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23年6月,为中国最高巨树拍摄大像素等身照

刘纲720 刘纲720
2024-11-25

·刘纲720  第 116 期·

藏南柏木1号巨树历史高度(主干枯枝)为102.3米,活体(枝杈)高度为101.2米,按植物学领域的测量标准,至2023年8月其高度101.2米也依然为全球第二高树种、亚洲最高巨树。

https://www.720yun.com/vr/1a9jO0wktf0

2023.6,中国最高巨树1号  摄影+后期:刘纲720

波密 | 西藏 |  2023.6.18

1号巨树的数字等身照成品文件量PSB格式约5.5G,“144792 * 13447”约19亿像素,300dpi可输出1.13*12米,如果按1号巨树测量高度百米计算,成品数字文件支持36dpi的等身输出精度。

tips:

点击、识别带二维码的配图、网址链接

浏览原像素等身照


巨树“等身照”的概念,来源于用高清影像记录巨树后,在现有输出工艺中实现与实际巨树“等身”的制作,把不能移动的巨树,相对清晰真实带到观众眼前,以实现人物与巨树等比例的对比及体验。

为了实现巨树“等身”影像的拍摄和拼接精度,本次拍摄使用了2023年4月25日刚发布的大疆 Mavic 3 Pro的7倍长焦拍摄,等效全画幅镜头焦矩为166mm。

https://www.720yun.com/vr/1a9jO0wktf0?s=7788690

2023.6,中国最高巨树2号  摄影+后期:刘纲720

波密 | 西藏 |  2023.6.20

由于在森林树枝空隙中利用无人机拍摄,最远的拍摄距离受限(1号巨树大约最远拍摄距离为10米,2号巨树拍摄距离只有约7米),等效166mm焦段的长焦镜头为避免透视变化太大只能进行“逐层扫描”,也就是大约每层拍摄点的高差只有约2米。这样的拍摄方式,两棵树的素材拍摄量分别为1500-1700张左右。2号巨树的数字等身照成品文件量PSB格式约16G,像素达到了23598*236182约55亿多像素,300dpi印刷精度支持2米*20米,58dpi可支持等身照输出100米高。


▲2号巨树(99.5米)最高一层的拍摄情况,大约分7层拍摄,每行6张左右素材。


▲2号巨树整体拍摄及制作过程,大约分60层拍摄。

2023年4月25日刚发布的大疆御3P的7倍长焦拍摄清晰度优于两年前发布的大疆御3;每棵巨树的拍摄时间大约累计为100分钟,三次起降完成一棵巨树的拍摄。御3P的航点记录功能让每次电池更换后的“接力”拍摄得以保持相对精确的位置定位。


tips:

点击、识别带二维码的配图、网址链接

720云VR中身临其境

https://www.720yun.com/vr/1a9jO0wktf0?s=7550889

95m生境720云VR(中国最高巨树2号)  摄影+后期:刘纲720


https://www.720yun.com/vr/1a9jO0wktf0?s=7550888

75m生境720云VR(中国最高巨树2号)  摄影+后期:刘纲720


https://www.720yun.com/vr/1a9jO0wktf0?s=7544900

60m生境720云VR(中国最高巨树2号)  摄影+后期:刘纲720


https://www.720yun.com/vr/1a9jO0wktf0?s=7547254

25m生境720云VR(中国最高巨树2号)  摄影+后期:刘纲720


https://www.720yun.com/vr/1a9jO0wktf0?s=7504215

树根生境720云VR(中国最高巨树2号)  摄影+后期:刘纲720

波密 | 西藏 |  2023.6.16

飞思120数码后背+Schneider LS 80mm f/2.8,完成地面近50亿像素的720云VR。本次数字等身照实现了原像素精度的碎片化快速浏览,利用互联网及720云平台上可以让观众通过手机或电脑体验原像素精度,并从树根-树梢进行了720云VR的拍摄记录,让等身照和VR带来身临其境的观看及互动体验。


海量的素材也带来巨大的后期拼接及制作工作量,这组作品应该也是目前全球巨树等身照和VR记录的最高精度。这是中国巨树科考队和相关参与团队依托现代影像技术向大自然的交流和致敬!


