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的星辰大海,可能是美国的大坑

初晓璐 初晓璐走天下 2022-08-21

刚刚央视传来消息,我们的空间站天和号核心舱成功发射,中国迈出了建设我们自己的空间站最坚实的一步。



近期和航天相关的消息有很多,重量级的包括4月24日中国国家航天局局长张克俭在中国航天日的启动仪式致辞中透露了一条的信息,就是中国打算建立“近地小行星防御系统”。


很多人一看到这个系统,就会激动地想起美国里根政府1983年设想的“星球大战”计划(正式名称是战略防御计划——Strategic Defense Initiative)。此计划于1985年1月4日由美国政府立项开发,正式名称是:反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的战略防御计划,计划于1994年开始部署。



这个计划的核心,就是以各种手段攻击敌方飞行在的外太空的洲际战略导弹和航天器(宇宙飞船、航天飞机、空间站等),以防止敌对国家对美国及其盟国发动的核打击。其技术手段包括在外太空和地面部署高能定向武器(如微波、激光、高能粒子束、电磁动能武器等)或常规打击武器,在敌方战略导弹来袭的各个阶段进行多层次的拦截。



正是“星球大战”计划,把苏联拖入了一系列经济投入巨大的军备竞赛当中。当时处于冷战当中的苏联人一听说美国搞了一个如此炫酷的军事计划,立马上头了,表示我们决不能落后美国,于是也加大了经济投入和美国对标。


最后的结果大家都看到了,“星球大战”计划在当时更像是美国的战略忽悠,把苏联带入了一个军备竞赛的大坑里。热衷于搞军备竞赛的苏联在重工业和军工领域大量投入,忽视轻工业发展,最后民不聊生,1991年12月26日,飘扬在克里姆林宫上方的苏联国旗黯然落下,宣告了一代霸权的终结。


而我们的近地小行星防御系统的设想,在很多人看来就是中国版的“星球大战”计划,那么美国会不会来和我们对标呢?这里初哥暂且卖个关子,咱们先往下看。


除了近地小行星防御系统外,还有一条容易被人忽略的信息,那就是在2021年中国航天大会上,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主任王赤透露,中国已经启动太阳系边际探测工程论证工作。两艘中国探测器,将分别向着相反方向前进,探索太阳系的边际空间。


看到这条新闻,初哥就想起了美国分别于1977年9月5日和1977年8月20日发射的旅行者一号、旅行者二号探测器。这两个已经飞行了43年的探测器,根据回传的数据推测,目前均已经飞出了太阳系,成为人类唯二的走出太阳系、飞入了更广阔宇宙空间的人造物。



而我们的太阳系边际探测工程,或多或少的也有对标旅行者一号、旅行者二号的成分。只不过我们的难度更大,因为两艘旅行者探测器的方向差别并没有如此巨大,发射后是“渐行渐远”;而我们的两艘探测器,是飞向相反的两个方向的。



在美苏争霸的过程中,不仅仅是美国在太空领域进行了巨大的投入,苏联也是倾其所能发展太空科技。1976年立项、1986年发射的“和平号”空间站,就是苏联太空探索最响亮的一张名片之一。



如果我们总结一下冷战时期的美苏对太空的争夺战,就会发现有下面几个标志性的重大太空工程:

1) 探索和登陆太阳系内的行星:美国“水手”系列、“海盗”系列火星探测器,苏联的火星系列探测器等等。

2) 太阳系外探索:美国的“旅行者”系列探测器。

3) 建立有人长期驻守的空间站:苏联的礼炮系列空间站、和平号空间站。

4) 近地空间防御:美国的“星球大战”计划。


而相应的,我们再来看看中国近几年的太空工程:

1) 探索和登陆太阳系内的行星:已经成功发射的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即将着落火星的祝融号火星车。

2) 太阳系外探索:已经启动论证的太阳系边际探索工程。

3) 建立有人长期驻守的空间站:天宫系列试验空间站、刚完成发射的中国空间站天和号核心舱。

4) 近地空间防御:近地小行星防御系统。



这些庞大而尖端的太空工程,每一个都不是拍脑袋的决定,而是经过长期的系统论证,从科学、技术、战略、政治等层面经过严格的层层审核,而脱颖而出、最终决定上马的。


建立有人长期驻守的空间站,代表我们可以发射载人航天器、长期地在太空环境中进行科学研究。这种实验环境是在地面上的各种环境所无法替代的,代表我们可以把人“送出去”。


探索和登陆太阳系内的行星,代表我们有能力去其它星球上散步,为在实地研究其它星球、而不仅仅是“远观”创造条件,将来可以在其它星球上驻守、建立长期研究机构、开发其它星球的稀有资源,代表我们可以“活下来、用起来”。


太阳系外探索,代表我们可以迈出太阳系、走向更加广阔的星辰大海、去探索更多更大更远的未知宇宙,代表我们可以“走更远”。


而近地空间防御,则是代表我们在进行太空探索活动的同时,并不是手无缚鸡之力的兔子,而是可以防御和反击的。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代表了我们可以“打回去”。


