自静坐时,也许能体验到自己与万事万物的合一,能享受永恒当下的至乐,但我们可能无法将本质体现在工作中、亲密关系中,或是与家人、朋友的相处中。换句话说,我们可能做不到我们所说的。我们越能体现我们所知道的自己,我们的每一个行动就越会成为真理的光辉展现。

一旦我们的觉醒得到深化与阐明,并能指引生活的每一刻,我们的行为就会自然而然与最深的真理协调一致。我们就不再觉得需要根据狭小的自我利益行事为人,而是遵循生命本身的流动,活出觉醒的生活。

作者一再重复相同的真理,期望它们能逐渐绕过我们的头脑,唤醒我们内在的知识。为了维持这些教导的唤醒作用,作者建议我们尝试用新的方式阅读和倾听,也就是不用头脑,用我们的完整存有。不要尝试去理解这些教导,不要和我们读过的其他书籍做比较,也不要用一大堆固有的观念过滤它们。只要放松我们的身体,放下我们的评断,让这些话语影响我们,它们带着其源头的能量与旋律,让它们与我们的内在共鸣。

为了帮助读者接纳和运用真理,作者在每一章都附上一些冥想的指导。“呼吸与体会”的练习是间歇出现的,可以提供暂停的机会,让读者分析的头脑放松一下,深入体会读到的真理。每一章最后“觉醒的呼唤”是较长时间的冥想,试图绕过头脑,让读者瞥见文字背后的真理。

最后,作者强调在这条持续的路上,没有一句是完全准确的,它只是权宜之计,使我们的注意力向内转,看向所有教导的源头。由于真理必然是不二的,且涵盖一切事物,因此《当下的觉醒》从头到尾提出的教导都充满矛盾,而矛盾正是唯一怀着敬意接近真理的方式,就如美国诗人惠特曼所说的:“我是否自相矛盾?完全正确,我自相矛盾。我足够广阔,我容纳一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