关于巨树的交流和记录:

奚志农(野生动物摄影师  野性中国创始人):

我们为什么要探索巨树?

我们接近巨树的过程,也应该是一个朝圣的过程

所以到了今天我们也想着用这样的一种形式

让大家看到这个地球上最庞大的生命体

巨树是我们这个星球上不可多得的自然遗产,我前面经历了72米的秃杉和83.4米的云南大黄果冷杉的科考,但是在这棵百米级巨树下面,我又再次被震撼到了。巨树科考主要的目标是让科学家用现在最先进的方式来对这棵树进行更细致地了解和研究,比如树的生长状况、各种附生植物、寄生植物的状况,有没有野生动物在上面等。咱们藏东南有着中国最美好森林的地方,我们齐心协力让更多人了解中国这片土地美好的事情,这是特别值得做的事情。


刘团玺(TNS自然学校创始人)

一道光穿透灰黑色云层,洒于对岸云杉林中,冰舌与瀑布穿越悬挂在青碧色丛林中。

那道山亦为东念青,背后雪峰主脉掩于云丝雾汽、以及厚黑云后。

葱翠寰宇的峡谷,底下河流如染着乳黄色的哈达条,蜿蜒拐杀去南方。

松杉森林参差立于谷坡,枯立木间隔如沉默死亡的图腾。

已在这百米树的顶部,看见盆距兰如婴儿指尖大小,嫩美脆弱。

一晃之间自觉如树,我说道:

“嗨!您好!嗨!萨度萨度!嗨!唵嘛呢叭咪吽!”

人类的语言,又幻变为人,我对此棵藏南柏木说。

想哭想笑,又亘古般地宁静。如蚁如云似烟。

我存在,又如此渺小,又好像在巅峰极乐。

天地壮丽,这一生似在眼前快转而过。

转瞬回归当下,虚无转为实相。

攀爬到枯枝顶,以先锋安全短绳固定好自我肉体。

斜立踩直双脚,倚于攀树安全带上休息。

“刘纲老师,我已至顶,您可起飞了!”


刘纲(720云创始人、摄影师)

“收到,无人机已起飞,等身照已开始拍摄”。

无人机在树枝中寻找着视角,镜头与树顶的刘团玺和郑达雄老师对望,与树上的植物专家王孜和钟鑫对望,与郑怀周和徐小龙对望,与野性中国奚志农和一群因各种因缘来到树下的伙伴们对望......巨树无言,在风中一如即往的静默,也在无言中的生长。这段相遇并无语言的交流,但当166mm的长焦镜头扫过每一片近在眼前的树叶树枝,扫过附生在树上的苔藓和兰花,当影像定格凝固成数字信号,又经过层层重叠拼接成为百亿像素的数字大树,人和树,生长不到百年的人类和也许已经生长了近1500年的巨树、还有飞鸟昆虫等等,不同生命依然在相遇中有了某种交流的信号,这个信号在风中雨中雾中飘散开来,而我有幸成为亲历者和记录者。

为生命中的同步心怀敬畏,此刻仍然心怀幸福,谢谢生命中的相遇。


郑达雄

(厦门大学攀树教师、中国大陆首位ISA认证攀树师):