送出去、活下来、用起来、走更远、打回去,这些就是我们太空探索的实现手段,考虑周全、攻防兼备。正是有了如此周密的计划,毫不夸张地说,才让我们走在了人类对宇宙探索的最前沿,才让我们拥有了真正的和美国在高精尖领域掰一掰手腕的实力。


接下来,我们再来讨论一下中国版的“星球大战”——近地小行星防御系统。


小行星防御不仅仅是针对小行星,而是对近地空间中各种会产生威胁的物体实施捕获、攻击、推离等操作。那么这个近地空间中各种会产生威胁的物体,就宽泛了许多。小行星能产生威胁,陨石也能产生威胁,故障的人类航天器也能产生威胁,别国发射的有攻击性的航天器也能产生威胁……


究竟是什么物体、有什么威胁、威胁多大,都是我们中国人自己进行判断、自己实施行动,别的国家无权干涉。这就是我们进行和平太空探索过程中,手中必须有的一根打狗棍。


同时,近地空间小行星防御系统,也是明显与美国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星球大战”计划进行对标的。只不过之前的猎手变成了猎物,而之前的猎物,却变成了现在的猎手。


美国在经济下滑、实体产业空心化、受疫情影响巨大、国内反华情绪高涨的情况下,会不会追赶着中国的步伐,像前苏联一样在国内矛盾重重的情况下,投入巨大精力与中国进行竞争,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


在初哥看来,这个问题很简单,从两个方面我们已经看到了美国入坑的迹象:


1) 美国已经通过了两个法案,从制度上保证要参与与中国的太空竞争。

第一个法案是4月21日在参议院外事关系委员会以21:1票通过的《战略竞争法案》。该法案将为一系列行动提供数亿美元资金,目的是帮助美国在与中国的竞争中能长期在意识形态、军事、经济和技术等方面取胜。

另外一个法案是《无尽前沿法案》,该法案称因中国正致力于成为世界前沿科技的领导者,美国为此将筹集1000亿美元资金投资于技术研发,以促进美国创新能力发展。


2)最重要的是,美国已经上头了。

什么叫上头了?就是丧失了理性判断、完全通过感性判断在与中国进行对抗。美国上头的最重要表现,就是在抗疫过程中忽视科学、政治挂帅。连戴不戴口罩、要不要封城这些最基本的科学判断就能解决的问题上,美国的决策都受到了政治的干扰,造成了美国3000多万人感染、50多万人死亡的残酷现实。

同时,封锁打压、造谣抹黑这些下三滥的手段一直被美国当作最主要的与中国对抗的手段来使用,预示着美国在科学理性的层面上已经无法与中国进行公平的竞争。


一个已经上了头的美国,忽略国内深重的各种矛盾,动用庞大的资金与中国在太空领域进行竞争,这个场面我们看来似曾相识,几乎是80年代苏联对美国的反应的完美复刻。而苏联的下场,我们也已经看到过了。


只不过我们现在也需要万分警醒,因为美国与中国的实力对比,与当年美国与苏联的实力对比,差距还是比较大的。美国在科技、金融等领域还是处于全方位的领先,虽然我们有了一定的追赶成绩,在某些领域甚至可以和美国对标,但仍然要走好我们自己的节奏、一步一个脚印扎实走下去。不能因为美国对我们采取了一系列非理性竞争的行动,就乱了我们自己的阵脚,被美国带入他们的节奏和轨道。


话说回来,中国的近地小行星防御系统的作用,美国的理解和我们的理解也是不同的。在美国看来,这套系统可能更多就是用来进行大国争霸的工具,而在我们看来,这套系统却是我们迈向星辰大海的最重要的护甲。


双方的认知差别,也决定了双方对整个太空竞争的态度。如果美国认为这套系统的军事属性、对美国的针对性更多,那么可能就会更加上头、做出的决策和反应也可能更加的非理性;而如果我们按照自己既定的步伐走,一切都从科学、经济、实用的角度出发,那么我们的决策可能就会更加理性和实际。


现在很多人觉得美国提出的“星球大战”的计划,就是对苏联挖的一个大坑,但现在我们看看,在“星球大战”计划提出后,经过了将近40年的发展,美国确实也建立起了各种各样的导弹防御系统。对苏联来说这是一个大坑,但对当时具有真正实力的美国而言,“星球大战”计划却是一套切实可行的、长远的、能够为美国带来保护能力的卓越计划。


对现在的中国而言,我们的近地小行星防御系统也是如此。我们具有实力去计划、推进和建设这套系统,那么这套系统对我们来说就是合理的、有用的;而对于美国来说,如果没有了实力的支撑还要硬上,那么就是一个巨大无比的坑。


中国的星辰大海,是和平探索、开发和利用宇宙资源,成果也是与全人类共享的。我们的空间站向世界上所有爱好和平的、研究方向有竞争力的科学家开放,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地构建人类命运的共同体,向着全人类的星辰大海迈进。



更多阅读

截胡美元

美国分裂之资本大战

为啥亚裔在美国最被歧视

欧洲要习惯中国占据道德制高点

新疆棉花与文化竞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