作为领攀攀爬巨树还是第一次,虽然有在台湾阿里山攀过近50米神木的经历,但那时只要顺着安装好的绳子向上攀登即可,而这次是要领攀架设绳索,虽然对自己的技术有信心,毕竟是第一次攀这么高的树,树上的状况不明,心情既兴奋又忐忑,。攀大树第一步是要将豆袋和豆袋绳用Bigshot弹弓尽可能投射到高且安全的枝桠上,第一个枝桠都在30米左右的高度,弹弓弹射高度也有局限,用轻的豆袋可以弹射到更高的位置,但有可能因为重量太轻而落不下来,需要更换不同重量的豆袋进行尝试。还有豆袋绳也需要尽可能的细、轻、表面光滑耐磨,且不容易缠绕。向上弹射时又会受风、豆袋绳摆放的位置以及豆袋在弹弓夹里的姿态的影响,任何细小的变数都会被放大,因此需要不断地校正,才能成功挂到合适的枝桠。而下一步就是用豆袋绳把攀树绳引到所挂的位置。做好下端固定点就可以用SRT单绳技术上攀,到达既定位置,下方的同伴配合,从下方拆掉攀树绳固定点,把绳子的另外一头拉升到攀树师能拿到的位置,攀树师将绳系于安全坐带后方圆环。再利用安全短绳和DdRT双绳系统切换,同时也要携带原有的攀树绳,分段式上攀。在次过程非常考验抛绳技术,如果上下两个枝桠间距离太大,就需要借助豆袋和豆袋绳,在狭窄的空间抛投,挂到合适的枝桠后再安装攀爬系统。如此循环往复,攀爬100米的树大概要耗时2-3个小时,在此过程既考验攀爬和抛绳技术,也非常考验体能。

在巨树上一个人领攀,只能依靠自己,相信自己和装备,你才能从容享受整个过程。感叹于大自然的神奇,之前以为枝桠都是像手臂的形状,没想很大的枝桠竟然像立起来的手掌,看来是一种应力反应,树木竟进化到这种程度,然怪,巨树能存留千年。进入巨树,你仿佛来到一个奇妙的树上世界,稍作休息的时候你可以观察到树上丰富的附生植物,还有动物活动的痕迹。下雨时,攀爬在树冠里却丝毫感觉不到。天空放晴,环顾四周,远处山峰白雪皑皑,脚下河流蜿蜒奔腾,树间氤氲,仿佛置身于人间仙境,你不再感到恐惧,从容领略周围的美景,如果是在攀爬百米高楼,想必没有这种感受。

到达预定的位置,上端固定锚点的方式安装好绳索,同伴就可以从底部一直沿着绳子用单绳技术往上攀爬,同时携带第二条攀树绳上攀,到达位置,两人合力抽拉携带的绳子,为后面植物学家攀爬布置绳索,而这条绳子采用底部锚点的方式,方便出危险时对植物学家救援,毕竟植物学家的攀树能力还需精进,也方便事后拆卸,绳子的长度会是顶端固定的绳子的两倍。至此,算是完成领攀任务,可以下降。沿绳下降时你才体会巨树是有多么高大,长时间下降金属器械容易发烫,需要控制好速度,缓慢下降,因此,你需要花很长时间下降,以致有种下不到底的错觉。


科考过程中的交流和

钟鑫(上海辰山植物园国家野生种质资源库工程师 博士):

世界第一高树是怎样炼成的?

世界上最高的、超过80米的那些巨树,无一例外都生活在降雨量大、水汽充足、气候相对温和的区域。这些世界上著名的巨树之乡,比如生长着北美红杉(已知最高个体116.07米)、花旗松和巨杉的北美太平洋海岸、生长着王桉(已知最高个体100.5米)的澳洲塔斯马尼亚岛、生长着巨塔黄娑罗(已知最高个体97.6米)的东南亚婆罗洲,都是常年雨雾丰沛。低温和干燥的环境很难孕育巨树。

美国加州西海岸的一棵北美红杉“亥伯龙神”,最新测量高度达到116.07米,为目前全球已知最高的树。在波密巨树被发现之前,2019年位于马来西亚沙巴州的丹浓谷保护区的一棵巨塔黄娑罗通过攀树法精确测量,当时被研究人员认为是亚洲最高的树。这棵树生长于斜坡上,树高从树根最低处至树梢测定为100.8米,后经校正,从树干基部至树梢为97.6米。

树的极限高度取决于两个条件,树干的机械强度和水分能够被树的蒸腾作用送达的高度。树越高,水分从地面送达树梢的难度就越大,同时树干所要承受的压力就越大。目前世界最高的20种树中,属于裸子植物的针叶树和属于被子植物的阔叶树大约各占一半,而全球裸子植物种类仅1000多种,被子植物有40万种,裸子植物在巨树物种中比例远远超过它们在植物物种中的比例。这可能是裸子植物的木质部主要由比被子植物的导管分子更细更长的管胞构成,单位横截面积上的管胞更多,在输导水分的效率和支撑结构也许能达到更好的平衡。裸子植物的叶形、气孔密度在不同树高上有更大幅度的变化,更耐低温和干旱,所以在巨树物种高度的排行榜上,裸子植物在温带占据了主要席位,而被子植物的巨树主要是在东南亚、非洲热带森林的龙脑香科、豆科,以及分布于澳大利亚温带的桃金娘科桉属。

高度为植物提供了很多优势,比如可供光合作用的充足阳光,以及更远的种子散布距离以避免种内竞争,但并不是所有树都能长到林冠的高度。郁闭度可以反映树冠的闭锁程度和树木利用生活空间的程度,原始森林往往郁闭度很高。因此,对于巨树而言,要在遮天蔽日的密林中竞争到足够的阳光,充满了机会主义:在种子萌发后的若干年里,幼苗在地表生长较为缓慢,而一旦有成年巨树枯死形成阳光充足的“林窗”,幼苗就在数十年里迅速长高,枝叶尽快抵达甚至穿出森林的林冠层,之后就将生活数百甚至数千年的时间。在水热条件充沛的森林里,这是一场树木演化的“军备竞赛”。


王孜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博士,福建农林大学副教授)

巨树历程

全球及中国巨树发现研究的标志事件为:

1890年,美国巨杉国家公园成立。

1916年4月,《国家地理杂志》登载了‘谢尔曼将军’的照片,树高83米、胸径11.1米;迄今它依然是世界上最粗大的杉科植物。

1964年,保罗.扎尔(Paul Zahl)等发现112米的北美红杉,为当时世界最高树(目前排名第17)。同期美国政府及民间的科研与保护巨树,真正步上正轨。然而到此时,美国已砍伐了95%以上的原始森林的美国巨树。

2006年,科学家发现全球最高巨树亥伯龙(北美红杉),当时为115.9米。到2010年前后,欧美科学家尤其美国自然工作者,在巨树研究领域尤其树冠层研究方向上,有数十起攀树研究、树冠层科研的数十年经验积累;

2011年,奚志农开始有想法策划中国巨树的发现探索;

2012年,澳洲团队the tree projects启动攀树型综合科考及保育;

2017年,台湾科研团队与澳洲团队the tree projects合作,攀测科考台湾杉三姐妹(69米);同年奚志农与台湾巨树团队(69米高度的台湾杉)交流。

2018年,奚志农野性中国团队启动“大树杜鹃”“铁杉”科考及等身照;

2019年,郭柯、王孜团队的青藏高原二次科考“森林和灌丛生态系统与资源管理”专题研究 ,重点在藏东南区域,发现察隅80米级巨树,未攀测;

2020年,台湾团队树冠科考,并测量台湾的台湾杉79.1米;

2021年9月、11月,野性中国树冠科考并拍摄等身照,高黎贡秃杉72米,为中国当时最高的“巨树”;此后,国家西南种质资源库采集活性种质入库;

2022年4月,北京大学吕植及郭庆华、李成团队发现及电子测量墨脱不丹松高达76.8米;同期,王孜团队测量察隅大黄果冷杉83.2米,未公布数据;

2022年8月,野性中国发起的“中国巨树科考队”攀测科考了察隅大黄果冷杉,来自昆虫、生态学、种质库、植物学等多领域的科学家攀树,完成了中国巨树首次最完整的综合树冠科考;

2022年年底,台湾科研团队完成了台湾巨树地图,调查定位了全岛941棵超过65米的潜在巨树坐标,70米以上为202棵,75公米以上仅27棵;

2023年6月,中国巨树科考团队完成本次科考。

王孜博士利用现在周边区域已自然死亡而倒伏的藏南柏木,截取它的年轮,通过它的胸径与年轮的比值获取了这棵树它对应的胸径所对应的年龄。推断藏南I号年龄约为1450岁,藏南II号年龄约为1400岁。

当时藏南柏木幼芽萌生之时,正是公元600年左右,也是隋唐朝代所处的地球第三温暖期的时代。当时的中国,也正处于蓬勃向上的朝代。

今天的藏东南乃至中国,或也是这样的大时代。


巨树等身照

原始森林的科考及研究,巨树系统无疑是其中的核心,树冠层更是巨树科研的焦点,如同信息系统的计算机的核心为芯片、登山家关注着14座8000米和珠穆朗玛峰一样。

得益于现代社会的科技与经济的发展,攀树运动乃至职业体系、户外运动技术给巨树科考活动提供了更大的能动性。中美等国的科学家能零距离科考。

巨树等身照在传统意义上则需要人类在树上。一是它本身是树冠科学研究工作的“副产品”,植物学家、自然学者等攀树抵达树冠层本身,采集标本(树皮、树叶、附生植物等)、活性种质、生态观测、安设红外相机、检查昆虫及病虫。在工作之余,与树体本身合影;二是它是自然保育、人类行为的伦理及探索行为,是自然信仰与探索、致敬方式,展示人体与树体的自然极大反差。基于科学的一种艺术创造,给传统社会一种巨树生命力之美的展现。

在2019年之前,巨树等身照的拍摄,往往需要半月甚至一个月时间:架设传统电影机所用的缆绳轨道系统,再把大型摄影机固定于轨道上完成拍摄。北美红杉“将军”“亥伯龙”等,都以上这种方法出台。轨道系统的搭建,为最大瓶颈及难度,时间成本都很复杂巨大。

进入商用工业无人机时代后,尤其内嵌的摄影摄像技术提升、核心像素大大提高,奚志农野性中国团队在全球率先尝试以无人机垂直升降环拍(后期数百张照片合成处理)。此前动辄数十人团队、以月为单位的现场搭建完成拍摄,甚至花费上百万美元,现在仅需一个优秀飞手、一个无人机、几块电池,花费半天甚至两三小时就可完成拍摄(当然也需要科学家等人等攀树到高位)。

这也是一次革命性的提升。

具体操作,寻找天井是关键技术:以无人机拍摄,需要垂直以某方位视角垂直升降无人机,因此,需要在树体周围选择容易起降的“天井”角度,大多巨树周际都是树冠丛生,植被茂密、郁闭度很高。因此于飞手的操控技术及运气都有很高要求,“炸机”则是可能常见的“事故”。光线、降雨等也对拍摄过程及效果都有影响,阴天或晨昏适合拍等身照。

此次综合科考,也是历史上的首次:科学家及攀树师进行树冠层科考之时,利用166mm无人机长焦在近距离多达1500-1700张局部角度素材的采集,720云创始人刘纲完成藏南柏木(I号、II号)的超高清等身照和720全景记录和后期拼接合成。


徐小龙(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

2022年8月,我参与了西藏察隅83.4米云南黄果冷杉巨树科考,当时这个高度已成为了中国第一高树,但是在世界上来说这个高度仅排名树高第十五位。2023年6月,很有幸又参与此次西藏波密巨树科考,并且攀上了这棵历史高度为102.3米的藏南柏木巨树,如今已成为巨树高度世界第一梯队中来了,据悉,这棵藏南柏木是世界第二高、亚洲第一高树,仅次于116米高的北美红杉,同时科考团队发现在此巨树仅十余米远处的另外两个方向还有两颗巨树,且将这三棵树分别定名为1号、2号、和3号藏南柏木巨树,站在巨树脚下,仰望苍穹,敬佩感、自豪感油然而生,作为一名中国记者,踏入这片中国的原始森林,才发现自然如此的神奇,我对生物多样性又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识,原来树还可以长这么高?附近植被可以这么丰富?树上附生植物如此鲜奇?几天的科考行程,我也攀上了1号102.3米和2号的99.5米高度的两棵藏南柏木巨树,当我站在树顶俯瞰整个森林,这不就是我们热爱的这片土地的很小的一部分吗?原来到现在才发现我国还有如此高的巨树,我想我们更应该要珍惜和爱护这片原始森林!攀树师刘团玺说我是第一个登上中国102.3米第一高巨树的记者,那我更加要用传播的力量来让更多的人参与和保护生物多样性带给人类的无限美好中来。保护好生态,未来,还有很多我们人类值得探索的事情。


等身照的历史


美国平原溪州立公园的一棵92米的北美红杉等身照


关于攀树和巨树测高
文:刘团玺

1、巨树树高的测量规则、基准原理是什么?不是在根部最底下开始算吗?

    树高的测量规则:须明确找到并校准其“起点”及“终点”。

树高的起点基准点为树根:因巨树体积巨大,往往长在峡谷斜坡上,其主根的最低最高位置高差较大,甚至多达三四米,如藏南柏木I号高差为4.25米、II号根高差为4米。藏南柏木群落与台湾杉、大黄果冷杉有不同,往往顶稍有枯死现象。其侧枝是活体,有时侧枝高度发育也接近或超过主干高度。

①起点:树根很大、其基准点具体是个点?主树根的最高位置与最低位置的中间位置,这就是基准起点。

最高位置:则是最高主根暴露出的那个点;最低位置:指树干本体的主根(不能是板根、根须或侧根)分叉(如果有分叉)的最低位置,而并非主根接触泥土的最低位置;如主根无分叉(大黄果冷杉),最低位置基准点是主根树桩下部分叉的最低位置。两者之间的中间位置,就是树高的起点基准点。见图示。

②终点:基准点具体是哪个点?科学界计算树高,则以其活体最高位为终点。藏南柏木不少最高位置为枯枝,因此藏南柏木I号的主干末梢到根部基准点为102.3米;但主干最后部分由3.3米已枯死(脱水脱皮,无任何枝杈及树叶发生,暴露的主干已呈腐化碎屑状态),也就是主干的活体高度是99米。但在其主干98.7米位置长出根活性分枝,斜向天空,其最高末端距根部基准点为101.2米。

因此:

藏南柏木I号其标准高度是101.2米,历史最高是102.3米;

II号藏南柏木的主干到顶都是活体,但最高的一个侧枝长的比中间主干还高,因此II号活体侧枝最高端高度即是其标准树高为99.5米;

III号其历史最高102.6米、标高是97米(5米主干、侧枝也没超过97米);

③测量工具及方法:根部校准需有水平尺,进行水平校准,所以测量者需要明确根部的定位点、基准点,有时根部斜坡陡峭而不规则,所以找个容易放置或固定卷尺的地方,进行根部高差测量(水平校准)。攀树者携带卷尺到树顶,但因最后的2-5米往往无法抵达(主干太细,于树于人都不安全),因此攀登者携带金属测量竿4.6米及记号笔上树,测量卷尺树顶固定点到树梢的距离。最后即“测量标记距离”加上“卷尺测量距离”(卷尺起点与树根中部基准点,有个水平校准及增减差额的算法)就是最终的标准树高。

④其他:机械仪表测量法(卷尺)往往是直接测量构成的间接测量法(直接测量三个部位数据,即最高顶部、中间数据、根部落差,多个数据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再做加减法),这种较准确,误差环节及变量少。本身为攀树及林冠层科考的“副产品”;其他无人机测量、无人机吊绳测量、激光雷达、全地形测量仪等,多为光电仪器类测量,目前也能到一定精度。

⑤胸径:科学界以主根最高位之上的1.3米位置的直径,作为巨树的标准胸径。一般是以水平尺进行校准,然后以卷尺拉着绕行一圈这个位置,测量三次或以上,计算平均值,即这个胸径位置的周长。再计算其直径即为树体胸径。胸径数值可以用来以类比推算法,进行树龄的一个推算(找枯死的巨树,以其截面内的年轮密度或胸径等比来推算活体树木的树龄)。以“钻芯法”来勘察活体巨树的树龄,在国际保育领域都是极有争议或被科学业内所禁止的。


树木测高示意图  绘图:刘团玺


2、不攀树而采用无人机等技术去完成巨树科考,不可以吗?攀树对树有伤害吧?

不攀树而采取其他技术,目前还没有什么技术可以替代攀树进行巨树研究:巨树研究最大的未知点,在于其林冠层。国际上有采取塔吊、栈道等重型机械或建筑,接近抵达林冠层。

以攀树为方法渠道进行巨树研究的,始于美国科学家的1970年代后期,他们开始把攀树引进到巨树乃至森林科考及研究。巨树研究领域有树冠层生态科考、附生植物生态研究、新种及极小物种、濒危物种发现等细分的科研领域,这是今天生命科学领域的“前沿学科”。

澳大利亚及英国开始这样的课题,也在上世纪的80年代初。人类关于巨树的研究,要解决接近、保护、了解的问题,没有了解和研究,也无从谈保育;不能接近或近距离观察,也几乎无法抵达林冠层,也就是不能深度研究。

攀树运动系统(包含装备器材本身,运动伦理,技术原理及操作等)在全球目前已是相对很成熟的一个系统技术。美英澳等科学家在40多年前,即以攀树系统抵达树冠层,进行样本采集、种质采集、观察及评估等科研工作。在澳洲、英国等地的空中栈道及塔吊系统,其经济成本巨大,无法便携、且对地面植被影响大,对林冠层的树栖型小动物等影响也较大,人类干扰因子较多。当然,因此,塔吊等重机型设备和方法,对于各国的植物园性质的巨树林冠层科考,还是提供了很多便利。但对于原始森林,则无法适用。

攀树是很科学、可持续的方法,不仅对树体无害,能有助研究林冠生态学、昆虫、给国家种质库采集留存活性种质等,也能评估分析甚至诊断树体的健康状况。对巨树本身的发育、健康保持等进行科学的人工干预。对该片区的巨树生态也有着更综合全面认知,提供科学干预的可能性。

巨树攀登是一种抵达方法,给现代巨树科考、林冠学提供了更安全更便捷灵活的技术支持。




等身照拍摄及后期相关视频



相关发布
央视新闻  媒体

抬头看!这棵千年巨树好_________________高

中国巨树科考丨藏南柏木巨树群落综合科考完成 发布2棵巨树等身照

中国巨树科考丨55亿像素!超高清巨树等身照助力科研

手机上看到最长的照片

央视新闻  视频

关注中国巨树科考 科考队完成藏南柏木巨树群落综合科考

西藏波密 藏南柏木巨树群落综合科考 年轮类推法鉴定 巨树年龄超1400岁

关注中国巨树科考 独特地理条件造就世界级巨树群落分布地


野性中国




时差岛
再破纪录,世界第二!我们爬上了中国最高树

上海辰山植物园

辰山植物园助力完成藏南柏木巨树群落综合科考 发布2棵巨树等身照



大像素发布过的巨树

中国巨树高清等身照震撼亮相


空中大像素全景案例
DJI Mavic 3 Pro 7倍长焦空中蓝调百亿大像素全景,“720云大像素全景自动遥控器”测试

VR站:昆明五华科技产业园

VR站:小米昆明1903旗舰店

VR站:昆明滇池国际会展中心

VR站:百亿像素看地产


地面大像素全景案例
海螺沟望郎包5360米航拍贡嘎东侧全景,祝愿泸定一切安好
全景行摄|川西甘孜的秋天-党岭葫芦海和玉科甲依拉措...
全景行摄|跨越15年的拍摄,稻城亚丁、洛克和最后的香格里拉
全景行摄|珠峰东坡嘎玛沟徒步-720VR全景首次发布,地球之巅的身临其境
全景行摄|2020川西甘孜的秋天-海螺沟红叶

全景行摄|理塘长青春科尔寺百亿像素,2006-2019全景记录

全景行摄|藏东萨普神山北线,日照金山和百亿像素
首次发布!500亿像素全景带你近距离了解兵马俑 
720云助力兵马俑在线开展!


回复各期数字或下方关键词可查看各期内容!
关键词 Keywords:DJI Mavic 3 Pro  等身照  植物 数字植物 藏南柏木  空中大像素  御3P
点击左下“阅读原文”,在(720yun.com)全景中身临其境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刘纲720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